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遠古居民獸皮裹腳的原始形態。數十萬年以前,人類為了保護腳部不受傷害,已學會了用動、植物的皮或莖裹腳。特別是皮革之類的東西是狩獵以后得來的剩余產品,因為它的質地堅韌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來當作服飾和"鞋襪"穿。這就是人類最初的鞋。(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這張照片展示的是我國迄今為止,最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個洞,作為系繩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遺址發現。出土時一只已腐爛,另一只比較完整。據考古學家運用C14測定為5365士125年前的遺物。這雖是仿制品,但再現了原始木履的形制。(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這是工藝品。戰靴上的蟠縭紋是典型的戰國紋樣。此仿古品的形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時從東胡族引進的皮靴。"胡服騎射"是我國鞋文化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改革實踐。戰國時,各國戰爭頻繁。趙武靈王首先引進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數民族所著的胡服,戰士們穿短衣、著褲、著馬靴,作戰十分靈活。于是趙國逐步放棄車戰,改用騎兵戰術,終于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靴的出現,是我國鞋史上的一個偉大里程碑。它變穿舄穿履而改著靴,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軍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會生活。從此,皮靴不僅成為我國各朝代的軍事用鞋,同時傳入民間,演變為生活用鞋。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鞋飾。(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金蓮舊時指纏足婦女的纖足。后引申為小腳鞋。其起源眾說紛紜,史學界一般認為金蓮始自五代南唐。李后主令宮女睿娘用帛纏足成弓狀,在金制蓮花臺上跳舞,故稱"三寸金蓮"。后從宮廷到民間,形成婦女纖足以小為美、為貴的民俗。建國后已絕跡。它的精細工藝,作為歷史進入博物館。民間有個傳說,隋朝煬帝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去運河游玩,不想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為他拉纖,一位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中。吳家父女非常痛恨煬帝,準備借此機會刺殺煬帝。吳父專為女兒打制了一把三寸長、一寸寬的蓮花瓣刀。吳月娘將刀用布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雙鞋,鞋底上刻上蓮花,十分漂亮。煬帝見后,非常喜歡,就下旨召見吳月娘近身,想看看纏足。吳月娘等侍臣走開,慢慢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刺向煬帝,煬帝一閃身,被刺中手臂,煬帝隨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了。煬帝回宮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但民間為了懷念吳月娘,都紛紛裹起腳來,以示紀念。(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清代宮廷女布鞋仍是中國傳統色紅色為主色調,配以花紋,底有寸厚,貴氣而精美,滿族女子多有穿著,且腳都比較大,跟常人無異。(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清代宮廷男布鞋造型粗獷,短鞋口、雙梁,配以花紋,秀長而不失陽剛之氣。(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清代花盆底鞋
滿族婦女喜歡穿長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寬下圓,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這種花盆底鞋為木頭底,上面裹一層布,鞋底制成馬蹄狀,所以又叫馬蹄底鞋,走路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傳說滿族穿上這種鞋可以驅蛇蟲,蛇蟲聽到走路的聲音,就會遠遠的避開。另說婦女穿長裙,花盆底鞋可使身體增高,便身體更加修長,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雙手臂前后擺動幅度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清代洞房婚鞋
這雙粉紅色的"三寸金蓮"是進洞房時新娘的婚用鞋,鞋內藏有春畫,是對新婚夫婦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較獨特的,用鞋作為性愛的傳導工具。在洞房花燭夜時,用睡鞋進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國生育文化中的一大發明,表達了父母期望"早得貴子"的迫切心情。(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木制金蓮鞋
這雙木制"三寸金蓮",紅底子,黃色花紋。這雙鞋的上面用兩只小圓木塞住,可做欣賞用。也有人作貯存器,將自己喜愛的小物件放進去貯藏。(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銅制金蓮鞋
白銅"三寸金蓮"鞋是以白銅為原料的工藝鞋,小巧精致,上面有刻花。(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清代瓷鞋
此為工藝鞋。仿古代云頭履形制。鞋頭略翹,飾有云狀圖案,寓吉祥之意。古代用于殉葬,用瓷土燒成,現轉化為工藝欣賞品。(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清代發財鞋
