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科普:食藥同源的歷史和發展概況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飲食衛生和營養知識逐漸普及以及公眾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人們越來越重視保健和養生,崇尚自然。在西方國家,有人提出要用“廚房代替藥房”、“食物代替藥物”。






中國傳統的“食藥同源”思想即是食物保健思想的反映,包含著中醫藥學中的食療、養生保健和藥膳等內容。





“食藥同源”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概念。從字面理解,是指藥物與食物的起源相同,當前的主流看法是藥物和食物沒有明顯的界限。一些藥品本身就是食物,如生姜、大棗;而一些食物卻有某些治療功能,如大蒜。原衛生部頒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即是食藥同源在當前發展的反映。本文通過歷代醫書和本草著作,探究“食藥同源”的歷史源流,為食藥同源的發展提供借鑒,并討論當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食藥同源的起源



“食藥同源”這一說法的出現尚不清楚源于何時,似乎是近代才出現的。20世紀30年代,我國已有“醫食同源”的說法。伴隨著養生保健熱,20世紀80年代,國內開始出現了一些“食藥同源”或“醫食同源”的相關論述。同樣深受中國醫學影響的日本在近代也有“醫食同源,食藥一如”的說法?!笆乘幫础边@一概念實際是中國傳統醫學中食療、藥膳、養生等方面的思想反映,體現的是中國傳統對藥物和食物起源上的聯系的認識,表現在藥物的發現上。


“神農嘗百草”與“食藥同源”


目前各種觀點認為藥物的發現和人類的覓食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1973年,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中發現了植物種子30余枚,經鑒定主要為薔薇科植物的種子,其中以桃仁為主,還包括郁李仁、杏仁等。中醫方劑中有五仁丸,即由桃仁、郁李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五味藥組成,遺址中發現的種子似乎是一種藥方的組合。而這些種子的原植物的果實又是食物的來源,預示著這些藥物的發現可能與飲食相關。



藥物發現和食物的淵源,尤其反映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上。中華民族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相傳神農軒轅氏即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始祖。對其記載有多種,陸賈《新語·道基第一》描述:“民以食肉飲血衣皮毛。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笨梢娚褶r使遠古時期的中華民族由茹毛飲血的狩獵時代進入食草為主的農耕時代。目前人類學家通過研究人類不同歷史時期的牙齒結構,可以證明人類最先是肉食,然后轉向雜食?!夺t賸》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其嘗百草為別民之可食者,而非定醫藥也。”這段“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典故也是目前后人多尊神農是本草(藥物)發現者的依據。從古書記載來看,最早毒和藥沒有嚴格區分?!吨芏Y·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毒跟藥一樣可以用于醫療。這段話作者又特意說明了神農嘗百草的目的是尋找食物而非藥物,也正說明了藥物的發現和食物的關聯。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中說到“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也反映了藥物的發現源于人民生活中的實踐,尤其是飲食活動。


“食醫”、“食治”的出現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體現了人們在尋找食物中發現了藥物,說明了早期食物和藥物的界限是模糊的,這種認識也體現在“食醫”分工的出現上。“食醫”、“食治”的出現體現了古人對食物治療功能的認識。



《說文解字》云:“醫,治病工也。”這種職位歷史久遠,《周禮·天官》中將“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其中食醫列為首位。



“食醫”主要掌握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大膳”、“百饈”、“百醬”之滋味,這與今天的營養師類似,其中疾醫主張用“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凹册t”,孫詒讓在《周禮正義》注曰:“若今之內科醫也”。可見作為五味、五谷的食物和藥物一樣發揮著治療作用。這一時期食藥的界限是模糊的。



周朝“食醫”分工的出現促進了“食治”、“藥膳”領域的出現和發展。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在治療上除了用藥,采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治療。唐代孫思邈對食物療法特別推崇,其在《千金要方》中專列有“食治”一項,其后出現了我國第一本食療類專著《食療本草》。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圣惠方》則專設“食治門”。由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的《飲膳正要》為我國最早的飲食衛生和營養學專著,記載的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藥膳是將食物和藥物組方食用,是“食治”領域的發展。




食藥同源思想的古今認識



古人對食藥同源之理的認識


我國歷代對“食藥同源”及食藥界限的認識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從食藥同源的起源可以看到古人對食物功能的認識層次:首先是無毒,且能夠食用,提供基本營養;然后,發現了食物的其他功能:治療和保健。對食物的治療之“理”,很早就有相關探索。古人認為食物和藥物一樣具有性味理論,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等。



