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禪修就是阻斷一切念頭,并保持在那種狀態之中。這是錯誤的看法。禪修時,我們并不試圖阻斷念頭,而是讓心保持開放、輕松,不渙散地安住在當下的覺知之中。 禪修時,心應該是放松的、自在的、廣闊的,不抱持任何期望或擔憂。 為什么要禪修 在人們遭受到各種無法避免的痛苦、煩惱和恐懼時,禪修可以消除這些苦痛。 我們都認為快樂和痛苦是來自外在的環境或境遇(外境)。我們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將精力投注于改造世界,試圖在這兒消除一些痛苦,在那兒累積一些快樂,但是,從來無法如愿以償。從佛學及禪修的觀點來看,快樂或痛苦根本不取決于外境,而是來自心的本身:正面積極的心態醞釀快樂,負面消極的心態制造痛苦。 我們要如何才能了解,只能在內心找到的東西卻向外尋求,是錯誤的?一個人的臉若是干凈、明朗的,他在鏡子里會看到干凈、明朗的臉。一個人的臉若是骯臟的、沾滿了污泥,那么他在鏡子里看到的就是骯臟、沾滿了污泥的臉。鏡子中的影像并不真實存在,存在的是臉本身。但我們把臉遺忘了,反而把臉的影像當做是真實的。心的正面或負面特質,反映在外相中,成為我們的自我形象。這種外顯的形象和內心的特質相呼應。改造周圍的世界并不能帶來我們所期望的快樂,唯有改善內在的世界才能奏效。 唯有我們的心不被惡業污染,那種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會終止。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快樂與痛苦都起于自心,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什么對我們的心性有益或有害,任由我們的心繼續陷在不健康的狀態中,我們就沒有力量避免痛苦一再重顯。因此不論我們冀求的是什么,都必定會淪于失望之中。 如果我們從鏡子中的影像發覺臉是骯臟的,然后開始清洗鏡子,我們可能使勁擦洗了好幾年,都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成效。這是因為我們努力的對象沒有弄對,所以,即使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無益。這是佛學及禪修的第一個原則:了解快樂與痛苦的根本并非取決于外在的世界,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我們永遠都不會向內求,只會繼續徒勞無功地把精力及希望投入外在的訴求。一旦了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開始清洗自己的臉,出現在鏡子中的影像就會干凈如洗。 禪修的有利條件 禪修和心有關。然而,有效的禪修必須具足有利的條件,若缺乏這些條件,我們的努力不會帶來任何成果。 首先,在了解快樂與痛苦的根本是自心之后,我們必須具有強烈的禪修意愿,并歡喜地期待禪修。 第二,我們必須有一位禪修的導師。當我們決定要前往一個地圖上并標示載明的地方,若沒有向導的幫助,我們可能無法抵達目的地。我們只能憑靠運氣,就很可能會迷路,或走很多的冤枉路。同樣的,若沒有上師指導我們禪修,我們極可能會在錯綜復雜的道路上迷失。 第三,禪修的地方很重要--尤其對初學者而言。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實際上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影響,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各種不想禪修的念頭。因此,在一個多少和世俗活動隔離的地點進行禪修,是必要的。棲息在高山森林里的野生動物,無法忍受城市的喧囂。同理,禪修的心無法在外界干擾及誘惑連綿不斷的狀況下開展。 如何禪修 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僻靜的地方之后,我們必須使身體與各種外在的活動隔離,使心免于落人關于過去或未來的念頭,言語也要避免世俗無義的談話。如此,我們的身、語、意才能安住于自然的安適狀態之中。 身體的姿勢很重要。我們的身體布滿了"精微的脈絡"(梵文 ndis),"精微的風"(梵文 prana)循環于其中①。念頭的產生和"風的循環有關。身體的動蕩會導致"脈絡"及"風"的動蕩,"脈絡"及"風"的動蕩則會造成心緒的動蕩。 說話的活動、聲音的形成也和"風"的活動有關。說話過多會擾亂"風",增加念頭的產生。反之,保持沉默有助于禪修。 因此,言語及身體的寧靜能避免產生過多的念頭,而制造開展出內心平靜的條件。如同騎士駕御良駒時能夠悠然自在一樣,當身體和言語都控制得當時,心就能安住。 有一些關于禪修的錯誤觀念存在。對某些人而言,禪修是回顧及分析日常生活與過去數天、數月或數年中的往事。對另外一些人而言,禪修意味著考量未來,思考如何作為,或做長期、短期的計劃。這兩種觀念都是錯誤的。即使身體及語言都保持靜態,對過去或未來所產生的念頭本身,就與建立心的平靜相抵觸,無法導致內在安寧,不是禪修。 