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芳君說茶 | 第649期原創茶說
1.
近日,有位90后的茶友給義芳君發來一段小視頻,視頻里這位小盆友正大口大口地喝茶,看起來很享受的樣子。喝完茶,還不忘把茶葉撈出來,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著,視頻底下一行配文:吃!茶@才夠味!
看到這么“辣眼”的小視頻,誰說如今新生代年輕人不愛喝茶了,這不是明擺著打臉嗎?您瞧,這才是真愛阿,連茶葉都吃下去了……
看到這里,指不定很多人要“扔鞋子”過來了……這茶葉能吃嗎?
不得不說,日常生活中,吃茶葉的確比較少見,但并不代表沒有。
況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要論歷史的跨度,喝茶那還遠遠比不上吃茶來得淵源流長呢?
2.
現如今的撮泡法是建立在茶葉制作工藝“改團為散”基礎上,以明初洪武年間算起,迄今不過六百多年。再往前扣掉唐宋元三朝,大約700多年的過渡期。
實際上,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茶葉從最初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記載中作為藥材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到后來逐漸被當作菜肴的一種,以煮著吃這種方式,至少延續了兩三千年。
哪怕從漢代算起,一直到隋唐時期,也有八百多年,更是直接碾壓了喝茶的歷史。
以唐代茶圣陸羽所提倡的煎飲法為例,先把團茶放火上炙烤,再用茶碾將茶餅碾碎,細羅成粉末,再放到鐵鍋中烹煮,可以加點調料,用碗喝。
從吃茶到煎茶,再到點茶,一直到喝茶,從食物級的粗放飲法到文化級的細煎慢啜,人類每一次與茶葉親密接觸方式的變化,都馬不停蹄地緊跟著人類文明一路向前。
迄今,這種吃茶的古風遺韻在一些流傳至今的地方民俗中,仍能看到絲絲光影。
譬如:選用雨前芽茶、烘干青毛豆、橙子皮絲、豆芽、花生仁、芝麻等等煮成一口又香又甜又咸的熏豆茶,流行于江浙一帶,非常有特色。而云南基諾族的“涼拌茶”,則是用鮮茶葉、大蒜、辣椒、鹽巴、酸筍等配料,直接調配而成。
在福建閩南地區,喝茶一般不直接說“喝茶”,也不叫“飲茶”,而是喚作“吃茶”,這便是吃茶古風在漢語中的記憶留存。
3.
好了,問題是,在沖飲法大行其道的當下,茶湯滋味變得寡然無味之后,泡開的茶葉還能吃嗎?
這些泡開的茶葉,就是俗稱的“葉底”,或者稱之為“茶葉渣子”。
根據有關研究表明,茶葉營養主要包括水溶性和脂溶性兩部分。
茶湯里的營養物質就是水溶性的,諸如:兒茶素、氨基酸等等。
而脂溶性營養物質是不會溶解于茶湯內,主要有維生素E、各種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另外,大家所擔憂的、可能存在的農殘及重金屬含量超標,基本上就屬于不溶性物質,就可能儲藏在茶葉內。
所以,如果你吃了農殘或重金屬超標的茶葉呢,那就無異于“毒從口入”。
那有哪一些茶葉是不建議吃呢?
其一,靠近公路旁或周邊有工廠,如垃圾焚燒處理廠的茶園采制的茶葉;
其二,明知可能農藥使用過度的茶園采制的茶葉;
其三,品質太差的茶葉;
其四,沖泡后放置時間超過24小時的茶葉;
其五,重度發酵或者后發酵茶類的茶葉。
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干貨,歡迎愛茶的您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