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這些可能是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的感知,又賦予了其陰陽五行理論,是功能之理的總結?!饵S帝內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中醫經典著作,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分,它不但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還提出了中國傳統飲食相關理論,形成了食藥的整體理論體系,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氣味厚薄以及毒性等。書中認為食物和藥物一樣具有五味,并各有所走,如《靈樞·五味》云“愿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素問·五常政大論篇》中多次提到“食宜同法”、“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等觀點,來說明食物作為藥物治病的輔助功能?!饵S帝內經》首次按食物的性味將食物歸納于五行中,如《靈樞·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該書還提出了五味禁忌的思想,如《素問·宣明五氣論》謂“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強調五味須調和。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總結并發展了唐以前醫家及《黃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的理論,如“食有偏性”、“飲食有節”、“五味不可偏盛”等。其后的《食療本草》在每個食物名下大多注明藥性,還有功效、禁忌、單方、應用部位等記載。元代《飲膳正要》在卷二中分條目介紹了“四時所宜”、“五味偏走”、“服食藥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強調了食物的偏性和禁忌。因此,古人探索食物的性質理論反映了食藥同源、食藥同功、食藥同理。


食藥同源的現代科學理論探討


中藥材主要來源于植物,因而又有“本草”一名,以下主要從植物的代謝方面探討食藥同源的現代科學認識。



來源于植物類的藥材本質的屬性是一個生命,在生態生物鏈中,植物處于底層,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生物鏈中最根本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人類從植物中攝取的營養物質主要來源于初生代謝,即初生代謝產物,如糖類、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等。植物次生代謝是相對初生代謝而言的,是以初生代謝產物的中間產物為底物產生次生代謝產物的代謝,是能量分解的代謝。



次生代謝產物可分為苯丙素類、醌類、黃酮類、單寧類、萜類、甾體及其苷、生物堿等。這些亦被稱為“天然產物”的多數物質是今天研究天然藥物,尤其是研究中藥功效的主要物質基礎。食物作為生物的基本需求,除了補給營養和享受到味道兩大功能外,近些年所謂的食品第三大功能“調節人體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植物類食品充當第三功能的機理體現在食物的次生代謝成分上。



目前許多常見的普通食物包含的調節人體功能的次生代謝產物逐漸被發現,如大蒜中的大蒜素和西紅柿中的番茄紅素,以及大棗茄子等的黃酮類成分和大豆中的異黃酮類成分。大蒜為百合科植物Allium sativum L.的鱗莖,作為傳統食品調味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新修本草》中記載其能夠“下氣,消谷,止痢”;現代實驗表明,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大蒜新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大豆異黃酮類成分是大豆中的主要次生代謝產物,主要有抗腫瘤、降血脂及雌激素樣作用等。西紅柿中的番茄紅素為萜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這些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在調節生理機能方面和藥物中所發揮的調節功能類似,但是又有所不同。食物中次生代謝產物往往含量不高,長期服用無毒副作用,主要起著預防和保健的功能。這類往往被稱做“天然食物”的物質在預防疾病和提高抵抗力等保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植物次生產物的機能來看,這可能是“食療”功能產生的科學物質基礎,食物和藥物在調節人體生理機能方面的同功和無明確的界限也促進了“食藥兩用”物品的產生。



“食藥兩用”品種本草源流



食藥雖同源但亦有界限,在古人認識食藥界限的同時,形成了既可以做藥品,又可以做食品的“食藥兩用”品種,并在醫書和本草中對這些品種進行了大量而詳細的論述。


古人對食藥界限的論述


食物和藥物同樣具有偏性,具有四氣五味,具有食養和治療作用,但并不是說兩者沒有界限,對來自天然的藥物和食品的區分,古人的認識也是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



安全性是古人探尋食物的第一個和最重要的特性?!吧褶r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古人判斷食物的一個標準:安全性?!渡褶r本草經》中毒性的有無和大小是判斷三品的一個重要標準。其所云“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說明上品藥物包含著食物的內容,無毒且具有補益的作用,可以久服、多服。中品和下品藥物則包含著毒的內容,《周禮·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而中醫傳統所云“是藥三分毒”說明了毒和藥的聯系。以“毒”做為食藥界限的標準,說明了古人認為食物必須安全無毒。



