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證是指因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而引起忽然昏厥,不省人事的證候,常伴有四肢逆冷。厥證是兒科常見危重證候之一,可在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出現,其變化多端,且可一厥不復而導致死亡,故需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可挽回患兒的生命。
此外,還有一種厥證僅見手足厥冷。這類厥證的肢末不溫,因陽氣不能通達四肢,溫運四末所致。若冷不過腕踝者稱為厥;冷過肘膝者稱為逆,又稱“四逆”、“四肢厥逆”,不伴有神志障礙,或為神志昏迷前的先兆癥狀。西醫學中的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過敏性休克等病,屬本證范疇。
厥證并非小兒所特有,但由于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神氣怯弱,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患病后變化迅速,容易導致氣血逆亂,陰陽失調,故厥證在兒科臨床中較為常見,尤以寒、熱、氣、血、痰、食、暑、蛔諸厥為多。
外感六淫、暴受疫癘、內傷飲食、痰濁中阻、外受驚恐、蛔蟲寄生、藥物食物過敏等能導致厥證的發生。
引起厥證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六淫及疫癘之邪。小兒稚陽之體,外感時邪侵犯機體,易從火化;疫癘之邪化火最速,邪毒熾盛;熱邪郁閉于里,不能透達于外,內閉經絡,陽氣被遏,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致四肢逆冷,肢冷越劇,里熱越甚。
此即“熱深厥深”,可出現,內閉與外脫兩種情形:邪熱內阻,氣血郁閉,不能貫通流暢,正邪紛爭,正氣尚存,初起神志尚清,若邪毒熾盛,神明受累,漸見昏迷不醒,甚則牙關緊閉,痰涎壅盛,尿赤便秘,是謂內閉;若病情進一步演變,正不敵邪,臟腑衰竭,出現汗出如珠如油,口開手撒,二便失禁,是謂外脫。
厥冷、內閉、外脫三者密切相關,相互傳變,其關鍵在于內閉。由于氣血閉塞不通,陽氣不能達于四肢,而致手足厥冷;四肢越冷,熱閉愈甚,促成正氣卒衰,精氣外泄,而成外脫。
厥證當辨寒熱閉脫。寒熱之辨在于識別其真假。熱厥者肢冷雖可過肘膝,但胸腹灼熱,煩渴溺赤,舌紅絳,苔黃燥無滓,脈數有力或沉伏;寒厥者表里皆寒,純陰無陽,故身無大熱,或身冷如冰,畏寒蜷縮,神情淡漠,舌淡,苔白灰滑,脈微欲絕。閉脫之辨重在分清其虛實。
中藥成藥
1.參附注射液:每次 8~16 ml,加入 50 %葡萄糖注射液 3 0~40 ml中靜脈注射。1~2 次后,用 30~60 ml加入 1 0 %葡萄糖注射液 250~50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 2 次。用于心陽虛衰,陽氣欲脫。
2.清開靈注射液:每次 10~30 ml,溶于 100~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 1~2 次。本品系安宮牛黃丸改制而成,用于熱厥閉證。
3.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 4~8 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100~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 1 次。用于厥脫時兼有血瘀者。
4.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每次 1/2~1 丸,每日 2~3 次。用于熱毒壅盛之神昏厥閉。
5.紫雪丹:每次 1.5~3 g,每日 1~3 次。用于厥證中出現抽搐。
單方驗方
穩壓湯:人參、附子、黃精、麥冬、炙甘草。用于厥證陰陽兩脫。
獨參湯:別直參 10 g,切片,隔水燉煮,徐徐喂下,或鼻飼。用于氣虛厥脫。
預防
饑飽適度,不暴飲暴食,不饑餓過度。防止藥物、食物、煤氣、石油液化氣中毒。
體育鍛煉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注意體力與運動量相一致,不在烈日下行走玩耍。
護理
發現患兒厥脫,立即平臥,頭低位,在血壓未穩定前不宜搬動。痰多者,頭側向一邊,以利分泌物排出,解開衣領,必要時吸入氧氣。
按醫囑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開始時 15 -30 分鐘測脈搏、血壓 1 次,穩定后改為 4~6 小時 1 次。專人守護,作尿量、神志變化、瞳孔大小等特別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