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期,其實德國是可以把各條戰線上的兵力調回柏林的。但是這樣一來,德軍就等于放棄了除東德之外的所有占領區,這對于當時的德國來說顯然太不劃算了。所以當古德里安對希特勒提出調兵回援柏林,在東線與蘇聯做最后一搏的建議時,被希特勒斷然拒絕了。而等到柏林戰役開打前,德軍已經沒有能力回援柏林了。
1945年1 月,當時德國還沒有全面崩盤。德國的大部分領土,以及奧地利、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還都掌握在德軍的手里。西線的盟軍,多爾斯頓的辛普森的先頭部隊離柏林中心的直線距離還有五百公里的路程,并且中間還隔著雄偉的哈爾茨山脈和滔滔的易北河。因此,西線的盟軍當時距離柏林還很遠,如果這個時候把西線德軍大舉東調,等于就是西線的領土白白的送給了盟軍。
德國元首希特勒,當時他宣稱:德國是歐洲的反布爾什維克堡壘。但實際上,他不愿意跟西方盟國進行任何接觸。一直到柏林戰役前,希特勒還在命令西線的德軍向盟軍發動大規模反攻。最后實在是因為柏林沒救了,希特勒才讓德軍放棄了西線陣地,東進救援,但為時已晚了。
所以當蘇軍進攻柏林,其它戰線的德軍沒有回援到位,主要是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東西兩線盟軍的進展不一致。
1945年2月1日時,東線的蘇軍都已經在奧得河西岸建立了橋頭堡,這里距離柏林只有六十公里了!而此時西線的盟軍呢?主力部隊距離柏林還有六百公里以上。并且,蘇軍的準備非常充分,而西線盟軍的準備并不充分,西線盟軍短時間內攻不破德軍的西部和南部防線。如果當時就讓希特勒把外線的部隊調到東德,這就跟讓日軍放棄中國和東南亞,全力防守日本本島是一樣的。這個想法太超前了……
當時古德里安大將就因為這些事整天與希特勒吵架,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最后接近崩潰邊緣的希特勒直接罷免了古德里安的職務,把他貶到了預備役。不過這也好,算是救了古德里安一條命。
(古德里安大將)
第二、不符合希特勒對戰爭結果的期望。
東線的蘇軍是希特勒的死敵,而西線的盟軍也是希特勒的死敵。當時他的打算是:頂住西線的進攻,然后在東線盡量的消耗蘇軍有生的力量,讓盟軍怕他!跟他談判。最好的結果是拖延時間,等待英、美和蘇聯起內訌,他再伺機翻身;最差的結果是東線頂住蘇聯,在西線跟英美做有條件的投降。所以如果把外線主力東調,等于就是放棄了跟盟國的談判資本,這就不符合希特勒的意愿了。只不過元首沒有想到最后的結局比他設想的更慘——德軍在東西兩線都崩盤了。
第三、大廈將傾,德軍已經無力回援了。
德軍在多條戰線上跟盟軍死磕,其結果就是德軍的每一條戰線都捉襟見肘。戰爭進入到四月后,西線盟軍雖然仍然是磨磨蹭蹭,但是東線的蘇軍卻進展神速。最要命的是,德國的工業體系當時已經崩盤了,而且制空權也丟了。截止到柏林戰役前夕,當時德國雖然在外線還有一些兵力,但是一沒有制空權,二沒有后勤保障。別說外線德軍調不回柏林參戰,就算趕回去了,柏林附近要吃沒吃,要喝沒喝,德軍趕回去,除了喝西北風還能干啥?最后還是會被蘇軍包餃子全殲。
并且戰爭打的這個地步,外線的將領們也看穿了。回去就是死,還不如向西跑,還能有條生路。比如當時被希特勒奉為大救星的溫克上將就是這樣的典型。
早先時候,希特勒不讓溫克的十二集團軍回援柏林,反而讓他在西線跟美軍死扛。等到柏林危在旦夕了,希特勒又讓溫克回援,這個時候回援就是送死,但溫克還是去了,結果差點被蘇軍包了餃子。臨危之際,溫克決定率部向西突圍,沖出了易北河向英、美軍隊投降。最后溫克活了八十二歲。
值得一提的是,德軍當時在捷克還有一支中央集團軍群的余部,規模超過五十萬,其中有不少武裝黨衛隊、蓋世太保機關、死亡集中營看守等等,戰斗力很強,不是什么殘兵敗將。這些人當時也想過回援柏林,并且冒死向北實施了數次反擊,給蘇軍側翼帶來了很大壓力。但是由于德軍沒有制空權,部隊也沒有補給。盟軍的飛機在頭上天天丟炸彈,這些人無法突破蘇軍的防線,只得眼睜睜的看著柏林陷落了。
最后駐捷的德軍聽說柏林陷落,第三帝國大勢已去之后,這些人便打定了主意:絕不放下武器,拼死打到底。
但是打是打不贏了,就算是死戰到底,也不過茍延殘喘耳,所以駐捷德軍最好的選擇是:死守布拉格,讓蘇軍久攻不下,形成僵局,等英美軍隊從西面過來,再把布拉格交出去,或者以布拉格和數十萬捷克居民為籌碼,和蘇軍與英美談判,爭取較好的停火條件。這個設想其實就是希特勒之前對戰爭期望的最好的結果。
(德國投降的新聞報道)
但是由于之前救援柏林,導致駐捷克德軍的主力被調到了東線。如果要死守捷克,那就必須要把部隊再調回來。結果前線跟蘇軍死扛的德軍接到司令部向西撤退調命后,立馬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從將軍到士兵,各個都恨爹媽少給自己生了兩條腿,拼命的往西南逃命。司令部的長官們看到部隊已經軍心渙散,完全失去了統一指揮后,也不含糊,立即下令解散了司令部,大家各謀生路。
蘇軍見這么一大群德軍要溜,立即部署兵力展開圍殲,從南北兩面包圍上來,切斷了德軍西逃退路。因此,駐捷克的德軍除了一少部分人逃命之外,絕大多數都被圍殲。而拼命向西逃跑的德軍,也被美軍強令停止前進,并把他們趕回了臨時營地,隨后把這些投降于美軍的德軍全部交給了蘇軍。就連這伙德軍的總司令舍爾納,他也被美軍交還給了蘇軍,后來在蘇聯蹲了十年大獄。
這場蘇軍圍殲駐捷德軍的戰役,被稱為布拉格戰役,這次戰役也是歐洲戰場的最后一次進攻戰役。
(舍爾納元帥)
因此,從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戰役這兩次戰役可以看出,德國高層一直都很糾結。首先他們不想投降,就算投降也不愿意無條件投降;其次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戰斗力,還以為憑借殘兵敗將能夠抵擋一陣,為自己爭取翻轉的時間。然而殘兵敗將就是殘兵敗將,守柏林的部隊名義上有一百萬人,但真正從前線撤下來的老兵僅有十萬人左右。希特勒指望新兵和仆從國征集的墻頭草部隊保衛柏林,根本就不現實。
而外線的德軍也早就是軍心渙散,將無必死之心,士有貪生之念,一個調令就能讓幾十萬人瞬間爭相逃命。這樣的部隊就算能調回去,又能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