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邏輯學作為邏輯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邏輯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教育邏輯學作為邏輯學的一個應用領域,其終極目的是求真,即求教育認識之真、教育存在之真。1910年,美國的杜威出版了《我們怎樣思維》一書,這是一部對研究教育邏輯具有重要影響的著作。與此同時,威爾頓(Welton)則在他的《教育的邏輯基礎》一書中考察了教育理論與邏輯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教育理論家步雷岑卡就相當關注教育理論的語言、概念、命題等邏輯問題。英國分析教育哲學家赫斯特和彼特斯則在1970年聯合出版的《教育的邏輯》一書中,研究了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的邏輯問題。美國的分析教育哲學家謝弗勒則出版了《教育的語言》。1985年,美國另一位分析教育哲學家索爾蒂斯出版了《教育研究的邏輯與語言》。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邏輯學界,人們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邏輯學的一個應用領域加以研究,探討教育的邏輯問題。迄今,比較有影響的教育邏輯專著有:2002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何向東、劉邦凡合著的《教育邏輯學引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元祥著《教育邏輯學》,以及與之有關的專著有:2005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遲維東著《邏輯方法與創新思維》;2006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麥冬編著《經典思維50法》;2007年由齊魯書社出版的于惠棠著《辯證思維邏輯學》等。這些研究成果都為我們探討教育邏輯學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系問題奠定了良好基礎。
教育邏輯學它要探討的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辯證邏輯,教育理論的范疇邏輯、教育語言的邏輯、教育的歷史與邏輯、課程的邏輯、教學的邏輯等。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能夠孕育出新觀念,并能將其付諸實施,取得新成果的人。既然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教育命題,那么,創新型人才培養也就必然與教育邏輯學結下不解之緣。創新型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邏輯學的理論支撐,教育邏輯學同樣也不能離開鮮活生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兩者相輔相成。
教育邏輯學之于創新型人才培養,一方面需要我們揭示教育認識或教育理論的邏輯,探討教育活動內在的邏輯規律,特別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規律;另一方面就是運用教育邏輯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一般的邏輯理論及其規則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的應用,把知識傳授型的培養模式轉變為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力求做到有標準、有方案、有主題、有手段、有平臺、有評價。
筆者認為,教育邏輯學之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應從三個方面著力進行探索實踐:
第一,運用教育邏輯關于教育是什么的有關研究,從教育觀的角度分析界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建立起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觀。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依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質量標準,為培養對象設計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新人才的培養應從目標定位、培養水準及實現方略等諸多方面著手,謀求科學合理、貼近實際和卓有成效的嶄新構建。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和特點,設置多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格。將一般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專門人才;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拓展知識視野,培養成為復合型人才;對特別突出的學生實行特殊的個別培養,為其成為某一領域的優秀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運用教育邏輯關于課程的邏輯的有關研究,分析目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改革實踐的經驗與努力的方向。我國高校應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努力構建起“平臺+模塊”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推行自由選課制度,由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選擇學習的時間、內容和教師,在多樣性和一致性之間取得平衡,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一般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類,必修課包括:一是公共基礎平臺,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基礎知識與能力類課程;二是學科基礎平臺,包括學科基礎課、學科主干課、跨學科課等;三是專業基礎平臺,主要為專業基礎課、實踐環節等。選修課包括:一是專業方向模塊,設置多個專業方向模塊,且每一模塊課程應包括必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二是任意選修課,包括公共選修課、跨學科選修課、學科選修課。通過課程內容的整合和擴展,考試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建立創新實踐基地,構建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形成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和課外培養三大創新人才教育體系,把創新教育思想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第三,運用教育邏輯關于教學的邏輯的有關研究,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認知因素與非認知因素的關系。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教師自身要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以及創新的行動和實踐。在學生無惑時引惑,在有惑時一道探惑、釋惑,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通過師生間教學互動、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將教師的專業知識、人生經驗、科學思維方法、創新人格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更有目的、更自覺地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和創新的主動性,增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和敏感性,全方位、多側面、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張繼華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邏輯與智能研究所、綿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