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社會性,康復不再“裸奔”
本文作者:上海木木媽
一位家長去年參加了“展望教育示范基地”為期15周的培訓班,時隔一年,給我們分享了她踐行社會性的心得,小編同樣在這里分享給大家,您的孩子會因您通讀文章而感謝您。
一個偶然的機會,聽了甄岳來老師的社會性教育講座,回家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和書籍,然后毅然決然地帶著孩子來到了北京展望的河北保定校區---“中國展望教育示范基地”,這里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門向家長傳播“社會性教育康復”理念的機構,從此開啟了我的社會融合教育之路。在這條路上,讓我收獲很多,也改變了很多。
一、“生活中訓練,訓練中生活”到底怎么做?
1.社會性教育最大的兩把刷子:一是動機先行;二是情景創設。
我們需要在這兩件事情上琢磨和做文章,這樣的教學才能事倍功半。通過學習,知道了以前為什么我們家長給孩子指令的時候,孩子或者不聽,或者聽而不覺,因為那只是咱家長自己認為這個指令需要孩子去做,而實際上孩子對做這些完全沒有自我的動機。
沒有動機,他哪兒會有主動的行動和配合能力啊?尤其是遇到一些相對抽象的詞匯和應用的時候,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怎么能讓咱的孩子有動機呢?通過在展望基地的學習,我知道了“動機先行、情景創設”的關聯,但是如何運用好還是要家長多動一番腦筋的。
記得教孩子“好奇”這個概念的時候,我每天都會帶一點神秘的東西回來,裝在包里或口袋里不給他看到,還捏的噼里啪啦的響,他兩眼放光的看著我,我問他:“你現在什么心情”?剛開始我輔助他回答:“我很好奇,因為我很想知道媽媽帶的什么好吃的”,慢慢的他就知道什么是“好奇”了;
早晨穿鞋時,我倒數5個數,數完就走,這是我通過倒計時在幫助他了解什么是“著急”;玩游戲時,故意拖長預備口令,3---2---1---,這是我在教他什么是“緊張”;去游泳時,讓他跟教練打招呼,他都扭扭捏捏地要求我跟他一起去,我會教他什么是“不好意思”。
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在生活的情景中,通過激發孩子的動機才能一點一點教會的,而以往很多一對一的桌面教學是很難讓孩子懂得諸如此類的問題的。
社會性就是在你的心尖一直有個目標,無論何時,你都不會是一種徹底放松的狀態,你總是嘗試著,見縫插針的、處心積慮的想著我能教點什么,開始很累,但久而久之,教學就會像運動員總是練習“揮拍”動作那樣,變成下意識的行為了。
我們在讀《講故事練思維》的故事書時,有三個生詞匯,“眉開眼笑”、“樂于助人”、“氣急敗壞”,這時候就需要更多的思考來考慮如何創設情景進行訓練了。于是我請家人幫忙,跟他們約定好把這三個詞記在心里,掛在嘴邊,任何高興的事,都要統一跟孩子說自己高興得“眉開眼笑”;任何他幫助我們的事情,都夸他“樂于助人”;任何生氣著急的事情,都用“氣急敗壞”來表達;于是孩子慢慢的就能很準確地使用這三個詞來表達了,后來類似的詞語就更容易教會他了。
“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絕對不是讓我們家長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在平凡的生活中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日子,都要經過精心設計、細心思考、用心操作才能實現教學的目標,隨機教育更不是隨便教育,任何的隨機教育都是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部署、有技巧的進行。
2.生活中練什么?其間的關系又是什么?
在展望的學習,讓我更加明確了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李蕊老師在授課時,總是告誡我們“學思維,就是要找關系,如果搞不懂生活和訓練的關系,又怎么能做到‘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呢”?