古人對食藥區分的第二個認識基于食藥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不同。如《素問·臟氣法時論篇》云“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認為藥和毒一樣主要用于治病,而食物則用于補精氣?!肚Ы鹨健酚浭觥鞍采碇?,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明確了食物用于提供營養,藥物則主要用于治病。



古人對食藥區分的第三點認識則基于對其性味強弱和厚薄不同?!肚Ы鹨健吩啤胺驗獒t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藥。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強調了藥物性味猛烈,食物性味平緩。這種性質的差異也體現了古人認為食物對人體的調節功能和藥物不同,藥物性質強烈,而食物平和,常具有補益作用,主要體現在“食養”和“治未病”方面。如《千金要方》認為“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強調了“食養”的重要性,體現了現代保健的思想。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區分食物和藥物主要基于其主要功能不同,而首要原則是安全性。藥物主要用于治療疾病,食物則須安全并提供人體的營養。由于兩者的模糊界限,一些食品又具有治療作用,這類體現在“食藥兩用”物品上,大多性味平緩,常用于食療方面。


“食藥兩用”品種的本草源流


古代對“食藥兩用”品種的記載主要體現在主流本草和食物類本草上。主流本草記載著大量食藥同源物品,而食物類專著的出現則體現了古人對“食藥兩用”物品在“食療”和“食養”中作用的重視。古代的食物類本草記載了大量食物類藥物,并隨著認識所載品種逐漸增多,說明了食藥同源的廣泛性,這些為現代研究提供了源泉。



作為我國第一本主流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錄了較多的食藥兩用藥物,如大棗、枸杞子、薏苡仁、生姜、杏仁、烏梅、核桃、蓮子、蜂蜜、百合等在民間即是常見的食物,這些物品在書中主要強調了其補益的作用,可以久服、多服。這些本草共同冠以“藥”之名似乎并未明確食物和藥物的界限;但是其后的梁時期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在注解《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的基礎上,第一次按藥物的自然屬性進行分類,專列了“果菜米食”,明確了本草中食物類的限定,其中收載果部23味,菜部30味,米食部29味。其后的主流本草,如《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等多延續了陶弘景的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方法,對可作食用的藥物進行歸類。影響較大的明代《本草綱目》收錄了食物類藥物約300余種,李時珍把藥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并列有飲食禁忌等內容。



在其他食物類本草中,唐代孫思邈撰寫的《千金要方》專門列有“食治篇”,包含了“序論”、“果實”、“菜蔬”、“谷米”、“鳥獸(附蟲魚)”5個篇章,共收錄食物155種,其中果實29種、菜蔬58種、谷米27種、鳥獸蟲魚40種。孫思邈弟子孟詵則在總結《千金要方·食治篇》的基礎上撰著《補養方》,后經明代張鼎增訂更名為《食療本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食療類專著,書中收錄食物共計227條。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圣惠方》專設“食治門”,記載藥膳方劑有160首。由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的《飲膳正要》為我國最早的飲食衛生和營養學專著。其中卷三收載230種單味食品,其中米谷49種、獸35種、禽18種、魚22種、果39種、菜40種、料物諸品28種。明代托名李杲的《食物本草》收載食物藥1689味,為食物本草類書籍之冠。明清時期產生了大量食物類本草,如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


食藥兩用品種的用法概述


大量出現的食物類本草著作對“食藥兩用”物品進行了系統地概述,不僅體現在治療和保健等方面,還體現在飲食禁忌及用法上。歷代食物類本草對食藥兩用品種用法和禁忌的說明,反映了“食藥兩用”品種不同于普通食品的特征,其安全性和用法尤為重要。



《千金要方·食治篇》總結并發展了唐以前醫家及《黃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的理論,提出“食有偏性”、“五味不可偏盛”、“飲食有節”等飲食原則。在每種食物的下面列出性味、損益、服食禁忌及主治疾病,有的還記述了食用方法?!妒朝煴静荨吩诟魇澄飾l下主要敘述其藥性、功效、禁忌等,對食物宜忌所涉及的方面更加廣泛,對時間、用量、食法、產地、妊產婦、小兒、疾患、多食、久食等多方面進行了詳述?!讹嬌耪吩诰矶蟹謩e介紹了“四時所宜”、“五味偏走”、“服食藥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項;在單味食品下主要記載有性味、功效、良毒、宜忌等。尤其重視食性,將其分為平、大寒、寒、微寒、小寒、大暖、溫、微溫、大熱、熱、冷、涼等12個不同的等級,表明作者特別重視食物偏性對人體的影響。偏食某種性味食物則易致病,故條文中明確記有不可多食和不可久食的食物就有42種。




