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亞特蘭大市以南約40公里處,可以看到兩個巨大的深坑,300多萬立方米的當地特有的紅色粘土已經從坑里挖走,這里將建設成為沃格特勒核電站的3號機組和4號機組。今天,這些宏大的工程距離該核電站1號和2號機組完工已經過去了30年。
美國一處核避難所內部。
世界資源和能源日益緊張,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新能源,核能自然成為各有核國家積極發展的對象,核能企業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股市上也成為眾人看好的潛力股。但是作為世界核能大國的美國卻已經有30年沒有修建新的核電站了。
美國核電專家也擔心,30年未新建核電站可能讓美國在核電技術中落在其他國家后面。
奧巴馬的態度
美國為何突然中止了大規模的核電站建設?
上世紀 60年代到70年代,美國核電曾有過一段大發展時期。但是由于缺乏市場監管,許多投資者和公司開始瘋狂入市,無序地建設導致大量核電站運行不到一年就倒閉了,《福布斯》雜志1985年總結道,核電站瘋狂建設和隨后的大規模倒閉是“商業史上最大的管理災難”。
又由于建設核電站時忽視了技術標準,缺乏管制規范,1979年,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核電站的一座反應堆發生熔毀事故,造成部分放射性物質外泄。
“三里島事件”并未造成人員傷亡,但事故卻讓美國民眾產生了極大抵觸情緒,民間出現了聲勢浩大的反核能運動。再加上1986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核泄漏事故,民眾的恐慌情緒更盛,美國核電工業于是陷入長時間的蕭條期。
不過奧巴馬一上臺,就明確表態美國政府要再次發展核能產業。他說:“雖然美國已經有近30年沒有建設過核電站,但是核能仍然是全美最主要的低碳能源。要想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的同時,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后果,美國必須提高核能供應量。”
今年年初,奧巴馬宣布為兩座新核電站提供80億美元的貸款,如今,亞特蘭大市郊的兩個大坑正是在此資金的推動下出現的
成本怎么也算不清
圍繞著核電最多的爭議,莫過于核電站的安全性以及核能是否是一種清潔能源上面,在美國自然不例外。但實際上,美國今年在核能復興之路上動作遲緩的一大原因卻是成本問題。
修建沃格特勒3號和4號核電站反應堆的成本預計在120~140億美元之間。假設建設成本為140億美元,所產生的電價將是6000美元每千瓦,將遠遠超過其他使用各種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站,比如風能發電的成本就僅僅是2000~2500美元每千瓦(數據錯誤,待修改),而如果是天然氣發電,那么這個數字將是950~1175美元。
風能發電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成本也接近天然氣發電,因此更受青睞。天然氣雖然是不可再生資源,但全球各地幾乎每天都有新探明的天然氣田。所以雖然美國政府將政策向核電傾斜,但核電復興的呼聲雖高,高額的成本卻讓許多公司望而卻步。
支持者們一直在聲明,核電站的建設成本雖高,但是長遠來看其發電成本卻是最低廉的,畢竟一個核電站建成后可以運營60年,這是依靠其他能源的發電站所無法比擬的,這固然有道理,到了實際中卻也不盡然。
今年3月末,國際能源署(IEA)與經合組織下屬的核能機構(NEA)聯合發布了一份報告。這份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發電成本最權威和最詳盡總結的報告,召集了來自28個國家的50多名科學家,對21個國家的190座電站進行了研究比較。這份報告總結道:沒有哪一種發電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一貫的經濟優勢。這樣的結論無疑是將“哪種發電方式劃算”的問題繼續拋在疑問當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核電工業受到的打擊仍然讓美國的投資者記憶猶新。截止到1978年,美國共計劃修建253座核電站,投入的資金達到了數千億美元。但是,其中3/5的核電站后來都沒有建成,建成的核電站中有很多入不敷出。到如今只有104座核電站存活下來,而它們能繼續運營還是仰仗著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也就是用全體納稅人的錢在填補漏洞。
連美國最大的核電運營商愛克斯龍電力公司(Exelon)首席執行官約翰·羅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美國新建核反應堆的前景并不光明。在沒有出臺碳排放法令之前,建設化石燃料電站的成本還是最便宜的,在純市場條件下,核電沒有競爭力。”
納稅人不買賬
美國民眾并不支持奧巴馬政府用大筆金錢新建核電站的政策。
“民眾們認為,如果新建的核電站能生產價格便宜的電,它們就不需要補貼,如果它們做不到,那就不應該建設。”在今年10月份的美國《每周標準》的一篇文章中,作者這樣寫道。
民眾也為自己繳納的稅金被“浪費”而感到不滿。在過去半個世紀里,風能、太陽能和核能得到的美國聯邦補貼累計高達15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用于支持核能的發展。
目前實行的新補貼政策使得核電企業能獲得0.04-0.06美元/每千瓦小時的補貼,加上0.01-0.0美元/每千瓦小時的舊補貼,總補貼達到了0..05-0.1 1美元/每千瓦小時,而每千瓦小時電在美國只賣0.06美元。因此,美國政府對核電的補貼政策是否合理與核電是否環保安全一樣,成為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美國媒體正在掀起批評核能補貼的高潮。
美國國會2003年公布的報告顯示,政府對核工業擔保貸款的違約率極高,超過50%,違約金由美國財政部負擔,也就是說核能的風險是由美國納稅人來買單的。因此反對者們除了強調核電有安全風險、核廢料處理仍不成熟外,還強調核能的投資收益遠不如其他清潔能源。畢竟自新世紀以來,核電占全球發電量的份額從17%下降到13%。火電和可再生能源(不包括大型水電項目)的利潤則增長了13%~18%。
有趣的是,就在美國政府宣布重啟核電建設項目的同時,德國正在就是否應按原計劃到2020年前關閉所有核電站進行爭論。目前,德國執政聯盟的主流意見是在可再生能源能有效填補空缺之前,德國仍需在過渡時期保留部分核電,但在野黨則普遍要求盡快關閉所有核電站。
“核電的未來并不像人們想的那么樂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能源研究院的聯合主管賽韋林?伯倫斯坦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核復興的原動力是低成本和低碳。事實證明,它的成本并不像支持者們說的那樣低,而普通的民眾也不大關注它是否低碳,所以要說傳統能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還為時尚早。”(陳水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