以前做過很多桌面訓練和形式訓練,說實話,每天單調的重復一遍又一遍的訓練方式,甭說孩子扛不住了,咱們家長自己也常常被搞到情緒爆炸,學了社會性后,才知道生活是載體,訓練要以生活為依托。訓練離開了生活會變成死的技能,而生活也因為訓練變得需要改變、需要經營。
生活、訓練兩相促進,互相影響;好的生活,一定會促進訓練的成果;而好的訓練,一定會讓生活更有品質。生活中的這些素材可以承載全部的社會功能。
于是,我做家務帶著他,教他空間方位,教他物品命名和拿取,教他做事情的計劃性,教他家庭成員的角色和責任,教他觀察描述一個場景、一個勞動過程。
購物帶著他,我教他類別,教他數學,教他比較,教他社會角色辨認,教他人際關系,教他社會規則,教他尋求幫助。
去鄰居家送湯,我教他“鄰居”的概念,教他社會環境中鄰里關系的相處,教他比較“咱家”與“別人家”的相同和不同,教他客人與主人的角色關系。
周末公司加班我也帶著他,教他媽媽是從事的何種職業、媽媽的工作場所、媽媽的勞動工具、媽媽的社會地位、媽媽與公司其他人是什么關系;讓他慢慢懂得遠近親屬,慢慢了解親情和友情。
總之,我干什么都帶著他,本著“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要教?”的思路讓他參與、體會并思考每一次活動的不同,時間久了,他的情感意識在不斷增加,情感的辨識能力也在突飛猛進。
3.不管生活怎么變,社會性的根不能變
社會性讓我的生活變得慢下來,靜下來,讓我盡量與孩子步伐一致,盡量不與孩子死磕和沖撞,孩子的生活環境因我的改變而改變。同時,通過社會性的深入學習,我懂得了任何一個改變都是一次教學的契機,都能從中挖到可以放大的教學點。
另外,我可以隨時隨地將社會性與運動游戲結合、與親子互動結合、與任何一次出行結合、與任何一個場景結合,我認識到,不管生活怎么變,社會性的根不能變!
心得
二、在生活中時時刻刻滲透人物角色和行為規范、滲透人際關系背后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和該享有的權利權益
認知分為三大領域:
物品認知
社會認知
自我意識
傳統機構將重點放在了物品認知上,而一個孩子要突破對人與人關系的理解,才能實現社會認知的提高。我還記得李蕊老師講的“社會性回合操作”,要以情景和動機為起點,以評價和總結為落腳點,也就是說,社會性的每一個回合要落在社會認知和自我意識上,落在社會功能上,這是我以前不曾學到的。
比如:
——去坐地鐵,我除了會教他如何購買地鐵票,更會教他為何要購買地鐵票,這是社會行為規范;
——我們必須安檢,以保證每個乘客的安全,這是行為規范,社會角色承擔,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
——我們買票了,安檢了,別人就不能把我們趕出去,不能阻止我們乘坐交通工具,這是社會角色賦予的權利;
——看到站臺的安全門上寫著“禁止依靠”,我會問他:“這是說誰不能依靠?是在說我嗎?為什么說我?是在說你嗎?為什么說你?是在說陌生人嗎?為什么說他”?我幫孩子概括:你是乘客,我是乘客,其他陌生人也是乘客,那這個“禁止依靠”是對所有乘客說的,這里面有思維,有角色,有人際關系,有自我意識,有行為規范;
——上到地鐵上,有座位就坐,沒座位就站著,這是社會規則(不能有情緒)。如果真的沒有座位了,也不能發脾氣,你看,媽媽跟你一樣站著,還有好多人都站著。
這里面更有對人際關系的理解,木木以前一上地鐵就要坐座位,有時還會去拉別人起來讓給他坐,沒學社會性之前,我只單純地把這個環節當做問題行為處理,學了社會性之后,我才了解到,這是孩子自我意識不夠,對人際關系不理解,因為你對于別人就是陌生人,陌生人不會跟你客氣,不會愛你,更沒有給你讓座的義務;我是你的媽媽,我讓位子給你坐是因為我想讓你舒服點,這是我愛你的表現。后來木木慢慢懂了,會搶位子了,搶到后,還往邊上擠一擠,擠出一條小縫來,說:“媽媽你也來坐吧”,有時覺得兒子還蠻可愛的。
在任何公共場所,都會找到一些類似于“禁止依靠”這樣的提示語,我會讓孩子看,跟孩子嘮叨,幫孩子概括,任何公共場所的提示語都是對所有人說的,不是對某個人說的,且這些規則是你的社會角色給你定的,去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行為規范,也有不同的人物關系。但是,不管去到哪里,你和媽媽的母子關系不變,你要聽媽媽的話的規則不變,你要力所能及的幫助媽媽的責任不變。這種“關系”問題的滲透,看上去就是簡單的親情與情感培養,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幫孩子建立思維能力,在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
再比如:
如何在游戲中學習和訓練?
