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后期基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較量,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完敗司馬懿,無論是從軍事、兵法、謀略上,司馬懿只能死守,而諸葛亮每次都是進(jìn)攻,每次北伐都被司馬懿嚇得不輕。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終于在五丈原病逝,司馬懿松了一口氣,然而卻不太敢相信,于是他親自去追擊蜀軍,結(jié)果出現(xiàn)“死諸葛嚇走活仲達(dá)”的鬧劇,可見只要諸葛亮還在,司馬懿就得夾著尾巴做人。

可后來諸葛亮去世,而費祎作為蜀漢的新丞相時,為何司馬懿仍不敢主動去討伐蜀國呢,要知道當(dāng)時蜀國已經(jīng)沒有什么人才了,至少沒人是司馬懿的對手了。
費祎主政期間,他是反對北伐的,理由是“丞相尚且沒能北伐成功,我等之才不及丞相遠(yuǎn)矣,怎能孤軍北上?”而姜維雖然得了諸葛亮的真?zhèn)鳎?dāng)時還沒完全學(xué)會,肯定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那么諸葛亮死后,司馬懿到底在做些什么呢,原來他也有事做,比如公元237年時,曹魏的公孫淵反叛,司馬懿就要去鎮(zhèn)壓,后來司馬懿突然收到魏明帝曹叡的詔書,讓他速速趕回來。

原來曹叡病重,他在尋找托孤大臣,司馬懿本來對曹魏集團(tuán)忠心耿耿,可看到新繼位的曹芳太年幼,就生出來反叛的想法,當(dāng)時跟他一共輔佐曹芳的是曹爽,所以司馬懿想要解決政敵。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成功的滅掉了曹爽,跟著架空了曹氏集團(tuán),魏國從此改姓司馬,因為國家易主了,所以司馬懿要進(jìn)行一系列的安撫工作,同時又要預(yù)防東吳孫權(quán),忙得不可開交。

可見諸葛亮去世之后,司馬懿之所以不去討伐蜀漢,不是因為他不敢,而是因為他沒有時間,太忙了,當(dāng)然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對曹魏不忠心,如果他是忠心的臣子,那么恐怕蜀國要提前好多年滅亡了。
司馬懿不忠心是明擺著的,他是歷史上兩個有“狼顧”之相的人之一,還有一個是清朝晚期的慈禧太后,為了鞏固自己司馬家族的政權(quán)利益,司馬懿也就沒時間南征蜀漢了。

等到后來司馬家族穩(wěn)定魏國的局勢后,司馬懿也熬不到那個時候,提前死掉了,因此讓劉禪多當(dāng)了幾年皇帝,也算是他的運氣比較好,同時也算是天意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