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除軍銜制說起
自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政權在全俄的合法性實質上得到了確認。這也可以說是俄國內戰爆發的一個“導火索”。同年年末,多支反對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均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大亂斗”中。這些武裝力量在后來被統稱為“白軍”,他們基本沿用了沙俄時期的軍銜。
1918年1月15日,蘇維埃政權頒布法令,成立工農紅軍(最初名稱為“工農赤衛隊”)。按照當代俄羅斯部分學者的觀點,受到與“白軍”進行政治上的割裂、對軍銜制度較為輕視,加之受烏里揚諾夫、達維多維奇為代表決策層的影響,其實早在1917年12月16日,蘇維埃政權就取消了象征“階級壓迫”的軍銜,取而代之的是一句看似“雄心壯志”的口號:
“所謂軍銜以后只有一個,那就是紅軍”。
▲身著舊沙俄時期制服的“白軍”官兵
但在實際作戰中,沒有等級稱謂是并不合適的。師長、旅長這類職務名稱在士兵中可謂是口口相傳,最后也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了紅軍官方的通訊記錄中。同理,這些職務稱謂也是逐漸演化成了紅軍中的等級稱謂。
1918年元旦起,蘇維埃命令建立“職務等級”制度以區別舊式軍銜,分為紅軍指揮員和紅軍戰士,統稱為紅軍指戰員。1918年7月,紅軍指戰員開始佩戴“軍人識別標志”,包括紅五星、兵種色領章等。1919年1月16日,又制定頒布了工農紅軍指揮人員的職務袖章。
但是,由于職務等級只能說是表示某個崗位職務的等級,而軍銜則是代表一名現役、預備役人員的等級,因而紅軍的職務等級嚴格意義上講并不能說是軍銜。換句話說,在1917年到1935年這段時間期間,紅軍實際上是沒有軍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