以星期天帶他去游樂場玩為例,我做過的以及可以做的如下:
告訴他,我們要坐的公交車是幾路,讓他在站牌上找,確定我們要坐的公交車是不是在這里等,讓他留意來車,車來了就叫爸爸媽媽上車。
這里面有:
A:常識
站牌上有的車,都在這里停,等車要在車站等,車是到站必停;
B:角色認知
我是爸媽的孩子,媽媽交待的事情我要幫忙;
C:自我意識和思維
我們要坐的車,它能把我帶到我要去的游樂場;
D:情緒、情感
爸爸媽媽愛我,為了讓我高興,他們才陪我去游樂場玩;
E:應用語言
車來了,我要叫爸爸媽媽,以免耽誤。
我們還可以教:
A:要坐幾站路,坐的站越多,花費的時間就越長,這是建立時間跟路程的關系;
B:周圍的陌生人都是等車的,他們有可能跟我們是同一輛車,有可能不是。這里有陌生人與公交車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等車的人都是陌生人,對待陌生人要有對待陌生人的行為規范(人與人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思維訓練;
C:公交車是公共交通工具,每個人都可以乘坐,和私家車是不一樣的,這是物權關系;
D:坐公交車要給錢的,要準備好零錢或者記得帶公交卡,這是常識與規則;
E:上車時,要先下后上,不能推別人,這是規則,也是自我意識和公共意識方面的思維;
F:我讓他先刷卡,再找座位坐好,空的位置可以坐,有人的位置不能坐,這是思維;
G:手腳要管好,不能碰到別人,不然別人有可能會生氣、會討厭你,這是行為規則,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和情緒情感;
H:所有乘客都要仔細聽報站,每到一站,車就要停下,就會有人上車、下車,這是語言理解和自我意識;
I:車越往前開,我們離目的地就越近,這是距離與目的地的邏輯關系;
J:公交車在馬路上開,馬路上有紅燈,地鐵在鐵軌上開就沒有紅燈,這是思維的比較能力;
K:越靠近終點站,車上的人就越少,這是乘客與終點站的數量關聯的邏輯關系;
L:要下車時,我讓他動作快點,不能耽誤別人時間,同時又要保護自己的安全,這是思維方式(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從公交車上下來:
A:讓他去問路,他要觀察和思考要問誰,這是思維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尋求幫助,首當其沖就是問穿制服的協管、保安、工作人員等,其次就是面相溫和的路人以及附近居民,這是讓孩子各個地方尋求幫助后,需要幫孩子概括出來的結論);
B:找到合適的問路人了,便要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而我們的孩子常常問完問題后,就跑開了或者走神了,對于別人的回答不關注、不理會,我們要提醒他下次注意聽,然后接著去問下一個人,直到他記住別人的話為止,這是一個簡單的工具性交往活動,這里面有自我意識,有使用社交語言,有思維;
C:按照別人的指引,一邊走一邊觀察門牌號碼的變化,讓孩子預測下,再經過幾個店鋪才能達到目的地?這是空間方位;
D:找到目的地后,孩子一定會很有成就感,除了夸贊孩子,還要教孩子興奮、激動、自豪等當下他正在體驗著的情緒情感,這是非常及時地通過評價和情緒帶動教給孩子感受和體驗;
E:進入游樂場,先換票,讓孩子不要亂跑,跟著自己排隊等待,教“迫不及待”、“等候”、“忍耐”等情緒情感的詞匯,這里有規則以及對自己情緒情感的控制(孩子必須控制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完成排隊驗票過程);
F:排隊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堂活生生的數學教育課,可以教排隊的規則,不能插隊,保持一臂距離,排在隊伍中間,跟隨隊伍前進。
可以教序數,排第幾;教點數,前面還有幾個人;教“一”和“許多”,一個工作人員,許多游客,一個游樂場,許多游樂設施;教等待時間與排隊人數的關系,前面的人越多,等的就越久;教游客的角色和規則;教游樂場的賺錢多少與消費人數的關系,人越多表示生意越多,賺錢越多。
