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喜歡把父母的教養方式分成兩種,一種是“固定式教養”,另一種是“彈性式教養”。然而,育兒達人@快樂瓜媽則認為這其實是由父母內心里的教養準則而論的,你必須清楚了解:我選擇其中一種方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固定式教養
“缺乏彈性”是這種方式的特點,“盡量讓孩子趨于固定、安于固定”則是這種教養的最高指導原則!
案例:
佳佳今年剛上小學,父母工作比較忙,即使暑假也沒有很多的時間陪佳佳。由于在這個城市沒有別的親戚,所以佳佳的父母要求孩子不能外出與小朋友玩,每天要完成媽媽給布置的各項作業。
而且,媽媽不讓佳佳找小伙伴到家里玩,說不能隨便帶別人到家里來。就這樣,除了每周去學習班可以離開家幾小時,其余時間就只能在家待著。
佳佳的父母表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所以才不讓她出門,隨便帶孩子來家里也不好,因為只有孩子一人。而且,就算放暑假也不應該放松,必須要每天布置作業,不然孩子就會懶掉的。
對于“EQ較低、或欠缺教養自信、或不知如何負責、或上了年紀”的父母們來說,固定式教養的方式比較便于管理和教養,但也會因此讓孩子成為應變能力比較差的類型。
優點:
將孩子的作息和習慣固定后,父母只需要在固定時間給予孩子固定份量的食物,或者在固定時間幫孩子洗澡、陪他們玩、帶他們出去散步...等。
這類教養方式的父母們,認為如此便能精確的掌握教養,也能妥善規劃自己和孩子的時間,不會整天忙著孩子的事情,也不會疏于照顧孩子,而且很方便“管理”。
缺點:
教養者很容易忘記孩子會長大,孩子會生病,孩子今天和昨天可能有著很大的不同,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不同,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不同。
父母自顧自的遵循著固定式教養,將會容易產生“強迫不尊重”、“喜歡參考標準”、“將孩子的改變視為放縱”、“盡力扭正孩子的偏離作息”之情況。
所謂“標準”取的是平均數字,當你將某個時間或份量視為“正確”。
當孩子吃不到這個標準份量的食物父母就會感覺沮喪,認為孩子就要營養不良病死了,甚至大發脾氣,或采取強烈的教養方式試圖回到標準;
當孩子不在規定時間起床,父母就會認為孩子懶惰或是自己疏于管教;
當孩子想要晚一點睡,父母就會認為孩子貪玩、想熬夜、或自己該配合孩子早點睡覺;
當孩子不在規定的時間吃完飯,父母就認為孩子動作慢、嫌飯菜不好吃、是不是偷吃了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