食藥同源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歷代食藥兩用品種主要體現在食療和食養兩個方面,尤其是食養是現在保健思想的體現。當前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具有補益和預防疾病作用的功能性食物受到推崇和重視,這也促進了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傳統食藥兩用品種中很多具有保健功能。另外,傳統上“食藥兩用”受到相當的重視,衛生部門先后頒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對這一類型進行規范。


現代對食藥同源物品相關概念的限定


古人對食藥同源的認識反映了食品的4種主要特征和功能:安全、營養、保健和治療作用。這些既是古人對食藥同源共性的認識,又反映了食藥的區別。雖然有食藥同源一說,但是出于安全和健康考慮,必須加以限定。現代法定標準明確了藥物和食物的概念界限,由于一些物品具有保健功能而產生了保健食品類型,“食藥兩用”物品在歷史上和民間應用廣泛,因而衛生部門又限定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物品”(以下簡稱“食藥兩用物品”)概念。



200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并規定有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原料藥及其制劑、抗生素、生化藥品、放射性藥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診斷藥品等。規定了藥品主要是預防和治病兩個方面,包括中藥的范疇有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吨腥A人民共和國安全法》(2009年)規定,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可供食用的普通食品,另一方面則是“食藥兩用物品”。2014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衛計委)公布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更改為“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定義其為具有傳統食用習慣,且列入國家中藥材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相關中藥材標準)中的動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調味品)。原衛生部在2002年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物品名單”中有87種全部來源于中藥材,傳統應用廣泛。



“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物品名單”是中國傳統食藥同源思想中“食療”的體現,而保健食品則體現了食藥同源中“食養”的思想。原衛生部在2002年《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頒布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名單中基本上來源于中藥材。2005年《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強調保健食品必須是安全的且用于特定人群。



小結






“食藥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藥物發現中總結的智慧。食物和藥物一樣具有偏性,具有四氣五味,因而食物除了提供基本的營養外,還具有和藥物類似的治療功能,早在周朝就產生了“食醫”的分工,后期則出現了專門以“食治”為主的“食療類”本草?,F代對食物的第三大功能“調節人體機能”的相關研究表明,具有調節人體機能的植物次生產物可能是植物類食物治療功能產生的科學物質基礎。

 


食物和藥物雖然同源,但有界限。食物主要提供營養且無毒,而藥物則主要用于治病。食物性質平和,藥物則性味相對厚重猛烈,因而食物的“治療”作用主要體現在“食養”和“食療”兩方面,這些既是藥物又是食品的物品常具有補益作用,尤其應用于保健和預防疾病方面。基于古人對食藥兩用品-種的4種主要特征認識:安全、營養、保健和治療作用,現代則將食品和藥品等相關概念進行了限定,分為藥品、食品、保健食品和“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物品”等。



“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物品”名單應是開放的,但是新物品的納入必須有嚴格的依據和相關原則。衛計委將“新食品原料”作為新納入品種的一個過渡和銜接口,體現著安全性原則,但是“新食品原料”中中藥材如要納入“食藥兩用物品名單”,建議設定一個固定的安全監測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食療面點.食藥同源
食療的淵源與流變
凡膳皆為藥
學習膳食營養(一)
店員經典培訓教材:“藥食同源”產品清單
方藥(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阿图什市| 沾化县| 纳雍县| 茂名市| 吉木乃县| 宝丰县| 新泰市| 沭阳县| 运城市| 靖远县| 华阴市| 阜宁县| 兰州市| 体育| 东安县| 旅游| 偏关县| 淮滨县| 澜沧| 克拉玛依市| 遵化市| 左贡县| 三台县| 罗源县| 都江堰市| 施甸县| 新和县| 汉阴县| 通河县| 金门县| 志丹县| 怀化市| 桐乡市| 健康| 吕梁市| 普陀区| 太仓市| 阳泉市| 扎鲁特旗|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