進入游樂場后,由于環境的關系,使得教學會變得比較困難,這就考驗家長的功底了。有個用輪胎的滑草項目,要先把輪胎推上一個陡坡,這個時候其實是可以教陡坡的陡峭程度與力氣大小的關系的,越陡越吃力。在故事書里,木木對這個情節不是特別理解,可惜在那次現成的環境當中,我也忘記這個教學點了。可見,要做到隨機教育真的不容易,需要強大的觀察力和敏銳的捕捉時機能力。
最后,當我們從游樂場出來,相當于一個大回合結束,要給孩子評價和總結:
A:這個游樂場的名字是什么?(我們要讓孩子記住,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名稱,人有人名,地有地名,游樂場有游樂場的名稱)我們怎么來的?坐幾路公交車來的?這是記憶和表達;
B:我們都玩了哪些東西?哪個是你最喜歡的?為什么最喜歡那個項目?這里面有命名,有思維的比較能力,有自我意識,有情緒情感;
C:我看你今天玩得很開心,在玩爬梯子的時候你非常勇敢,你讓媽媽很驕傲;在玩過山車的時候,你能自己排好隊,你真是一個文明的小游客,媽媽喜歡你;你覺得自己哪里表現最好?這是情緒情感,自我意識;下次如果還想來玩,就要聽媽媽的話,你看媽媽帶你來玩,讓你高興,這是媽媽愛你的表現;你聽媽媽的話,讓媽媽高興,你這是愛媽媽的表現,這是思維和家庭角色的認知(讓孩子明白抽象的“愛”與具體的“愛”的行為變現)。
心得
三、撥開思維的面紗,才能搞懂思維怎么練
雖然知道思維訓練對我有難度,但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以前只知道買一大堆思維訓練的教材,給孩子“刷題”,現在我知道,怎樣在生活當中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在生活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不是一句空話。
以前我知道觀察是思維,記憶是思維,空間判斷是思維,數學是思維,聯想是思維,分類是思維,比較是思維,概括是思維,推理是思維,但我不知道,這些方方面面跟思維到底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觀察是思維,為什么記憶是思維,為什么推理是思維……后來了解到,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推理又是思維的核心。但為何思維是智力的核心?為何推理是思維的核心?我通通不得而知。聽了太多的課,很多老師講思維,但也都是零散的點,沒有串成一條線,沒有形成一個面,而甄老師的思維黃金線,真是無價之寶,它把所有的思維訓練的具體形式,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于是思維訓練才有了靈魂和方向。這條線,就如同“康復地圖”的作用一樣,站在制高點,告訴你該怎樣看待各種方法,幫助你把思維,與各種具體形式相結合。知道N種零散的方法,卻不知道方向和內容,只會讓自己更加混亂。聽過很多老師宣講語言推動思維,但為什么語言推動思維,我到現在才明白,因為語言所表達的詞、句子,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而概括就是思維的基本功。
我現在仍然會給孩子做思維訓練,我深深的知道我在做思維的什么能力、這個能力我要往哪里提升、最終這個能力我又要走到哪里為止。
我深深的記得,李忠忱老師說的一句話:“要把孩子的知識結構,轉變成認知結構”,我把這句話與思維結合起來,每一個物品,每一個場所,我都讓孩子觀察,挑出幾個屬性,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每個物品我都這樣,慢慢的孩子就知道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去描述,接下來我就把孩子觀察過的物品,觀察過的場所,兩個兩個的拿來比較,概括相同點,到這里,其實就是在幫孩子建立認知結構,孩子所有的認知都不孤立存在,他們既相同又不同,且分門別類、有序存于孩子的大腦,需要的時候進行提取,這樣“演繹推理”就有了基礎。
心得
四、孩子的情緒康復高于一切
在孩子通往康復的路上,情緒情感絕對是一只攔路虎,我們平常較關注物質認知,對于情緒情感的認知,做得不夠,做的不自知,而對于情緒情感控制能力的不足會阻礙我們的社會化進程。