清代常用紙牌作為賭具,民間慣用鞋形器來發紙牌,意為"發邪(鞋)財",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發財致富。(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玉鞋,用玉石制,為觀賞工藝鞋。(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清代白瓷鞋
此為清代瓷鞋,顏色古樸而秀美。(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民國女繡花鞋
民國時期小腳放足,腳得到了放寬,她們的裹腳布去掉以后,腳都不同程度地長大了。她們的鞋也隨之增大,但基本做工還是相同的。(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當時上海有個"小花園"鞋店,專門生產納底布鞋派生出的線納皮底布鞋。用優質黃牛皮為底,厚約1.5厘米。鞋子為暗绱法。(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陶瓷茶壺鞋
工藝器皿,民間的傳世實物。鞋形為草鞋,五指皆露在外面,鞋口分別寫著"腳踏"、"實地",揭開可以置放茶葉,鞋頭有鞋嘴,倒茶用,置于茶幾上,頗有幾分田園風味。(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這是一雙具有江南特色的婚襪。在襪底上繡有"喜"字圖案,針法細膩、樸實可愛,給人以親切感,充分表達了人們祝愿新娘永遠幸福的誠意。(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草鞋從原始人類到現在一直有人穿著。草鞋的編織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系繩,也有拖鞋。(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一種在鞋頭飾有獸形圖案的小兒鞋,是漢族一種育兒民俗。鞋有棉、夾兩種,皆手工繡品。較常見的繡有虎、貓、狗、豬、兔等生命力強的獸形,取繁衍旺盛,易養易活和祝福孩子健康成長之意。(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滿族繡花鞋
這是滿族婦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滿族繡花鞋。它的最大特點是鞋底特別高,木底的形狀分上寬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寬下圓的馬蹄底,所以人們習慣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統稱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頭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達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鑲在鞋底中間的部位。鞋幫上多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滿族統一全國后仍然實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會等級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滿族貴族青年女子穿用。滿族不尚裹腳,實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漢族的小腳鞋要大一些。關于"高底鞋"的起源,還有一傳說: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樹杈子,終于取得了勝利。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并世代相傳。現在,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體娛樂活動中穿用。(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朝鮮族的"勾背鞋"
是傳統的女性鞋履。朝鮮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屬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國朝鮮族、韓國和朝鮮都有流行。朝鮮族歷來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飾多用白色,樸素大方,極富民族特色。朝鮮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發展到淺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淺,便于穿脫,而且晴雨兩用。膠鞋普及后,用橡膠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鮮族男女腳下的"寵物"。這里展示的幾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別致,線條流暢,顏色也不限于純白色。其中,全紅色勾背鞋為綢緞面料,上繡"蝶戀花"圖案,勾頭為藍色,為婚禮場合穿用。(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彝族虎頭童鞋
生活在大、小涼山的彝族從遠古時代起就對老虎非常崇拜,處處表現出"虎文化"的痕跡。兒童穿用的"虎頭鞋"并不限于某一民族,而是許多民族共同喜愛的童鞋,但彝族虎頭鞋卻是其原始宗教與信仰的反映。該鞋為硬白布底,圓頭,鞋面以紅色絨布縫制,鞋幫前部成虎頭狀,以藍、綠、黃、黑、橙及粉紅色毛線繡出五官。虎頭沿及鞋口分別用橙、褐色絲絨滾邊,內襯兩側為紅綢。鞋的造型和顏色搭配獨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壯成長。(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白族兒童"虎鞋"
生活在云南大理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人杰地靈,風俗習慣獨特。農歷三月三是"趕月街",白族婦女要穿繡花鞋。清代《月街詞》中"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婦女的包頭和繡花鞋。農歷4月23到25是傳統盛會"繞三村",白族婦女要穿布制的"白節鞋"。白族繡花鞋不僅婦女喜愛,兒童也愛穿。您現在看到的這雙兒童"虎鞋",與其他民族的虎頭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獨具民族特色。鞋為棉布底,紅色絨面,上繡有"分體"虎形,鞋幫頭部為虎頭,虎額頭有"王"字,上以毛裝飾,構圖十分講究。整個造型極似臥虎,寓意深遠。(來源:中國鞋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