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歲月是抹不掉的,時間反而使它更為彌堅珍貴,一旦這些流傳有序的珍品出現,就必為眾人矚目,其具有的收藏價值,一是年代的稀有性,二是價值的高昂。由于幾百年來,國體積弱,戰亂動亂不斷,加之對古文物的漠視,至使現稱為國寶的無數器物損失貽盡,流滯海外的卻難能可貴的保存下來,使我們今日有幸目睹芳容。
誰取佳器自九州?風雨飄搖幾春秋;
萬馬齊暗黃花日,流轉東瀛莫須愁。
1, 明永樂 青花寶相華堂草紋盤 高7.6×直徑41.6cm
永樂一朝為有明一代官窯瓷器藝術之典范,開創之功甚偉,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尤為精絕。尤其是青花一項,色澤深翠,式樣微妙,明代文人品評甚高。永宣時期青花瓷器以古樸典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紋飾,晶瑩亮麗的釉色而著稱于世,其燒造技術也到達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此件御瓷青花大盤為永樂時期經典之青花瓷器品種。撇口,弧形壁,圈足,形制規整。內口沿繪畫一周波浪海水紋飾,外壁繪纏枝寶相花卉十一朵,口沿飾卷草紋,近足處繪回紋一周。盤內三朵小華寶向盤心大華寶相擁舒展,蘊含高潔柔美之意。繪畫細致,濃淡深入淺出,畫意清晰,表現力極強。此器胎質細致,釉色濃艷瑩潤,畫工細膩流暢,加上此件御瓷青花大盤尺幅恢弘,故為之珍稀少見,當屬佳器。來源:Mout.Trust collection Chineseart 舊藏。維多利亞.藝術.艾伯特紀念美術館藏品(英國倫敦) 1970年圖錄P81。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2, 南宋龍泉窯 青瓷貫耳瓶 高30cm
貫耳瓶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青瓷釉色厚重,整體布滿青綠釉色。頸部兩側對稱豎立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制。此瓶造型規整,具典型宋瓷特征。來源:繭山龍泉堂舊藏。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3, 北宋鈞窯 淀青釉盌 高8.5×直徑22cm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一。鈞窯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別,燒出藍中帶紅,紫斑、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在宋代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敞口,淺弧腹,圈足,整體造型規整。器內外淀青釉,口沿釉薄處呈褐色,僅足沿露胎。此器通體施淀青釉,盌腹曲線流暢,釉色均勻,當屬鈞窯之精品。來源:昭和40年代購入。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4,明嘉靖 青花百子嬰戲罐 高30.7×直徑28.7cm
“大明嘉靖年制”款明代皇室對百子圖鍾愛有加,自憲宗成化皇帝以后,特別是在嘉靖,萬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廣為流行。元歐陽玄詩《題四時百子圖》謂:“當時富貴傍觀羨,至今宇宙流傳遍。”可知百子圖以其富貴氣象而格外受到世人青睞。此青花百子嬰戲罐罐口直,短頸,豐肩,向下漸收。造型端莊,布局考究。通體施釉肥厚,釉色白中閃青,釉面溫潤,線條簡潔流暢,青花發色淡雅。青花繪百子嬰戲圖案,結構飽滿,層次分明,排列疏密有致,畫面動靜結合,精細入微,充滿童時天真無邪自然真實的生活氣息。所繪童子,體態各異,三兩成群。或戲水、采蓮、撈魚、或坐地弈戲、讀書識字、或奏樂、舞獅、或玩鳥、斗蟋蟀、或踢球、摔跤、耍桿、豐富多彩,姿態各異,天真活潑,熱鬧非凡。庭院之中,童趣怏然,把人們帶入一片美妙脫俗的意境中,如此生動精妙絕倫的畫意非一般畫匠所為。青花發色始于嘉靖,發色明快紫艷。百子嬰戲圖在明清兩代的御窯瓷器紋飾中較為流行,是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種精神體現。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來源:昭和40年代購入。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5, 明萬歷 青花龍紋方瓶 高31.9×直徑19cm
“大明萬歷年制”款明代萬歷共48年,是明歷時最長的朝代。這一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社會有所發展,致使瓷器產量劇增,青花瓷品種繁多。萬歷青花繼承嘉靖、隆慶兩朝風格,但器物造型開始發生轉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此風格一直影響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此器胎體細致,釉面光潤肥厚,青花發色青翠幽然,色調頗具沉靜感。撇口開闊,頸部較粗,圓腹。四方瓶規格規整,形體飽滿。萬歷青花構圖繁密,層次內容豐富。構圖上采用大量祥紋。頸口刻有纏枝紋一周,正面寫有“大明萬歷年制”款。頸口蕉葉紋為飾,十六條盤龍布滿周身,四邊飾獸耳,立體強勁。圈足處飾有如意云肩紋。來源:繭山龍泉堂舊藏。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6, 明琺華 高人雅士大罐 高30.7×直徑28.7cm
