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推動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fā)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我國將成為工業(yè)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對外更加開放的國家。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走過了10年的路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fā)展,2001—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5%,其中“十一五”時期前四年年均增長11.4%,今年前三季度增長10.6%,預計“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長可以達到11%以上。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2009年,經濟增長仍然達到9.1%。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情況下,能夠保持這樣的發(fā)展勢頭實屬不易。今年我國經濟總量有望超過日本而居世界第二位,對外貿易中出口額去年已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一,國家外匯儲備達到2.65萬億美元,主要工業(yè)品,如鋼鐵、煤炭、水泥等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去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在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現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還有10年時間,“十二五”時期的5年是一個關鍵時期,決定著能否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我國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改革開放有了新的重要進展。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利用外資質量不斷提高,對外投資步伐加快,開放型經濟達到了一個新水平。2001—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8.6%,其中出口增長19.1%,進口增長18.1%。今年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7.9%,其中出口增長34%,進口增長42.4%。我國現在已經是對外開放度很高的國家,平均進口關稅稅率已經下降到9.8%。隨著與東盟等地區(qū)和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議,實行零關稅的貨物品種會越來越多,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市場。2009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為世界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更大的空間。 我國改革開放還處在攻堅時期。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性矛盾,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新的體制機制。對外開放面臨著許多復雜的矛盾和問題,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優(yōu)勢、大量生產低端廉價商品出口的外貿發(fā)展方式已經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統(tǒng)籌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我們要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加快改革攻堅步伐,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向進口和出口、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zhàn)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 |
(責任編輯:秦華) |
相關專題 |
· 解讀十七屆五中全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