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鑒賞】三十三、丁敬:創立浙派 獨樹一幟
來源:
不詳 更新時間:2008-12-4 關鍵字:金石鑒賞,丁敬,篆刻
從明嘉靖、萬歷文人篆刻藝術體系的確立到清雍正時代,除了文彭以外,無人能擁有與何震、蘇宣、朱簡、汪關、程邃相抗衡的印壇地位。清乾隆初期,丁敬開始嶄露頭角。
丁敬,字敬身,號鈍丁,浙江錢塘人,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精于詩文、書畫和金石。丁敬對于研究金石文字、器物極有心得,常親臨懸崖絕壁摹拓。對于秦漢鐘鼎彝器,鑒賞力甚高,于宋元名跡書畫,過眼即辨真贗。“寸鐵三千年,秦漢兼元明”,他的篆刻宗法秦漢,兼收歷代之長,入古出新,孕育變化,氣象萬千,成為西泠印派創始人、浙派始祖,居西泠八家之首(所謂西泠八家,就是丁敬、黃易、蔣仁、奚岡、陳鴻壽、陳豫鐘、趙之琛、錢松等大家),著有《武林金石錄》、《龍泓山館詩鈔》、《硯林集拾遺》、《龍泓山人印譜》等。丁敬的篆刻,強調刀法的重要性,主張用刀要突出筆意。他的刀法鈍樸奇崛,風格遒勁。他在篆法、章法、刀法3方面都有獨創性的建樹。丁敬運刀,從魏植、朱簡的“碎刀法”獲得啟發,每一線條的篆刻都由多次提按起落的切刀來完成,增強了起伏頓挫的節奏,使筆畫具有“屋漏痕”式的凝練蒼莽效果。丁敬確立的這種“切刀法”規范,成為其后篆刻藝術主要的運刀方法之一,同時也構成了浙派篆刻的特有技法。
“上下釣魚山人”印
丁敬寫過二首論印詩:
《說文》篆刻自分馳,嵬瑣紛綸炫所知。
解得漢人成印處,當知吾語了非私。
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
這兩首詩體現了丁敬的篆刻藝術觀。入清以后,篆刻家往往把對金石文字的研究作為篆刻藝術實踐的重點。固然,對金石文字的研究有利于篆刻創作的一面,但如果僵化地來看待金石文字同篆刻藝術的關系,把摹古當創作,死守大小篆和《說文》的藩籬,只能扼殺掉人們的藝術創造力。康乾時期的印壇,正是這種泥古之風盛行,死守文字藩籬最為保守的時期。
丁敬卻認為“文字”同“篆刻”是“分馳”的,前者是文字研究,后者是藝術創作。他強調了藝術創作的個性化,主張“思離群”。漢印自有漢印的卓越,六朝、唐、宋印也有六朝、唐、宋印的妙處。藝術創作不能自劃框框,束縛手腳。凡有利于藝術表現,漢印也罷,六朝、唐、宋印也罷,都應該吸收。
丁敬的見解是正確的,他的篆刻超越了同時代的印人,為當時沉悶的印壇帶來一股清新之氣,開創了浙派的最高門徑。丁敬刻印變化甚多,章法神奇,方印中有圓篆而不覺蕭疏,有方篆而不覺板滯。最妙的是他晚年刻的一紐長朱文印,文曰:“上下釣魚山人”,“上”字一點,“下”字一點,“釣”字金旁四點,勺旁一點,“魚”字是象形文,魚眼一點。這方印共6個字,有8小點,真妙極了!他71歲還能刻小印,有方5分大的小印刻了“寒潭雁影”4字,“潭”字三點,又兼當著“影”字旁邊三撇,也是很妙的布白和章法。從此亦可想見此老的眼力過人,但也就是在這一年去世的。他的“龍泓館印”、“陸飛起潛”、“心無妄思”、“啟淑私印”、“丁敬身印”等印,篆法刪繁就簡,參以隸法,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參用隸書三點水的寫法,“無”字寫法則完全借用隸書結體,“啟”字則參用簡體字;印文體勢上則平方正直,方圓互參,頗顯簡古平淡,高古含蓄。這種篆法乃是丁敬所獨得的印學“千五百年不傳之秘”,使得他的篆刻最得漢印精神,也成為以后浙派篆刻的主要面目。丁敬的“竹解心虛是我師”一印,取法秦漢碑板意趣,線條細勁,損破的邊欄與時有斷裂的筆畫,產生一種斷續、跳躍的節奏感,全印的諧調統一,又令觀者在美的韻律中體味出寧靜、純清的意境。運刀節奏感強,線條蒼古樸茂,柔中寓剛,極富筆墨味和金石趣。這類印風,后來成為浙派白文印的典型作品。
丁敬痛恨勢利之人,對前來求印者,先要弄清對藝術是否有所了解,而不管來人地位高低、報酬豐薄。有人以為倚仗權力或錢財便能得到一切,丁敬對此深惡痛絕。一次,有個人帶著幾塊石料找丁敬刻印,說是奉劉中丞之命,要馬上刻成,不得有半點馬虎。丁敬看他趾高氣揚的模樣,說:“等著吧,今天肯定讓你取走。”那個家伙從上午一直等到傍晚,才有人把一個紙包交給他,說:“印刻好了,你拿走吧。”那家伙打開紙包一看,里面有兩方印,一方刻著“鬼魅登門”,一方刻著“狗仗人勢”,紙條上寫道:“篆刻原為雅事,權勢焉得強求。另有專函,寄與中丞。”氣得他臉色慘白,灰溜溜地走了。(《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07-11-02 第15版 ))
“以詩為佛事”印
“花農梅癡”印
“云在意俱遲”印
丁敬之印
“磯漁”印
“竹解心虛是我師”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