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起源于漿細胞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逐年升高,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二。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率約為1/10萬,男女比例為3:2,年齡大多在50-60歲之間,40歲以下較少見,為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二、為什么會得多發性骨髓瘤?
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機制仍然不清楚。電離輻射、接觸化學毒物、慢性抗原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和病毒等因素都可能與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有關。
三、如何發現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緩慢,早期可無任何表現,容易被誤診。經調查發現,到血液內科作為首診科室的患者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患者是到其他科室就診。比如因骨痛、骨折就診骨科;因腎功能不全、小便異常就診腎內科;因咳嗽、咳痰就診呼吸內科;因心功能不全就診心內科。那么,鑒于多發性骨髓瘤的“隱藏性”,如果出現以下情況,需要提高警惕性:
1.血鈣升高:可無明顯表現,也可表現為極度口渴、小便增多、脫水、虛弱、昏昏欲睡、甚至意識不清等;
2.腎臟受損:早期可無癥狀,晚期可出現水腫、泡沫尿等,生化示肌酐升高;
3.貧血:輕者無癥狀,重者可出現頭暈、活動耐力下降、心悸等;
4.骨質破壞:不明原因的骨痛、病理性骨折;
5.心臟受累:反復心律失常、頑固性心力衰竭;
6.免疫力低下:反復感冒、發熱等,血生化提示免疫球蛋白升高或降低,白蛋白低下;
7.其他:如舌頭肥大、嗜睡、肢端感覺異常等。
當發現以上情況時,應警惕本病可能,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表現對多發性骨髓瘤并非特異,應及時血液內科就診,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四、如何診斷多發性骨髓瘤?
骨髓涂片細胞學、骨髓活檢病理及血尿免疫固定電泳檢查是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必檢項目。當然為了明確其分期及評估治療指征,應進一步完善血常規、腎功能電解質、乳酸脫氫酶、β2微球蛋白、血尿游離輕鏈,尿蛋白定量及全身多處骨骼X線片或MRI或PET/CT檢查。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有一定的遺傳學異常,且不同的染色體或基因改變的患者治療或預后也不同,所以還應對每一個患者進行相關的遺傳學檢查。
五、多發性骨髓瘤如何分型分期?
我們知道,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疾病,漿細胞的作用是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異常漿細胞分泌異常的免疫球蛋白,也叫M蛋白,根據M蛋白不同,可將多發性骨髓瘤分為以下8個類型: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輕鏈型、雙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每一種可再根據輕鏈型的類別分為κ型和λ型。
除了分型外,還需進行分期分層。目前分期有三種,傳統的DS分期系統、國際分期系統ISS和修訂的國際分期系統R-ISS。三種分期方法都分為Ⅰ、Ⅱ、Ⅲ期,嚴重程度都是依次遞增的。DS分期主要反映腫瘤的負荷大小與臨床進程,ISS、R-ISS主要用于預后判斷。此外,還應進行危險分層,主要是按照Mayo骨髓瘤分層及風險調整治療(mSMART)分層系統,分為低危、中危、高危。
六、如何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蛋白酶體抑制劑:如硼替佐米、伊沙佐米、卡非佐米,這是多發性骨髓瘤聯合治療方案中的主要藥物;2.免疫調節劑:沙利度胺、來那度胺、泊馬度胺,腎功能正常者的主要治療藥物,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方案主要是在蛋白酶體抑制劑的基礎上聯合免疫調節劑等;3.化學藥物治療:包括環磷酰胺、脂質體阿霉素,一般不作為首選,常作為聯合治療藥物;4.單抗靶向治療:如CD38單抗(達雷妥尤單抗);5.造血干細胞移植:盡管常規聯合治療對多發性骨髓瘤病情緩解和并發癥控制有明顯作用,但仍不能治愈,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已成為能耐受大劑量化療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6.CAR-T治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是復發難治患者的治療選擇;7.支持治療:包括多發性骨髓瘤骨病、多發性骨髓瘤腎病的治療等。多發性骨髓瘤骨病的治療也是至關重要的,對于腎功能正常者可選擇雙磷酸鹽類藥物,如唑來膦酸、帕米磷酸二鈉、伊斑磷酸;腎功能不全患者可選擇地奧單抗。這兩類藥物治療期間一定要注意不能行口腔檢查及拔牙,如需口腔檢查或拔牙應先停藥至少三個月;當然,骨髓瘤骨病的治療還包括手術及放射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很少用手術治療,但當腫瘤壓迫脊髓導致麻痹、肌無力等癥狀時可行椎體成形術。對于合并腎功能衰竭患者,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同時,還需進行血液透析。
七、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預后如何?
多發性骨髓瘤迄今為止仍然是一種不可治愈的疾病,隨著新藥的出現及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多發性骨髓瘤的療效明顯提高,一半以上的患者可以生存6-7年以上,生活質量也明顯改善。通過規范化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的生存期延長,有望將多發性骨髓瘤變成一種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