我們平常會教孩子,這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什么地方?這是什么人?這是什么動作?但我們不會教孩子“你是什么心情”?我們會忽視情緒的命名,如果孩子連自己的情緒都不會命名,他又怎么能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更不能共情和理解別人的情緒。而情緒的習得,在機構能教的實在是太有限了,因為一定是要孩子正在體驗著的情緒,才能加以命名和解釋,如果這個情緒他沒有體驗,通常來說那是教不會或很難教會的,這也印證了為什么很多孩子在機構訓練后,情緒問題遲早都會爆發的根源,你教的越多,他不理解的內容就會越多,日積月累就是情緒爆棚了。
我們平常在和孩子互動,和孩子游戲,帶孩子外出,對于情緒的教學,家長會有更多的機會。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高興,更不會無緣無故的生氣,所以越是能力好的孩子(能建立并表達因果聯系),情緒情感的學習越是不能只有喜怒哀懼驚,還要繼續往下分化;
比如,喜往下劃分:高興,開心,愉快,興奮,激動,羨慕,感激等;怒往下劃分:生氣,著急,憤怒,懊惱,嫉妒;哀往下劃分:難過,傷心,羞愧,內疚,不好意思,后悔;懼往下劃分:害怕,惶恐,緊張;驚往下劃分:吃驚,驚喜;當孩子的一個情緒來到時,能否抓住機會進行教學,這里是有考驗的。
比如,孩子看到別人的玩具很好玩,要求你給他也買一個的時候,他會有“羨慕”的情緒,那么這一點小小的情緒,請一定要抓住并放大,在他正在體驗時,問他:“為什么要媽媽買一個啊?你現在什么心情啊?是不是非常羨慕啊”?然后讓他自己用語言說一遍:“他那個變形金剛好酷,我好羨慕,我也想要一個”。當用語言把他的那種情緒命名后,提升的不僅有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抽象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這是孩子情緒情感的學習層面。
那么家長的情緒又要擺在什么位置呢?在剛到“展望教育示范基地”的時候,每天下午給孩子上個訓,每個個訓室都是吼聲不斷,媽媽們好像在比誰的聲音大,慢慢的,隨著學習的推進,個訓室的聲音越來越小,但其實媽媽們并沒有真的把孩子的情緒太當回事。而一年后的現在,了解了一些大齡孩子的情況,才發現,如果不重視孩子情緒,孩子一定會把這些負面的情緒在某一個時刻加倍奉還給你,且影響深遠。記得有次我給孩子上課,上著上著就忘記了展望老師反復強調的“動機先行、情景創設”了,自己怎么方便怎么來,面對孩子的不配合,就壓制、吼叫,下課后,爸爸說,“你這樣上課,跟沒有去學習的那些人有什么區別呢?你學習了半天,怎么又回到從前的教學狀態之中去了?”我當時觸動很深。
我們要時刻把孩子的情緒擺在最高的康復位置,絕不要在不太緊要的事情上挑動孩子的情緒,因為一定有些事情是家長避免不了會產生情緒的,于是,在做家務上,我不跟孩子吼,不跟孩子死磕了;在孩子提出某些不當的要求時,我不吼不叫,冷處理了;在某些孩子自我服務(生活自理)項目上,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再追求完美了);在家庭課堂上,不會因為一個課題孩子不會,而暴跳如雷了。
在孩子康復的路上,家長的情緒控制與疏導是必修課,雖然很難做到,但只要夠重視,有大局觀,還是能克制的,畢竟家長都是成年人,你一個成年人面對自己的親生骨肉都不能控制急躁抓狂的情緒,你憑啥要求咱的孩子沒有情緒呢?在面對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又怎么去安撫平息他呢?
孩子的情緒,與自我意識息息相關,需要經過自我體驗,通過自我認知,走向自我控制。常常孩子體驗有了,但不能控制。比如木木,對于“失敗了不能發脾氣”這個認知有了,在別人輸了,發脾氣的時候他會勸慰別人:“失敗了沒關系,下次努力就會贏了”。這個自我體驗他也體驗過了,雖然他仍不能完全的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但是我們愿意繼續深度陪伴,畢竟他還是個孩子,要等待孩子的神經功能發育成熟,要等待孩子的自我意識發育成熟,慢慢他的控制力才會逐漸提升,而這一切都是要通過社會功能的不斷磨練與提升,才有可能實現最終的目的。
編者按:我相信,只要家長能夠很好地運用社會性康復教育,“那時花開”一定會有一個感動你和家人的美好時刻!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