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于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陜西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寧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后。齊家文化是史前的最后一個文化,齊家坪在當時是史前很繁盛的時期,有白人、黑人、黃種人居住。齊家文化是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文化的延續,所以齊家文化的風格包含了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文化的特征。齊家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古玉,內涵豐富,品種繁多,工藝精美,豐富了齊家文化特征、面貌與內涵的認識,而且為中國古玉文化提供了許多新元素,為中國玉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資料。
中國人用玉大約有一萬年的歷史。距今6000年—4000年前后的紅山玉器、良渚玉器、石家河玉器和龍山文化玉器等,已達到極高水平。他們眾多的品種、奇特的形制和精美的工藝,早已為人們所熟悉,并推動了學術界對中國古玉和玉文化的研究,激發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對古玉的喜愛與追求。
比較遺憾的事,距今4000年前后的黃河上游齊家文化的玉器,卻被人關注甚少。其實,齊家文化玉器比起紅山、良渚、石家河與龍山文化玉器,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留下的許多珍品。齊家文化玉器不僅顯示了它品質的優美和特殊的成就,更告訴人們許多關于中華文明初始階段的信息。
中國古玉文化的一朵奇葩
認識齊家文化玉器,應當必須了解孕育齊家文化的諸多因素。眾所周知,以秦安大地灣文化為代表的甘肅河隴地區,在遠古是一片水肥草美的廣袤沃土,孕育著中國古代黃河文明。馬家窯、馬廠的彩陶與仰韶的彩陶一樣,同是彩陶文化的亮點。齊家文化正是馬家窯文化的繼續和發展,并產生了早已被人們稱道的早期青銅文化。
過去,考古工作者僅在河隴秦安大地灣文化墓葬與馬家窯、馬廠文化墓葬發掘中發現過不多的玉石器,主要是些玉鏟、玉錛、玉刀和質量不高的玉石璧。1977年甘肅慶陽出土、時代相當于商前期的大玉戈,還被認定為由中原流入甘肅,使中原文化向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和中原文化西進的佐證。而到目前,不少業內人士包括一些玉器專家,還不怎么認識齊家文化玉器,因此多將它們分別歸入“良渚玉器”、“龍山玉器”、“新石器時代”或“夏商”時代的玉器;面對一些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或感到驚訝,或表示懷疑。甚至,還有博物館的業務干部將一些難得的齊家文化玉器精品斥之為偽作,將其拒之門外。如此種種,許多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不僅難以顯現,更有被淹沒之勢。
盡管如此,國內還是有人在不斷地注意和探索這一黃河源頭的中國古文明。1992年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由馬鴻良、酈桂芬主編的《中國甘肅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與重鎮》一書中寫道:“武威皇娘娘臺齊家文化已基本具備文明要素。其皇娘娘臺早期玉石工藝已達到較高水平,所出土的玉璧就有264件,其中81件出自一座墓,表明已有一批專業人員從事玉石器生產了。”按考古資料,皇娘娘臺一座墓葬所葬的玉璧最多的達83件,尤其值得注意的事,玉璧是禮器之一種。制作有如此多的玉璧,必定制作有更多的其他玉器。果不然,僅從考古調查發現和博物館收藏看,“齊家文化的玉器種類目前發現有十幾種,其功用主要是工具、禮器兩大類,此外還有一些雜料和幾種小玉管。齊家文化的玉工具主要有斧、錛、鑿、鏟等;禮器主要有琮、璧、環、璜、鉞、刀、多璜聯壁等”(《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甘肅省博物館藏齊家文化玉器》第299頁)。近年,甘肅靜寧博物館在清理一處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精美的玉琮三件、玉璧四件,被靜寧博物館視為館藏“七寶”。
如此表明,齊家文化玉器確實數量不少、品種很多,也確實有很多優秀品。齊家玉正在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將會有更多的人收藏,更多的人珍惜。
齊家文化玉器的特征
因此,齊家文化玉器的特征,就其總體來說,可用玉材上乘、品種多樣、器形美觀、制作精致、大氣凝重二十字來概括。據對數以百件計的齊家玉的觀察,初步可說齊家文化玉器具有以下特征:
1、齊家玉用材區分明顯,玉禮器多選用本地出產的優質玉材,并部分使用了和田玉;兵器和飾品玉僅部分選用和田玉;工具用玉主要采用甘肅、青海的本地玉,如臨夏----榆中地區玉礦材料和酒泉玉。
2、齊家文化玉器以工具類和禮器類居多,器形尤其是玉禮器中許多作品的器形,形制巨大,如大玉琮、大玉璧、大玉璋、大玉圭、多孔大玉刀的尺寸,不少都超過已知同類禮器的尺寸。高和直徑超過二三十厘米的玉琮,長達六七十厘米的玉璋、玉圭、多孔玉刀,直徑在三四十厘米的玉璧,不乏其例。由于追求玉材作品的最大化,在一部分大型玉器上還保留有石皮。
