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如何看待國學熱
陳來 發布時間: 2010-08-02 04:03 來源:光明日報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
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
傳統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文化并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一切問題
1 “國學”作為漢字詞匯,在歷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國都建立的國家官學。18世紀日本出現“國學”學派,以“國學”指日本自己的古學,以與來自中國的學術相區別;這種把“國”作為“本國”意義的用法,在近代日本發展出“國粹”派,主張保存本國文化,反對歐化主義。受此影響,20世紀初,我國學者提出“國學”的概念,總體上是作為“西學”的對照概念來使用的,其中的“國”是指“本國”,“學”是指學術文化。中國人所使用的“國學”當然是指區別于外來文化的、中國本有的學術文化,這是近代國學概念產生的最初意義。在此后的文化論述中,漸漸形成了三種國學的用法:第一種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輸入以前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所創造的學術體系,所謂學術文化意指學術形態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學術形態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種是用來泛指中國傳統文化,其范圍大于學術文化,一切傳統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內。第三種則是指近代以來我國學者采用古今結合的方法對傳統學術與傳統文化所作的研究體系,即國學研究。明了國學概念的三種意義,我們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其國學概念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的。
2 在經歷了20世紀大半時間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確立,20世紀90年代中期迎來了第一波“國學熱”。不過當時的所謂國學熱,無論從規模還是從性質上,都還只是中國文化“一陽來復”的初始。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四面興起并持續升溫,其中媒體的參與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來自民間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新世紀國學熱興起和持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現代化進程90年代以來快速和成功的發展,及其所引致的國民文化心理的改變。從歷史上看,后發現代化國家處在現代化工程初期時,多采取啟蒙式的文化動員,批判傳統,引進西方文化;而在現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映了追求現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體焦慮。當現代化進程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取得成功之后,國民的文化自信便會逐漸恢復,文化認同也隨之增強。這在后發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史上是常見的。在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中國,與傳統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絕了多年之后的人們,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復的同時,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促成了對國學資源的全面需求。從這一點來說,國學熱的出現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發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3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連續不斷、有古有今的文明,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中華民族百余年來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復對于民族生命的暢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學熱使我們意識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過程,而必須從中華民族整體發展及其近代曲折的歷史來認識,必須把它和中華民族的生命力與生命過程聯系起來,把它視為中華民族奮斗史的新篇和中華文明史的新開展,看成中華民族精神發展歷程的一部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換言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發展成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歸功于中國人民的勤勞與創造,歸功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價值。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有其重要意義的。
4 這也涉及到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滋養、壯大起來的,因此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態及其內涵是不能離開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環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貫之的,但其表現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有時彰顯而發揚,有時黯然而平淡。應當說,人們越有文化的自覺,民族精神就越能充滿而完整地得到發揚。國學熱表明,與中國在世界崛起相伴隨,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已經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經歷從自在轉變到自覺的過程,這正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關鍵時期。國學熱所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的開始。文化自覺就是認識自己文化的發生、成長、發展的歷史,認識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存在價值及其普遍意義,把個人連接、融入到這一歷史文化長河中建立文化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這一連續不斷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覺是促進文化復興的重要條件,文化自信促進了文化自覺,增強了民族生命力,振奮了民族精神。在這個意義上,當前的國學熱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初級階段的文化標志。
5 同時,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社會轉型需要一種與革命時代不同的意識形態,由此促進的文化轉型,構成了當代文化景觀的大背景。在現代化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道德秩序和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日益突出起來。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這已經是后“文革”時代轉型期執政黨和人民的共識。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則都歸結到心靈精神的安頓,從而心靈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與人關系的新的變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尋找人際關系處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轉向古老文明的人學智慧。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已經成了現代人待人、處世、律己的主要資源,與其他外來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穩定社會人心方面,傳統文化提供的生活規范、德行價值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幾千年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在“心靈的滋養、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養”方面,為當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中國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資源,在心靈穩定、精神向上、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6 國學熱的另一個作用是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及其文化霸權對我們的影響。百余年來,我們大力學習西方文化,謀求現代化,這無疑是正確的,而且要繼續擴大開放。但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產生過全盤西化的思潮,對民族文化持虛無主義的態度,導致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意識徹底失落。這既不利于現代化,使現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撐,又易導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進文化的普遍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一切照搬西方經驗和西洋原理,忽視中國的歷史文化經驗與中國原理。歷史學家早已指出,中國有幾千年連續不斷有記載的歷史,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一切社會科學的原理必須接受和通過中國歷史的經驗的檢證,才能證明其真理性。國學熱有助于人們對西方文化以特殊為普遍的立場進行反思,對引進或移植自西方的學術體系進行反思,通過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來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這種重視中國經驗與智慧的努力,在實踐領域尤為突出,如在西方管理思想之外,積極尋求基于中國文化的概括、提煉、引導的管理之道,已成為中國企業家最熱門的追求。
7 就國學熱與國學研究的關系而言,應當說國學熱本身并不等于國學研究熱,目前的國學熱還是分布在大眾教育和國學知識傳播方面,相對于國學的學術研究,多屬于文化普及的層面。大眾教育和傳播的熱絡并不能自然帶來國學研究品質的提升和發展,這是要區分清楚的。但是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熱的文化氛圍,改善了社會公眾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從小熟悉傳統文化,將使這一代青少年對國學的向往越來越深,有利于新的一代人傳承中華文化,也使得國學研究有了更好的文化生態的支持。事實上,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發展,并不是學術研究層面獨立發生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靠人民群眾通過普及渠道所獲得的文化信念與價值,在實踐中堅持、信守、付諸于行為,在歷史舞臺上演出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壯麗故事。而人民群眾的文化信念也轉過來影響著從事理論論述的文化精英。在這個意義上,傳統文化的普及化,不能只從普及的角度來評價,要深刻認識其中華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
由此看來,當前所謂國學熱的出現和流行,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對中國現代化的深入開展,對社會和諧的實現,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積極的,應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傳統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文化并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一切問題。傳統文化只是我們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礎上如何建構起適應人民需要的現代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體系,發展政治文明、持續經濟增長、健全法制生活,繁榮文化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創造性的努力。同時也需要通過適時的引導,幫助人民分辨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分辨永久的價值和過時的東西,使傳統文化的資源更能夠結合時代的要求發揮其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二講國學熱和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從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看國學的當代意義
傳承經典文化 弘揚中華美德
國學傳統文化
國學之我見
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昌都县| 长武县| 栖霞市| 涡阳县| 临夏市| 扎囊县| 临江市| 云浮市| 昭觉县| 秀山| 高邮市| 玉山县| 宜宾县| 天水市| 右玉县| 莱州市| 莱阳市| 莒南县| 大新县| 泾川县| 嘉峪关市| 安新县| 苏尼特左旗| 赫章县| 东兴市| 平塘县| 尼木县| 黄陵县| 中宁县| 伊通| 治多县| 遂宁市| 兴文县| 定南县| 兴国县| 涞源县| 金沙县| 正阳县| 泰来县|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