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次小編編排三國時期十大謀士排行榜,將主要參考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力求真實,接近歷史事實。一切演繹都不做參考。不過這次編排是小編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神機妙算、屢建奇功、天生奇才的“鬼才”郭奉孝
第一名:郭嘉
郭嘉,字奉孝,今河南禹州人。曹操最為依賴的第一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后轉投曹操,為曹操屢獻奇謀,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不朽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有“鬼才”之稱。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壯志未躊,實為可惜。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依據是:
1、戰袁紹。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礎,從而解除了曹操在打敗袁紹這件事上的顧慮,鼓舞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決心。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
2、征呂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討呂布。 在曹操的戰前會議上,郭嘉先陳述了要先打呂布,荀攸也表達了先打呂布和袁術這兩個人。并表示贊同郭奉孝的觀點,先征呂布。 后曹軍三戰三捷,呂布敗退下邳,堅守不出。曹軍久攻不下,將士疲憊。郭嘉再次首先獻計,乘勝攻擊。曹軍攻入下邳,呂布被圍在白門樓,被迫投降。此役,曹操殲滅了勁敵呂布,為掃滅袁紹等割據勢力,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3、攻鄴城。在曹操圍攻鄴城時,郭嘉對曹操說:“多辟青、冀、幽、并名士以為掾屬,使人心歸附”(《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四》)。曹操為安撫地方,采納了郭嘉的建議,穩定了統治。冀州平定,郭嘉因功被封為洧陽亭侯。
4、遠征烏桓。 郭嘉獻計策說:“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國志 魏書 郭嘉傳》)。后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依計而行,親率輕騎兵,晝夜兼程,疾速行軍。在白狼山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余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這是個特殊的年份,兩位重量級謀臣郭嘉和諸葛亮擦肩而過,郭嘉撒手離去,諸葛亮正式出山。
后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慨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小編注:曹操在遭遇如此大敗和大難后,首先想到郭嘉,可見郭嘉是曹操心中的第一謀士。
歷史評價:
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
《三國志 魏書十四》:“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于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小編注釋:說到郭嘉的謀略,可以說是當世之奇才,雖然在治績、德行、功業方面和荀攸有所不同。但是出謀劃策的能力和荀攸水平是一樣的。)
《三國演義》對郭嘉的贊詩:“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因此,小編把郭嘉排三國十大謀士之首。
文武雙全、堪稱全才的周瑜
第二名: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 。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小編注:嚴格意義上講周瑜不能算作謀士,而是一名著名的軍事家,一名軍事家如果沒有出色的謀略是成為不了一名出色的軍事家的,還因為周瑜實在太牛了,文武雙全、英俊瀟灑,小編不得不把周瑜列入三國十大謀士之列,并高居第二位。