3、齊家玉的制作,從選材、切割、鉆孔、琢磨、拋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玉作工藝,帶有明顯的作坊生產規模。不同的用玉工藝不盡相同。特別是許多玉禮器由于用材較好,不少采用玉質好、硬度較高的和田玉,器形形制較大,制作精細,通體磨光,無論是素面無紋的還是有裝飾紋樣的,都顯示出渾圓飽滿、凝重大氣的風格。
4、齊家文化早期玉器,品種較單調,多素面無紋;晚期玉器,出現許多鳥、獸形圖案和多孔扁平玉器,玉琮或琮形器上出現獸面紋(饕餮紋)、人面紋和牛、羊、虎、熊等獸首紋浮雕裝飾。由于圓雕、透雕、浮雕、淺浮雕、線刻以及嵌綠松石等工藝的運用,使玉器造型和裝飾更加美觀與多樣性和藝術化。
5、齊家文化玉器琢磨精細,地處黃土高原,氣候干燥,厚厚的黃土將玉器保存的較好。雖歷經四千年之久,但皮殼、色沁十分漂亮,色澤變化十分豐富,給人以皮殼陳舊、包漿飽滿、光澤靜穆、色沁艷麗的視覺感,有的器物包漿下可見切割線及打磨痕。沁色有單色、復色之分和輕重之別,單色沁多,復色沁少,色沁天然生成,過度自然柔和。
齊家文化玉器源流
目前,已知的齊家文化玉器數量在千件左右,其中有許多前所未見的新品和精品,更有許多特點和自身的發展軌跡。它的成就是十分值得重視的。
1、齊家文化玉器是齊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時代上也同齊家文化一樣,出現在中國原始社會晚期,跨越到文明之初的夏代前期。從其形制和制作工藝觀察,齊家玉有明顯的早晚之分,早期玉器器形較單一,多素面無紋,器形不甚規圓,器壁厚薄不勻,內緣或外緣常有帶齒細刃;晚期玉器器形多樣,構思大膽,器形無論大器還是小件器多制作精致,許多器物采用了浮雕花紋裝飾,有的器形則從造型上加以變化或嵌錯綠松石作為裝飾,從齊家玉器上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的形成與發展、變化歷程。
2、從齊家玉上的獸面紋似可看到有良渚玉的痕跡,但卻較良渚玉的獸面紋粗獷;器形上似可看到龍山文化的影響,如禮器的琮、璧、璋、鉞、刀等,甚至形神具似,但總體說,卻較龍山文化玉器形體大,器類多,凝重而內涵更加豐富。
我們更看到齊家玉有許多東西完全屬于齊家人自己的創造。特別是玉禮器最為突出。一是玉禮器在玉器中數量很大。目前我們雖還無法計算出它在玉器中的比例,但琮、璧、圭、璋和多孔刀等是齊家玉中的常見之物。二是玉禮器品類齊全。較紅山、良渚和龍山文化的玉禮器而言,齊家玉禮器和類禮器的種類是最多的,除圭、璋、琮、璧之外,還有似琥(《說文》:琥、發兵瑞玉,為虎文。齊家玉中的虎頭形玉雕,即為琥之原型亦未可)、羨(一種不規圓、邊側作牙形的璧,亦稱“璧羨”)的瑞玉,以及瑗、環、璜、鉞、戚(玉戚,為舞器)、刀和璇機等。可說齊家文化玉禮器已顯現出了“三代”禮器的部分規制。又如,齊家玉中的多種獸首琮和獸首琮形器、縱目人面琮、竹節紋琮、弦紋琮等都是自己特有的東西,而將“縱目人面琮”上之縱目,看作是三星堆縱目人面形器的早期形制也未可。究其根源,馬家窯文化蛙紋彩陶罐,蛙的嘴就是用罐口來替代的。或許縱目人面琮和各種獸首琮、獸首琮形器的造型,可從馬家窯文化找到根據。
齊家玉的大多數圓雕,比較追求形似,后期更加追求神似。真正寫意的則多為動物類,如羊、兔、馬、牛、豬、熊、蛙、蟬等,有的雖然只表現動物的頭首部分,卻仍然生動不已。
3、齊家文化的消亡和齊家玉的延續
各路學者眾說紛紜齊家文化在三千八百年前突然消失的原因。水濤先生的意見是:“齊家文化中晚期階段,出現了青銅制品,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大約距今4000年開始,由于中國西部氣候環境條件逐步惡化,新冰期氣候的長期作用,使這一地區在氣候適宜期中發展起來的農業經濟遭到徹底破壞。農業經濟的解體迫使定居在河谷地區的大量人口開始分散遷徙到更廣闊的空間范圍之中,從事簡單的畜牧生產活動。這種經濟生活的重大轉變,使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分化的趨勢,主流文化消失后,在甘青地區形成了小而分散的文化分布格局。”按此觀點,作為主流文化消失后,它的一些東西在另一些地方“形成了小而分散的文化分布格局“,得以繼續和發展。
或許,事實正是如此。齊家玉文化的確得到了延續。它的造型(如玉璋等)、紋飾(如齒狀扉牙、獸面紋等)在商代還不斷地延續著。中原多戰亂,但偏僻的西北卻相對安定,正是由于這一特殊性,使齊家文化在一些小而分散的格局下分別形成為以后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約文化、四壩文化、沙井文化等等。同時不排除一些齊家人到更遠的地方尋到了更加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四川成都金沙到廣漢三星堆文化中的玉器看,似乎它更多地吸收了齊家玉的因子,甚至可以說是齊家玉文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也就是說,有可能是齊家人的一支在距今四千年前后從甘青沿岷江河谷而下來到了成都平原,并得以生存和發展,同原當地居民一道,創造出更高更新的文化。當然,所有這些都有待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的進一步深入,才能得到科學的解決。我們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甘、青一帶地方的齊家文化消失了,它去得倉促,只留下這一件件不朽的精美的玉器,向人們訴說著那遠古微弱的信息。齊家文化玉器,無論是正式發掘出土品、采集品,還是早年、近年收藏品,都表現出強烈的時代特點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成為齊家文化最具標志性的文化特征之一。它的技術、文化和藝術含量,是中國文明起源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可寶貴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