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楊春時
審美對象通常被稱作美,但這種稱呼容易產生誤解,即把美當作某種實體或實體的屬性,從而誤導人們去尋找客觀的、確定的“美”。而實際上,所謂“美”不過是審美對象,是一種在審美中生成并只在審美中存在的意義世界。由于美的概念已經為人們所習慣,所以我們也仍然用美來稱呼審美對象,如自然美、藝術美等。但是,必須指出,這種稱呼純粹是為了照顧人們的習慣和表述的方便,并不意味著承認存在著實體性的美。從現象學的角度上說,審美是一種現象學直觀,審美對象就是一種意向性對象即現象。因此,可以從現象學的角度考察審美對象。
一、審美對象(美)是意向性對象
現象學認為,意識具有意向性,指向某物;通過對存在觀念的“懸擱”,可以還原到純粹意識,揭示意向性結構,從而使對象的本質呈現出來,這就是現象學的宗旨:“回到實事本身。”審美具有現象性,也就是說,審美是一種現象學還原的活動,因此可以建立審美現象學。杜夫海納說:“審美經驗在他是純粹的那一瞬間,完成了現象學還原。對世界的信仰被擱置起來了……說的更確切些,對主體而言,唯一仍然存在的世界并不是圍繞著對象和形相后面的世界,而是——這一點我們還將探討——屬于審美對象的世界。”這個非現實的審美對象正是“現象”:“那個非現實的東西,那個‘使我感受’的東西,正是現象學還原所想達到的‘現象’,即在呈現中被給予的和被還原為感性的審美對象。”[1](p54)那么,審美的現象性體現在哪里呢?首先,審美意識具有充分的意向性,它與審美對象同一,因此美即美感,審美對象在審美意識中呈現自身。其次,審美意識是充分的非自覺意識,它擺脫了自覺意識的制約,而具有了充分的自由性。這種自由性包括非概念的充分直覺能力,非邏輯的充分想象能力以及擺脫理性束縛的充分的情感性。因此,審美意識就是現象學所說的“純粹意識”。這就是說,從現實意識到審美意識,就是一種現象學還原。這樣,審美就成為一種現象學還原的方式,從而可以把握對象的本質。應當指出,審美意識作為意向活動,不僅具有認知意向性,而且具有情感意向性。審美意識包括直覺想象,也包括情感意志,這兩個方面是同一的。現實意識中存在著直覺想象與情感意志的分離,這是主客觀對立的內化。審美意識作為充分的非自覺意識,克服了主觀意識與客觀意識的對立,從而能夠使對象完整的呈現,進而全面地把握世界。第三,審美作為意向性行為,構成了審美對象即所謂美。作為意向性對象的審美對象,不是實體,不是客觀對象,不是表象,而是審美意象。審美對象是作為意象存在的。所謂意象,是非自覺意識的基本單位。非自覺意識與自覺意識不同,不是以表象或概念為單位,而是以意象為單位,是意象的運動。由于非自覺意識沒有發生主客觀的分化,因此,非自覺意識自身與非自覺意識的對象合一,都以意象形式存在。但是,感性、知性水平的非自覺意識并不純粹,受到自覺意識的制約,因此意象沒有獲得獨立,與表象、概念糾纏在一起。審美意識超越了感性、知性水平,達到了超現實的本體領域,因此是充分的非自覺意識。于是,審美意象擺脫了表象、概念的糾纏,具有獨立性。中國美學最早提出了意象概念。與西方美學不同,中國美學認為審美對象不是實體,不是表象,而是主客同一的意象。劉勰正式在美學領域提出了意象概念:“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劉勰又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文心雕龍?神思》)講的就是靈感狀態下審美意象的發生。
作為審美意象的審美對象,具有實有性和虛無性,是實有與虛無的同一。這種同一源于存在。存在作為本體,具有實有性和虛無性,是二者的同一。實有性是指存在是生存的根據,具有本真性。虛無性是指存在超越生存,不具有現實性。審美作為自由的生存方式,回歸存在,因此也具有了實有性和虛無性。關于美的性質,有兩種對立的觀念:反映論認為審美反映現實,美是事物的客觀屬性,因此美是實體性的。主體論認為審美是主觀的想象和情感的虛構,因此美是一種幻象,是非實體性的。但是,美既非實體也非虛幻,審美對象不是實際的事物或其屬性,也不是一種幻覺對象,而是具有虛無性和實有性雙重屬性的對象,是二者的同一。所謂審美的虛無性,就是說審美對象是純粹意識——審美意識的對象,而不是經驗意識的對象,因此不具有實在性,不能實證,也不具有實用性。企圖在事物的固有屬性或價值屬性中尋找美是徒勞的。另一方面,審美對象也不是虛幻之物,不是“白日夢”,而具有實有性。所謂審美的實有性是說審美對象作為意向性對象,具有本真性,是本質的呈現,是至真和至善。經驗對象雖然可以實證,但僅僅作為表象(或其抽象形式概念)而存在,不能作為本質呈現。審美對象是純粹意識的對象,是現象學還原的產物,因此是本質的呈現,是至真和至善的同一。審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審美的意義是自由,而自由是存在的意義。審美對象包括藝術,雖然不等于現實,是虛構,但卻具有本真性,揭示了世界人生的真諦。
把審美對象理解為意向性對象即審美意象,就徹底摒棄了客體性的或主體性的審美對象觀念。關于審美對象(美),人們往往理解為是某種特殊的事物,它具有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特性,比如說花是美的,垃圾是不美的。于是,傳統美學就去考察哪一種事物具有美的特性,這種美的特性是什么;藝術理論就考察藝術性是什么。這種觀念和研究方法掉入了實體論的陷阱,把美當作了實體或實體的屬性。審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不同于現實的生存方式。審美又是一種現象學還原,不同于現實的意識活動。因此,審美對象是自由的世界,是審美體驗的產物,而不是現實事物。美只在審美中存在,不在現實中存在。這意味著不存在獨立不變的、客體性的“美”或美的屬性。同樣,審美對象也不是現實主體的創造物,不是主體性的對象。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審美對象,只要它進入審美之中。無論是自然物、社會生活中的事物還是藝術品,只要與人發生審美關系,就成為審美的意向性對象,就是美的。但是,這里所說的“美”,并不僅僅是好聽、好看的對象,因為我們日常中所說的美,僅僅是“美”的一種即“優美”,而不是“美”的全部。我們常常把難看、難聽的東西視為不美,其實它們也可以成為一種“美”的形態,丑也是一種“美”。“美”包括一切審美對象,審美范疇中不僅有優美、崇高、喜劇等肯定性范疇,也有丑陋、荒誕、悲劇等否定性范疇。壞人壞事以及難看、難聽的事物,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具有審美意義,它們只是一種惡。但這種惡可以成為藝術描寫的對象,可以作出審美判斷,于是惡轉化為“丑”,成為審美對象。丑也是“美”的一種,因為它具有了審美意義。古典藝術一般隱惡揚善,創造優美或崇高的對象,而現代藝術則專意揭示世界之惡,創造丑、荒誕的對象,它們都具有審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