依據是:
1、赤壁之戰。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一舉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政治局勢。一戰耀古今,一場名垂千古的經典戰役,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打得曹操幾乎全軍覆沒。周瑜也一戰成名。
面對強敵曹操的20萬大軍,周瑜居然靠區區三萬軍隊,再加上憑借出色完美的謀略、治軍、用人、臨陣指揮等等綜合軍事能力,將不可一世、意欲統一中國的曹操打得是全軍覆沒、丟盔棄甲,可謂狼狽至極。只有周瑜這么優秀的、軍事素質全面的天才軍事家,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
交戰雙方真實兵力:
曹操方面,《三國志·吳主傳》注引的《江表傳》里記載曹操赤壁之戰之前有給孫權一封書信,信中稱曹軍有八十萬, 《周瑜傳》中記載曹操占據荊州后,得到水、陸軍數十萬,具體數目不詳。 周瑜在對孫權將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萬。 孫吳鼓吹曲《伐烏林》則記載曹操“舟車十萬”。 所以,曹操大約有二十萬人。吳蜀聯軍方面,孫權調給周瑜兵馬三萬。加上諸葛亮在勸說孫權抗曹時說劉備有兵馬二萬人。 所以,孫劉聯軍最多五萬人。因此,赤壁之戰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實力懸殊的戰爭。
火燒赤壁,東南風是關鍵。借東風可不是《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借的。歷史上,是周瑜借的東南風,周瑜竟然在冬季捕捉到東南風的機會,這不是天助周瑜,而是周瑜已經預測到了,這說明周瑜還是一名非常高明地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
赤壁之戰,曹操可是基本把能帶的謀士和武將都帶來了。曹操的智囊團中,荀彧、郭嘉、程昱、賈詡、荀攸五大謀士都可以稱之為“算無遺策”,郭嘉由于已經在赤壁戰前去世,但其他四人在赤壁之戰中除前期為曹操提了一些好的建議外,在曹操沒有采納后,在戰爭開始后,歷史記載就沒有再提過什么好的計策。這么一大群高明的謀士在周瑜面前都輸的是一塌糊涂。這也導致了曹操輸的是仰天長嘆,直叫郭嘉。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慨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2、輔佐三孫,為孫權權衡天下。周瑜與孫堅很早就有緣,孫堅死后,周瑜率兵迎接孫策,孫策從此感到有了希望,孫策與周瑜同娶大小喬是三國佳話。孫策之后,周瑜成為孫權最堅定的支持者。官渡之戰后,曹操令孫權將兒子送到他那里作為人質,其他大臣不敢表態,只有周瑜堅決反對,在房中給孫權權衡天下,道出能夠與曹操抗衡的道理,是為“房中對”,這才讓孫權下定決心對抗曹操。周瑜的《房中對》可以媲美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見,周瑜不僅是一名戰術大家,還是一名運籌帷幄的戰略大家。
3、為孫權舉薦了大量人才。孫權最終成為三國的一方重要力量,根本原因是周瑜舉薦了一批核心人才,主要有三個,一是魯肅,二是呂蒙,三是陸遜,這三人在吳國那是通天之才,其能力不在周瑜之下,而且最終證明了這三人是孫吳政權雄立天下的核心。
其實,周瑜僅憑赤壁之戰中表現的謀略,就可在三國眾謀士中笑傲群雄了。只是,周瑜去世太早,沒有更多地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真是天妒英才呀!
因此,小編就可將周瑜排在三國十大謀士第二位。
三國十大謀士,第一名郭嘉活了38歲,第二名周瑜活了36歲。老天真是天妒英才呀!小編也無語了。
大智若愚的荀攸
第三名:荀攸
荀攸,字公達(157-214),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 公元196,出任曹操的第一謀士(首席軍師,相當于蜀國之諸葛亮),杰出戰術家。外愚內智,妙計百出,被稱為曹操的“謀士長”,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有功不貪并歸曹操。他生前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鐘繇知道。鐘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在《三國志》傳記里,和荀彧、賈詡三人并傳,可見其地位。
陳壽評價:他和賈詡一樣,是算無遺策,經達權變,不亞于張良、陳平(諸葛亮在三國中曾自比管仲、樂毅)。
