目前,家庭農場發展面臨四大難題。
產權不到位,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難。農場的先決條件是土地,以現在的家庭耕地來看,家庭農場需要的土地很難實現自給自足。我國農村土地屬集體或國家所有,農民對土地擁有承包經營權。由于現行的土地產權主體不清,農戶一方面不具有完全的土地租賃權、入股權、抵押權和繼承權,另一方面缺乏對承包經營土地的長期收益預期,許多農戶不愿長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農場難以穩定地保持足夠的土地經營規模。
分工不明顯,完善社會服務體系難。家庭農場的持續發展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支撐。但就現階段而言,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很不健全,跟不上家庭農場發展的需要。
那么,要解決以上問題,該從何處著手?可行的對策具體包括——
為了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應在明確界定家庭農場的定義和屬性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
明確主體資格,理順市場權力關系。一是在盡快明確家庭農場的概念和內涵的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農場等注冊登記制度,明確認定標準、登記辦法,扶持家庭農場逐步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二是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不能靠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切一刀,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三是各地在制定家庭農場認定標準時,不可一刀切地在全國使用同一標準,應根據當地農業資源稟賦,把經營規模控制在“適度”范圍內。
推進制度創新,奠定制度供給基礎。一是按照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要求,推進農地產權制度創新,讓農戶擁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賃權、入股權、抵押權和繼承權,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要求;二是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貸款擔保制度和農業保險制度。
推進技術普及,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事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家庭農場主和農民企業家。家庭農場主就是職業農民,應該實行登記注冊制度,明確他們的身份。要給職業農民頒發證書,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
推進組織創新,提高產業分工程度。大力發展市場中介組織和各類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加強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多種途徑的家庭農場經營實現形式,如獨立經營、合作制、公司制等。
完善扶持政策,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家庭農場作為新興事物,必然需要政府多方的引導和扶持。在財政扶持中,要完善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將家庭農場納入獎補范圍,對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在發展特色種養業、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土地流轉、農機購置補貼等方面給予獎補。加強技術服務,如農技推廣項目向家庭農場傾斜。
(作者鄧宗兵 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