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三農問題
【要點歸納】
“三農”是指:農業、農民、農村
一、中國古代三農問題:
1.統治政策的調整:
(1)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貞觀之治:唐太宗從隋末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唐太宗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5)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6)元朝的農業:元世祖重視農業,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2.農作物的推廣和引進:
商周時期種植“五谷”;漢代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并從西域引進苜蓿等作物;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種,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棉花的種植由兩廣和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明朝從國外引進玉米、甘薯、花生、馬鈴薯和向日葵等農作物,在我國開始推廣種植。
3.生產工具的革新:
商周時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使用青銅農具);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出現;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廣泛使用(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漢朝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唐朝時發明了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4.水利工程的興修:
戰國時期,秦國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秦朝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西漢漢武帝親自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隋煬帝時開通了京杭大運河;元朝為了把南方的糧食運往北方,開通了會通河和通惠河。
5.江南地區的開發:
我國南方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作物生長;自從東漢末年以來,北方人為逃避戰亂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再加上南方戰亂較少,使得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二、中國近現代三農問題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資產階級革命派: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
孫中山采用“平均地權”的辦法解決土地問題,不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說明資產階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
(二)新中國的農村政策的變化
1.土地改革:
1950-1952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由地主所有制變為農民私有制)
2.三大改造中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形式:把分散農民組織起來,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2)實質:改農民土地所有制為土地公有制。
(3)作用: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發展。
3.農村人民人民公社化運動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形式:把集體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耕種,農民自主經營。
(2)影響:
a.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b.使農業朝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
5.黨和政府調整農村政策的原因和啟示
(1)原因:
a.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
b.從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出發。
(2)啟示:
a.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三農”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問題。
【真題專練】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貞觀年間,唐太宗十分注意安定社會和發展經濟。……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唐朝從貞觀年間推行了均田制,對成年男丁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八十畝為口分田。雖然均田不夠徹底,但對當時恢復農業經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結合均田制,又實行了租庸調法,受田戶每年納租二石,繳調娟二丈,綿三兩,服役二十天,或按每日三尺娟納庸代役。租庸調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生減輕了民眾的負擔,也保證了國家財政來源的穩定。——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二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為挽救革命作出的第一聲響亮回答。……但這次起義也有深刻的教訓:只把廣大農村的革命武裝看作是配合的力量,沒有直接到農村中去發動和武裝中國最廣大的農民,沒有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的實質就是農民問題,中國的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農民戰爭,當時的起義軍在路線上偏離了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淺談南昌起義失敗的原因》
材料三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國思想并歸納此時期百姓享有的權利和須履行的義務。
(2)根據材料二,概括南昌起義失敗的原因。結合所學,說明毛澤東怎樣糾正了這一“重大失誤”?
(3)材料三中提到的“土地承包”的做法率先在我國哪些地方開始?
(4)綜上,談談你的認識。
2.
材料1: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材料2;我國某縣1980—1982年糧食產量統計表。
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那幾次變革?
⑵ 材料二糧食生產情況的變化直接得益于我國農村改革什么政策?這一政策最早在中國的哪里實施的?
⑶ 請你為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參考答案】
1.
(1)治國思想:注意安定社會和發展經濟;權利:享有土地使用權;義務:定期納租、繳調、服役
(2)原因:沒有發動和武裝農民,沒有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糾錯: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地方: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四川省
(4)認識:圍繞國家應重視“三農問題”去談,言之有理
2.
⑴土地改革 農業合作化運動 人民公社化運動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安徽鳳陽小崗村
⑶例: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減輕農民負擔 發展農村教育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