羅貫中評價:漢末荀公達,當時號大賢。知能過寧武,德可配顏淵。功振三分國,才成二十篇。曹丕曾下拜,聲跡尚昭然!(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稱為“復圣”;寧武子,春秋衛國大夫,皆是智力很高但表面上顯得愚笨之人)可見其大智若愚的境界無人能敵。
曹操評價:說他“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成就了荀攸大智若愚的高大形象!還說他的內智或許還有人能夠達到,可是他的外愚絕對沒人能和他媲美。曹操還說“孤與荀公達周游二十馀年,無毫毛可非者。”在與生性多疑的曹操共事二十多年里,而能得到曹操如此評價,荀攸是獨一無二的,很牛吧。
但由于他又低調到極致,說一生設計的計謀無數,十二條奇謀妙策只有鐘繇知道,可惜鐘繇沒有記錄在案。也因為他的低調,后人對荀攸的認識大打折扣,但不可能掩蓋他的無窮智慧。又因為他的低調。荀攸與曹操商議的任何事情,他都嚴格保密,對外只字不提。因而,我接下來講述的關于荀攸的計謀,估計還不到他真實水平的十之一二。這就是我要介紹的荀攸:一個穩重、智慧、謹慎、低調、大智若愚的奇謀士。
依據是:
1、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軍事生涯的重要轉折事件。以少勝多的戰役典范。在這場舉足輕重的戰役中,荀攸起到的作用,可謂居功至偉。第一計:聲東擊西之計。此計解了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之圍,并造成顏良、文丑殞命。 歷史還原:荀攸當時發言說:袁紹人多勢眾,但并不可怕。我們可以設計分散其兵力,用聲東擊西之計,攻其不備,必定戰無不勝。曹操和眾位謀士商討之后,認為很有道理。第二計:巧設誘餌之計。以輜重為誘餌,誘敵來強,再出其不意殺出,后大勝。事后在總結會上,曹操大力贊揚了荀攸和關羽之功。
還有在許攸投靠曹操獻出火燒烏巢之計時,曹操在是否采納上拿不定主意。眾多謀士中,是荀攸最先力主曹操冒險一試。并說這個險是值得一冒。歷史還原:“咱們現在軍糧已盡,再不速戰速決,恐怕軍中有變。要么束手待困,要么放手一搏。我看還不如放手一搏。請主公明斷。 且只有老謀深算的賈詡贊同荀攸的觀點。(見《荀攸傳》“會許攸來投降,……眾皆疑,唯荀攸與賈詡勸太祖”) 由此可見荀攸計謀高賈詡一籌。 官渡之戰,許多謀士都起到很大作用,大多數人認為,許攸投操是戰爭決勝的轉折點。但沒有荀攸,結果如何,尤未知矣!由此,小編力推荀攸為官渡之戰第一功臣。
2、征張繡。一征張繡時,著了張繡的道兒,第一保鏢典韋,侄子曹安民,大兒子曹昂戰死,自己死里逃生撿回條命。二征張繡時,曹操悔不聽荀攸計策,損失五萬兵眾,可謂損失慘重。曹操對荀攸說:悔沒有聽公達之言啊,才弄巧成拙,搞成這個樣子。 后曹操依荀攸之計,命兵士連夜開挖地道,然后令精兵埋伏于地道內,令少量兵士在地道前面押解輜重前行,順利退兵。
這次荀攸在進攻前之進言,對形勢與人心分析到位,與郭嘉的攻心分析有異曲同工之妙,只可惜曹操沒有采納,才成為一個遺憾。《荀攸傳》中只有點到,荀攸設置奇兵再次作戰,才打得張繡大敗。
3、打伐袁譚、袁紹。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到黎陽討伐袁譚、袁尚時,荀攸是隨行軍師。當時袁譚、袁尚就開始冀州軍事權的爭奪。袁譚派辛毗乞求投降并請求救助。曹操就此事詢問眾人,到底幫不幫袁譚。有人認為劉表強大,袁譚、袁尚二兄弟不值得擔憂,還是讓他們自相殘殺,先平定劉表再說。荀攸卻說:當前正是多事之秋,劉表卻安坐保守江、漢一帶。劉表這人野心不大,并沒有宏圖大志。然而,袁氏仍然占據四個州的地盤,擁有數十萬的兵力。假使袁本初的兩個兒子能和睦相處,憑借四世三公的凝聚力,保住他們的基業不成問題。現在袁氏二兄弟反目成仇,這種情勢下不能使雙方得到保全。二袁一旦合并,力量就會專一,力量專一就不容易圖謀他們了。趁他們內亂之時下手打擊,天下大局可定,這就是機不可失的道理。(見《三國志.荀攸傳》) 曹操深以為是。荀攸說在點子上了。二袁相爭之時,一個一個除掉,比較容易。否則,只要兄弟都還在,即使兄弟鬩墻,在外敵當前之時,還會再合二為一的。于是答應與袁譚結親。并回軍滅了袁尚。后來,袁譚背叛,荀攸又隨從曹操在南皮斬殺了袁譚。
冀州平定以后,曹操論功行賞。他上表為荀攸請求封爵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對荀攸的評價可謂很高,說他是沒有哪次出征不跟隨的,前后多次攻克敵軍,都出于荀攸的奇謀妙策。荀攸由此被封為陵樹亭侯。
總之,荀攸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任職十八年。期間還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的任務。其在曹魏政權中的真實地位和作用就是位居第二,在荀彧之下,但在鐘繇、程昱、郭嘉之上。 荀攸身前出過十二條奇策沒有流傳下來,實乃可惜!
