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飄散在無邊苦海,隨時崩潰在自我邊緣。
這段時間最駭人聽聞的莫非是那三個字,“抑郁癥”。抑郁癥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特征為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而最嚴重的抑郁癥表現則是自殺。
好男兒出身的喬任梁近日因抑郁癥而自殺,香港紅極一時的天王巨星張國榮也因抑郁癥而自殺,以代表作《愛就愛了》的內陸歌手陳琳同樣死于抑郁癥。
或許你會說這些都是明星,跟那些少不更事孩子有什么關系。而事實上,抑郁癥的惡魘,正在慢慢吞噬孩子幼稚純凈的心靈。
抑郁癥低齡化這是真的!
據美國研究者的調查表明,抑郁在兒童中的發(fā)生率為0.4%~2.5%,在青少年中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在10歲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隨年齡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漸增加接近男女比1∶2。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抑郁癥的表現情況都不相同,甚有些抑郁癥的情況,連家長和老師都無法分辨,這就造成了無法給予孩子及時和正確的治療。
孩子在學齡患有前期兒童抑郁癥,主要表現為易激惹、社交行為退縮、不愿上幼兒園、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食欲下降、易生病,導致孩子生長發(fā)育遲緩。
學齡期患上兒童抑郁癥,男孩的表現為脾氣暴躁,容易和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家長覺得孩子不懂事,打罵孩子。女孩則容易無精打采,一直說自己生病了。
患有青春期抑郁癥的孩子集中表現為常與家人、老師鬧別扭。這與我們所說的青春期叛逆極其相似,所以很多時候都難以區(qū)分。
專家分析,從小的心理疏導和性格塑造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而時刻影響著孩子成長的,則是孩子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
你的行為時刻影響著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家長都有的想法。”童育匯特約講師、P.E.T.知名講師,家庭成長聯合會(FGA)會長鄧楠說,“孩子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可以說家庭環(huán)境決定了孩子的性格。而這幾類父母更容易讓孩子患上抑郁癥。”
1、在孩子的生活中霸氣側漏
情緒需要出口,強勢的父母常使用權威否定孩子行為和感受,斷開了跟孩子的聯結。當孩子在社交中得不到理解和接納時,最后的“避風港”也在父母的指責、評判聲中失去,那么情緒的出口就全部被堵住,長此以往慢慢積郁成疾。
2、時常給孩子行為“上綱上線”
孩子的大多數行為,都是符合他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地探索、成長需求的,當父母們帶著自己無意識的成長傷痛去定義孩子“沒出息”“廢人”“不正常”的時候,孩子接收到的都是排斥和否定,那么他也會深深地否定自我,從而內在系統(tǒng)崩塌導致抑郁。
3、經常跟孩子說“NO”
在養(yǎng)育過程中,有太多父母無意識地在生活中跟孩子傳遞“不可以”,就好比性知識傳遞通常會說“不可以讓別人摸你小背心和褲衩覆蓋的部位”,這樣的說法多了后,孩子因為擔心父母知道會嫌棄他,在遭遇性侵后更不敢吭聲,導致后果更加嚴重。
同理,當孩子心理有異樣時,如果我們換作“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告訴父母,我們都會聽你說”,遠比一味地“雞血”:“你不能氣餒”“你不能軟弱”要好的多,這樣孩子心理有異樣我們可以第一時間跟孩子進行溝通、疏導。
要記住在家庭關系中,傾聽永遠是阻擋孩子抑郁的利器。
學會傾聽,給予孩子同理、接納、尊重的品質,讓他無論在外遭遇任何人和事,至少知道家中父母永遠都是溫暖他的最后一束光,有了這束光,孩子就不會獨自陷入抑郁的黑暗之境而走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