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老年文摘》
辦學9年間,革命力量成功將抗日軍政大學的校旗插入了敵人的“心臟”。辦學8期,共14所分校,培養出10萬余名軍政干部,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成立后,提供了中堅力量。
“凡有志獻身于民族解放事業,具有高小畢業或同等文化程度,身體強健,無不良嗜好及暗疾者均可投考?!闭猩鷱V告的資格一欄這樣寫道。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內,懸掛著一張1937年1月21日發布的招生廣告,它來自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最高軍事學府——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廣告中,學校的招生宗旨、資格、教育科目、畢業期限、校址等映入眼簾。其中最顯眼的,是這所學校的辦學宗旨:訓練抗日救國軍政領導人才。 抗大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所自己的“黃埔軍校”,一所可以在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學校。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國內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1935年11月,面對日趨嚴峻的抗日形勢,和民族革命戰爭的新任務,中央將原中央紅軍干部團和陜甘寧晉紅軍軍政干部學校合并,在瓦窯堡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不久后,這所學校改稱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專門培養抗日軍事人才。之后,中央在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基礎上,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多次輾轉,直至1937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跟隨黨中央遷往延安,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即“抗大”。這則廣告,就是1937年1月抗大面向全國招收學員時發布的。 延安革命紀念館紅色基因庫建設部工作人員馮延寧說,這則招生廣告,從延安一路貼到西安,沿途樹干上滿是革命熱情,留下了向全國革命青年敞開胸懷的真誠邀請。這則廣告一經發布,便吸引全國仁人志士前來,學習軍事、政治理論,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 一時間,“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到延安去”成為最時髦和自豪的時代口號。截止1937年8月,抗大辦到第三期,僅7個月時間,抗大的學員已經激增到1272人;截止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的學員達到5562人。 愛國青年們冒著生命危險,沖破層層封鎖,從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匯聚到延安,尋求抗日救國的真理?!?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一批愛國青年歷時13個月,徒步到達延安。到延安時,他們已經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他們仍然斗志昂揚,高唱著自編的歌曲:'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瘪T延寧介紹。 抗大的辦學規模一直在擴大,原有的校舍已經無法容納不斷匯集而來的學員。于是,從1937年10月開始,時任抗大副校長羅瑞卿,率領抗大教職員工和600多名學員,扛起鐵鍬和镢頭,在鳳凰山上鑿出了175孔新式窯洞。 在窯洞里,在樹蔭下,在石凳上,在大炕上,這所“窯洞大學”向抗日前線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成立提供了中堅力量。 在戰火紛飛的漩渦中,抗大為學生們開設的課程,包括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國內外形勢、抗日戰爭的游擊戰略等,每學期時長4-8個月。 1937年3月5日,時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為抗大同學會題詞:“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加上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便一定能夠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边@是毛澤東首次將抗大教育方針用三句話加以概括。 抗大師生在實踐中總結真知,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走出一條特立獨行的革命之路。 抗大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毛澤東曾回憶他在抗大講黨課時的情景:“不能照書本去講,那樣講,聽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準備,結合實際講,總結革命經驗,聽的人就有勁頭了?!?/span> 在毛澤東看來,脫離實際的講課不僅使學生缺乏興趣,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還背離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他要通過啟發誘導學員從問題的各個側面了解問題的全面,從事物的發展過程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從事物的現象中認識事物的本質。 敵進我退、方向相反、擦肩而過……1942年,在“五一”反“掃蕩”中,日軍四路合擊抗大總校,妄想用“鐵壁合圍”將抗大師生一舉消滅??勾髱熒鸀榱吮苊馔瑪橙酥髁υ庥?,利用有利地形和巧妙靈活的戰斗策略,及時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惹得敵人惱羞成怒。 之后,敵人將目標對中地方武裝和老百姓,抗大師生配合八路軍將士,猛攻敵人空虛的老巢并最終獲得勝利??勾罂傂_厬鸲愤吔虒W,與敵人頑強周旋兩個多月,配合主力部隊殲敵17000余人,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圍剿”。元帥7人、大將10人、上將29人曾在抗大工作和學習過 抗大不僅在延安扎根,也隨部隊深入敵后辦學,將抗大的校旗插入了敵人的“心臟”。據統計,抗大從1937年至1945年,共9年的辦學歷程中,共辦了8期,深入敵后創建了14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1所附設中學,校址分布在西北、華北、華中的廣闊土地上。 在1955年授銜的將帥中,曾在抗大工作和學習過的,有元帥7人、大將10人、上將29人、中將105人以及少將366人。其中元帥有:朱德、林彪、劉伯承、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大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等人。 “在那個年代,延安不僅是一個革命圣地,更被大家稱為'最年輕的城市’'最快樂的城市’,是'可以在一道干的地方’?!瘪T延寧介紹。 年輕、快樂、一道干,這些充滿活力的元素,在延安這片熱土上扎根,經過革命熔爐的錘煉茁壯成長,愛國青年們奔赴各條戰線,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