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
好東西都給孩子吃了,為什么他面黃肌瘦,還總是生病?
為什么別的小孩身體好個也高,我家小孩不愛吃飯不長個?
為什么這孩子動一下就出一身虛汗,風一吹就感冒、久治不愈?
……
如果你帶孩子看醫生,也許不止一次的有醫生對你說:你孩子脾胃不好啊,需要調理。孩子們的脾胃問題真的有這么普遍?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說,現在孩子的大部分疾病都是脾虛惹的禍,脾胃失調已是現代兒童的一個通病。
脾胃虛弱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脾虛,一個是胃虛,一般我們都是把脾胃虛弱連在一起講,因為兩個功能是連在一起的。中醫認為脾是后天之本,后天的營養物質是來源于脾的運化,如果脾胃虛弱,整個肌體的營養狀況就會差,會導致很多常見問題,比如經常感冒、咳嗽、厭食、汗多、大便干燥或腹瀉。
如果孩子的脾胃傷了,就會造成兒童發育遲緩、反應遲鈍、消化不良、身材偏瘦小等癥狀,嚴重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那么,孩子們為什么脾虛?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兒童脾胃虛弱最主要的原因,比如:
很多孩子喜歡吃寒涼的食物,如果不加以節制,很容易損傷脾胃,造成脾胃虛寒,功能下降,從而影響食物消化吸收;
很多孩子都有挑食、偏食的習慣,遇到自己喜歡吃的,就暴飲暴食,一次吃太多,很容易導致腸胃積食,消化不良,增加腸胃負擔,脾胃進一步受損,進入惡性循環;
另外,過食油膩食物,濫用清熱類藥物也會對兒童的脾胃健康造成威脅。
人體的脾胃喜溫怕寒,寒涼是脾胃保養的大敵,過度使用空調,不注意及時保暖也會對孩子的脾胃造成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愛玩游戲、看電腦等,經常坐著運動少,易導致食物在腸胃集聚,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思慮過度也是脾胃大敵,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重,考試不斷,看書太多,難免會傷脾胃。
同時,現在的小孩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縱容、嬌慣,每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些情緒失調的問題,從而引起身體氣血運行失常,一系列疾病接踵而來,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甚至超出想象。
脾胃虛弱的兒童該如何養護?
捏脊有健脾護胃的功效,有助于脾胃運化以及強健身體,并且能夠有效的治療感冒、改善孩子食欲問題,從而達到增強孩子體質的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讓兒童趴在床上,沿其脊椎兩旁二指處,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從尾骶骨開始,將皮膚輕輕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頸部大椎穴,由下而上連續捏五六次為一組,捏第三次時,每捏三下須將皮膚向上方提起。
不要吃太飽,一歲后七歲前的小孩,晚餐后不要再進食。
茶、冷飲、雪糕、雪條等偏涼的東西少吃,多吃健脾益氣的食材,如白術、茯苓、芡實、山藥、蓮子等。
明代醫家陳實功創制的八珍糕,是健脾胃的名方,適合一切脾胃虛弱的人。這個方子的主要成分是太子參(或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薏苡仁、芡實、白扁豆等,然后將這些健脾胃的食材做成糕點,對調補兒童脾胃頗為適用,只需在材料分量稍作改變。
著名中醫專家羅大倫博士就是用八珍糕的思路調補兒童脾胃,只要把孩子脾胃搞好了,那么包括外感引起的發燒、咳嗽、積食等在內的很多常見小毛病就都沒了,少了。
具體制作方法如下(兒童份量):
黑米、糙米、粳米、糯米(各200克),黨參(或者人參)30克,白術30克,茯苓50克,薏米50-100克(舌苔薄--50克,舌苔厚--100克)、蓮子肉50克、芡實50克、山藥50克、白扁豆30克(大便干燥--用杏仁代替)。
先把這些藥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兩者混合,把這些米粉和藥末放入水中,裝在一個淺碟子里面,和成面,可以加一點白糖,蒸20分鐘后就成了軟軟的米糕,蒸熟了以后冷卻切成小塊,烘干,以便于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藥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狀,然后喝下去。
這個方子里面的藥都是藥食同源之物,絕大部分都是我們常用的健脾胃的食材,可以放心食用。
其中,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黨參和白術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濕的;芡實是收澀的。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難怪有人說,八珍糕是千年養生第一糕。這也是八珍糕被清宮御醫評價為“醫中正道”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脾胃虛弱的癥狀,尤其沒胃口、愛感冒、面黃肌瘦不長個,可以做來給孩子吃;如果嫌在家制作麻煩,給大家推薦一家養生坊,手工制作兒童健脾八珍糕,而且做成蜜丸,更符合孩子的口味,可以當零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