不追逐過去或未來的人,也可能會陷入一種近于無知覺的迷糊狀態,并引發極大的疲憊感。住于這種狀態的心,或許看起來很不錯,因為這樣顯得很滿足、很自在。可是,這種狀態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昏沉,然后轉變為念頭潮涌的情形。 真正的禪修是要避開這些陷阱。心既不沉迷于過去,也不關切未來;它是以一種光明、清晰及平靜的狀態,安住于現在或當下。 我們的心好比海洋一樣。在夜晚,我們只能隱隱約約地看到海洋。但是,在白天,我們能夠非常精確、清晰地看到海的顏色、波浪、泡沫、巖石及深淺等每一個細節,我們應該要能清楚地覺知自己的內在狀態,正如同白天時明察秋毫地觀察海洋一般。如果我們容許心放松,它會像海浪一樣,自然地平靜下來。這就是內在的平靜,藏文稱之為"息內"(shinay),意為心的定靜,也就是所謂的"止"。 開展"止"的方式很多。例如,初學者可以觀想在前額高度的地方有一個白色的小光球,并盡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光球上。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氣息的出入,或是不利用任何專注物,把心安住在一種不渙散的狀態中。使用這三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對學習禪修都很有幫助。 此外,以寬廣、開闊的心修持每一座禪修,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應該期望禪修進行得很好,或擔憂它會不好。禪修時,心應該是放松的、自在的、廣闊的。禪修者應不抱持期望或擔憂。 在禪修過程中,有時我們會產生快樂及平和的體驗,并因為有了一次美好的禪修而感到欣喜及滿足。相對的,有時我們的心在禪修時受到許多雜念干擾,我們便因此悲傷地斷定自己是庸劣的禪修者。為一座美好的禪修而欣喜并依戀愉悅的經驗,就如同對一座不佳的禪修感到難過一樣,都是不恰當的態度。禪修是好是壞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去禪修。 初學禪定時,有些人可能會有美好的覺受,并眷戀這種覺受,期待它會不斷地重復出現。當這種期待沒有成真時,他們會變得很失望,甚至可能因此放棄禪修。在一趟漫長的旅途中,我們會時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時而走錯路。如果我們因為旅途中某個路段的怡人美景而不時地停下來享受風光,或是因為誤人歧途而放棄繼續前行,我們就永遠達不到目的地。不論路途是否正確,我們都必須堅忍不拔,不要一味地擔憂其中的困難,或眷戀愉悅的時光。 初學者應該限定自己作較短的禪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鐘就好。一座禪修縱使進行得很順利,也應該停下來。然后,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可以在休息之后做第二座。一連串短的禪修,比一次冗長的禪修要好。一座較長的禪修即使起頭很好,初學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難或感到疲乏。 禪修之果 開始時,我們的心無法長時間保持穩定及安然。然而,只要持之以恒、精進不懈,平靜及定性會逐漸開展。我們也會感覺到身體及內心都愈來愈自在。此外,外境--不論好壞--它的影響力都會開始減弱;雖然這種影響力起初非常強大,但我們會發現自己愈來愈不受其左右。實際上,加深對自心本性的覺受,能削減外在世界對我們的影響力,并使我們更加強韌。 禪修的究竟成果,是達到正覺或圓滿的佛果。此時,我們完全解脫了依因緣而存在的輪回及苦因。同時,我們也會擁有能實際幫助其他眾生的力量。 禪修的次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為"息內"("止",使心平靜);在這個階段中,我們逐漸平息內心的紛擾。第二個階段稱為"拉格通"(lhatong),即"觀"、"慧觀",逐漸去除輪回的根本--我執。唯有修心能導向證悟,沒有任何物質或外在的方法具有這種力量。 結論 想禪修的人必須先了解禪修的目的、方法及所能獲得的結果,亦即:了解所有的快樂及痛苦都起源于心,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讓我們去除痛苦,并確立真正的、恒久的快樂。 掌握必備的有利條件:禪修的意愿、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及一個僻靜的場所。 知道如何把心安置于禪修之中:不追隨過去或未來的念頭,把心放置在選定的專注物上,讓它安住于當下,保持一種開放、輕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 了解禪修的暫時及究竟結果:平和、沉穩、不被外境所牽制,最后,成就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