因此,小編把荀攸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三位。
奇謀百出,算無遺策的“毒士”賈詡
第四名:賈詡
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郭汜帳中任謀士,后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后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后,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依據是:
1、獻計張繡,差點殺了曹操。當年賈詡在張繡門下,曹操在穰城大敗張繡與劉表聯軍,然后撤退,張繡要追擊,賈詡認為不可,張繡不聽被擊敗,但這時,賈詡要張繡再度出擊,張繡終于聽了,打敗了曹操,這一經典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兵家經典。
2、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3、離間馬韓,助曹操取得關中。北方軍閥中,馬超和韓遂據關中,成為北方重要軍閥,馬超與韓遂和曹操多次交戰,互有勝負,馬超自知難以抗爭曹操,提議劃分邊界,賈詡獻計曹操,假意同意,離間馬超和韓遂,使他們內亂,最終取得大勝,除了后患,穩定了北方。
另外,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返。
遺憾:賈詡其實是深謀遠慮之人,其才能不在任何謀士之下,可惜早年為董卓謀,后為李傕、郭汜謀,再后為張繡謀,所以,最終投奔曹操之后的賈詡一生小心謹慎,雖然成為赤壁之戰唯一獻計之謀士,但其光輝已被遮掩。后來,曹丕曹植之爭,賈詡雖然支持曹丕,但不參與其中,而且也令后代不與政治掛勾,不參與權貴斗爭,閉門自守,最終位列三公,實為不易。
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
大敗曹操者,除周瑜外首推賈詡。兩敗曹操,使其損兵折將。后歸順又屢建奇功,可為謀士亦可為大將。曹操手下用兵者僅次郭嘉。賈詡被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著名三國評論家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評論到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活得時間很長的(77歲),重要的是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謂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因此,小編把賈詡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四位。
號稱“王佐之才”的荀彧
第五名: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荀彧早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后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曾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后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后被追謚為敬侯,后又被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于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在郭嘉鋒芒畢露,壓蓋世人的時候,曹營也只有二荀能配合郭嘉的腳步,郭嘉死后,荀彧與亂國毒士賈詡開始在曹營大放光彩,雖然赤壁打敗,但并不能影響他的光輝。郭嘉死后曹操的第一謀臣,雖其外事不甚強,然內政無人能及。
因此,小編把荀彧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五位。
奇謀百出的法正
第六名: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陜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后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謀,被陳壽稱贊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大家看慣了三國演義西蜀只知道有神化的諸葛亮又怎知其實西蜀第一謀臣并非諸葛亮而是法正法孝直。陳壽對法正的評價是法正堪比曹操麾下優秀的謀士程昱、郭嘉。法正的早逝給蜀漢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法正若在也許他真能阻止劉備的東征。即使東征,以法正的才華,是不會讓劉備犯下在彝陵那樣的低級錯誤,而導致慘敗,三國鼎立最終局面就很難說了。
依據是:
1、暗中倒戈劉璋,劉備從此有了稱帝的資本。赤壁之戰后,劉備根基依然不穩,因為荊州是借來的,孫權遲早是要收回去的,劉備之所以最終能夠稱帝,那是因為有法正的里外勾結,假意投靠劉璋之后的劉備,與法正聯播推翻了劉璋,取代劉璋獲得四川這塊風水寶地,劉備最終稱帝就是靠的這塊土地。
2、占領關中,斬殺夏侯淵。關中是歷來兵家力爭之地,尤其對于劉備有太多的意義,既是劉姓的象征之地,也是糧草供應之地,法正獻計必須拿下關中,采取聲東擊西之戰術,讓夏侯淵猝不及防被黃忠所斬殺,最終獲得關中。
遺憾的是雖為諸葛亮所稱奇,雖然成就了劉備,但品行不端,幸虧未成大事就仙逝,否則后節會終不保。
因此,小編把法正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六位。
號稱“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第七名: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并幫助劉備占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后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制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 “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于定軍山(今陜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諸葛亮之所以被世人推崇,也僅僅是三國之后,民間越來越多的神化。再加上兩晉對曹魏的打壓,才顯出諸葛亮的光輝照人,諸葛丞相名垂千古。三國謀臣素有“前期看郭嘉,后期看孔明”之說。可惜其功績實在不是太多。得失荊州算一個、攻下漢中新制粱州算一個、平定南蠻算一個。可怎么算也排不到前面,西蜀又有法正一直壓在諸葛亮頭上,法正死后,蜀國無人。諸葛亮才漸漸有了一絲作為。攻城略地僅僅兩三州之地,離郭嘉、荀彧、周郎、差之甚遠。如若不論名氣,諸葛亮排名絕對十名以后,只因他名氣太大。小編不把諸葛亮編入三國十大謀士之排行榜也說不過去。
