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辨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是大家學習中醫診斷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中醫診斷必學的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釋義
六經辨證為漢代張仲景所創立,論述見其撰著的《傷寒論》。指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來劃分疾病的深淺及邪正盛衰,從而為施治提供依據的辨證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證分析,也可用于內傷以及內傷雜病的辨證。
該辨證方法把疾病過程分為陰陽兩類,即三陽和三陰。
三陽病證即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病證即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機變化的反映。
太陽、陽明、少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
太陰、少陰、厥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
六經病證分類
太陽病證
太陽主一身之表,統攝營衛,而人體衛氣具有抗御病邪侵襲的功能。外邪始襲人體,則正邪相爭于表,導致營衛失調,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表證,治當解表。
但由于患者體質有強弱不同,病邪性質和感邪輕重有所差異,故太陽病證尚須進一步辨別是太陽中風(表虛),還是太陽傷寒(表實),主要憑據惡風或惡寒,脈浮緩或浮緊,尤其是有汗或無汗加以區別。
表虛證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傷于風邪,衛表受傷,腠理疏松,衛不護營,營陰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風解表、調和營衛,代表方為桂枝湯。表實證無汗則因外感寒邪,衛氣被遏,腠理閉密,毛竅收斂而致,多兼見咳嗽、氣喘等肺氣不宣表現,當用麻黃湯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陽明病證
陽明是正邪斗爭的極期,主要反映胃腸病變。多由太陽病治療失誤,邪熱內傳入里,傷津化燥而燥結成實所致,或因燥熱之邪直犯陽明而成。
根據證候特點的不同,陽明病證有陽明經證和腑證之分。陽明經證系邪熱彌漫全身,而腸中無燥屎內結,以大汗出,大熱,大渴而心煩,舌苔黃燥,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生津,方如白虎湯。
若陽明里熱與燥屎相結便成陽明腑證,既可見身熱,汗出連綿,日晡(下午3-5時)潮熱,舌苔黃燥或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等里熱熾盛表現,又可有腹滿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氣不通之象,甚則燥熱之邪挾濁氣上攻心神而見煩躁,譫語,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熱攻下,可選用不同的承氣湯。
少陽病證
多由太陽病發展而來,亦有初起即為少陽病證者。此時邪氣尚存而正氣已傷,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間。
如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正邪分爭便寒熱交替出現,所謂“寒熱往來”。
因而少陽病的特點是既非發熱與惡寒并見、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發熱不惡寒、大便燥結之里證,而多伴見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少陽經氣不利、膽氣犯胃、氣機不暢之癥。
故治法不若太陽病解表可愈和陽明病“清”、“下”可痊,而須和解少陽,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氣,方如小柴胡湯。
太陰病證
病入三陰,太陰首當其沖。太陰病可由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致,或因脾陽素虛,寒邪直中太陰,以致寒濕內阻,脾之運化功能失職,氣機升降紊亂造成。
其表現為腹滿,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或緩等。
上述太陰病證與陽明病證同為里證,只是陽明病多表現為實證、熱證,太陰病多表現為虛證、寒證。
但在發病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病;太陰病而陽氣漸復,亦可轉為陽明病。由于太陰病證為虛寒里證的開始階段,病勢較少陰、厥陰病輕淺,治宜溫中散寒,方如理中湯。
少陰病證
主要是病在心腎。可因太陽病治療不當,損傷心腎陽氣,太陰病嘔吐下利進一步嚴重,累及腎陽,或腎陽素虛,寒邪直中少陰,從而使全身內外失去心腎陽氣的溫煦等原因造成。
可見全身性虛寒表現,如畏寒蜷臥,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脈微細,或見下利清水樣糞便,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
此外,少陰病亦可因心腎陰液受損,虛熱內生,邪從熱化,以致腎陰虧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現心煩不眠,口燥咽干,尿黃,舌尖紅或紅絳少苔,脈細數等癥。因此少陰病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分。
治療少陰寒化證宜回陽救逆,方如四逆湯;治療少陰熱化證則宜滋陰降火,方如黃連阿膠湯。
厥陰病證
厥陰為疾病終期轉化階段。如陰寒由盛極而轉衰,陽氣由虛衰而恢復,則病情好轉。
若陰寒盛極,陽氣不能與之接續而先絕,則病勢危重。
如陰寒雖盛,但陽氣尚能與之抗爭則呈現陰陽對峙,相互交爭,出現口渴,自覺一股氣從下腹上沖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熱,饑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蟲,四肢厥冷或厥熱交替(陰氣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厥多熱少,神志昏亂等寒熱錯雜的癥狀。治當調理寒熱,方如烏梅丸。
END
獲取更多實用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