因此,小編把諸葛亮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七位。
“鳳雛”龐統
第八名:龐統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依據是:
1、獻計征蜀。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并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后,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勸劉備于宴席中挾持劉璋,但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而拒絕。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
2、打成都。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已經在葭萌關屯駐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后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如果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了吧。”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于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后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臥龍、鳳雛齊名, 因此,小編把龐統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八位。
膽略過人的程昱
第九名:程昱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東漢后期至三國時期曹魏謀士、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為壽張令,從此為其出謀獻策、征戰四方。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征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后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于范縣。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后,任命程昱為尚書,后又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討平袁譚、袁尚后,拜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拜程昱為衛尉,進封安鄉侯。同年逝世,享年八十歲,曹丕亦為之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謚曰肅侯。
依據是:
1、獻計拒袁紹連和。興平元年(194年),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交戰,數度失利。又有蝗蟲災害,于是雙方引兵暫去。袁紹于是使人游說曹操連和,希望曹操能遷居于鄴城。當時曹操眼見兗州新失,軍糧又將盡,計議之下正想答應袁紹要求。程昱見事,向曹操言道:“竊聞將軍想遣居遷鄴,與袁紹連和,有這樣的事嗎?”曹操說:“是的。”程昱勸諫:“我認為將軍您只是一時臨事而懼,否則又怎會如此不深思熟慮?袁紹據有燕、趙之地,懷并吞天下之心,可是其智不能濟其事。將軍自以為能在他底下做事嗎?將軍您有龍虎之威,可以做韓(信)、彭(越)他們這樣臣服于他人的事嗎?如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可守。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的神武,加上我和文若(荀彧字)等人的協助,并收城池士兵而加以運用,那么霸王之業可以成就了。希望將軍能慎重考慮一下!”曹操才放棄連和袁紹的想法。
2、勸殺劉備。建安三年(198年),劉備失去徐州,前來歸附曹操。程昱勸曹操殺劉備,曹操不聽。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遣劉備至徐州截擊袁術,程昱與郭嘉向曹操道:“明公前日不除掉劉備,如今更向他借兵,他必定會有異心的。”曹操后悔,但已追之不及。果然,袁術病死后,劉備去到徐州,殺車胄,舉兵背反曹操。
3、打袁紹。建安五年(200年),程昱遷為振威將軍。當時袁紹在黎陽將移兵南渡,而程昱卻只有七百兵守著鄄城,曹操知道危急,命人告訴程昱,欲加二千兵前往鄄城助守。程昱不肯接受,說道:“袁紹擁兵十萬之眾,自以為所向無前。他若見我領兵少,必不敢輕易來攻。但如果增加了我的士兵,過多則不可不攻,要攻之必克,只會兩損其勢。愿公不要懷疑!”曹操從之。袁紹聞程昱兵少,果然不敢進兵。曹操聞其事,向賈詡道:“程昱的膽略,超過孟賁、夏育啊。”
因此,小編把程昱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九位。
諸葛亮的最大苦主司馬懿
第十名: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依據是:
1、抵御蜀北伐。諸葛亮六次北伐,幾乎沒有一次成功,最大的對手就是司馬懿,可以說諸葛亮最終沒有實現偉業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有強大的敵人司馬懿。雖然《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但都擺脫不了諸葛亮六次北伐皆失敗的事實。 司馬懿可謂諸葛亮的最大苦主。
2、是曹操之后曹魏政權最大的謀略者。當年關羽北伐,曹操要遷都,司馬懿勸說其穩定軍心,等待時機,后關羽果然被呂蒙所殺,曹操之后,曹丕即位,這個時候的曹魏政權,最大謀略者就只有司馬懿,輔政平亂,事事都離不開他,司馬懿漸漸成為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
司馬懿或許是所有謀士中最無遺憾的人,從他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所謂謀士的終極野心,雖然司馬懿最終稱臣,但他的后代司馬昭和司馬炎完成了取代曹魏統一天下的野心。所以,司馬懿雖然排名第十,但與第五的荀彧相比其實或許更成功,荀彧當年舉薦司馬懿,而且司馬懿雖然最初表現并不明顯,但他最終獲得的巨大成功或許非荀彧為料。
因此,小編把 司馬懿排三國十大謀士之第十位。
至此,小編終于花費2周時間將三國十大謀士排行榜編輯完畢。愿網友們參考,并歡迎各位網友積極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