琺華之品萌芽于元而盛行于明,清代景德鎮多有仿之,最初創燒于北方窯場,山西河南皆有,其中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藍如深色寶石之藍,黃如透亮之金珀。其紋飾多彩多姿。此罐造型雋宏敦厚,規整端莊。以藍色彩釉為地,堆飾周身繪有寶相紋、祥云紋、覆蓮瓣、如意云紋。主題紋飾則是月下舉棋話春秋。月光慵懶閃耀,三位老人舉旗暢談,悠然自得。身邊書童相隨,云中仙鶴相伴,神行兼備,風格古樸,超然灑脫。來源:日本慶雅堂。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7, 清雍正 斗彩菊花唐草紋盤 高4.5×直徑21cm
“大清雍正年制”款斗彩,創燒于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于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為世人矚目。《陶雅》卷下稱:“斗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亦名之曰斗彩。” 此盤造型大氣,撇口,弧壁,淺腹,圈足略撇,通體施白釉,胎質細密,釉質溫潤。盤心飾斗彩菊花唐草紋,畫風工整,五朵菊花布局緊密。枝蔓彎曲,枝葉串聯。盤外布滿釉里藍、礬紅彩,黃綠彩紋飾,八朵菊花各就其位,綻放姿色。盤底有“大清雍正年制”的款識。造型規中有矩,工整而精細,體現出雍正官窯一絲不茍的工藝風格。來源:壺中居舊藏。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8, 清雍正 釉里紅三魚紋碗 高5.3×直徑12.3cm
“大清雍正年制”款釉里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于元代,明清是紅瓷發展的盛期。明洪武的釉里紅大多顏色清淡,紅色暈散,紋飾以花卉為主,有較多扁菊花紋是一大時代特征。到了明宣德釉里紅又進入一個高峰,該時期紅瓷開創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這兩大類別。清康熙年間,紅瓷工藝日益突出。而到了雍正年間此工藝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成品色調濃艷鮮亮,濃淡層次顯出,成為最耀眼的釉里紅。此碗造型規整,小巧玲瓏。胎骨細白堅致,面釉青白瑩潤,晶瑩剔透。整體構圖干脆明了,三條紅魚均勻分布,姿態純美,悠然自得。那透著光的白色,似乎能夠賜予他們生命力。三條紅魚蠢蠢欲動,魚貫而行,比接而至,如魚得水更顯寓意深遠。來源:壺中居舊藏。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9, 清乾隆 白地綠彩云龍八寶蓋罐 高21×直徑18.5cm
“大清乾隆年制”款罐直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下斂收,圈足。帶平頂蓋,蓋面繪團龍紋,外壁邊緣繪有如意云紋頭一周,器肩如意云頭紋上繪法輪,法螺,寶傘,華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八種吉祥圖案,腹繪雙龍戲珠,腳踏白云。近足處環飾蓮瓣紋,乾隆年龍紋形體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形象高大,一展皇家風范。此罐造型俊美,釉色明亮瑩潤。底施白釉,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來源:London Christie’s collection。 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10, 清乾隆 爐鈞釉瓶 高15cm
據《景德鎮陶錄》記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與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此拍品為乾隆年間之作。整器管狀長頸,圓球腹,足沿露胎,釉料自然流淌,釉色失透泛藍,釉面光澤晶瑩,傳世的清代爐鈞釉以小著稱,小巧玲瓏但不失穩重古雅。此瓶規整挺秀,外表光澤,華美艷麗。來源:繭山龍泉堂舊藏。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
11, 清乾隆 仿官窯六方貫耳瓶 高36cm
本品以線條硬朗造型方正而著稱,為乾隆一朝獨有之器型。其取形自商周尊彝,古樸典雅,端穩大氣。六方式,剛正不阿,棱角峻厲。此瓶呈六分口,頸口方直,直頸溜肩,頸兩側對飾貫耳,腹身曲線剛柔并濟,寓方寓圓,制作規整,是為體態雍容。來源:日本慶雅堂。收藏:九州中國陶瓷美術館。東九州石油株式會社的創始人故小手川鎌次郎藏品。
12, 清乾隆 寶石藍琺瑯花鳥瓶 高19.5cm
“乾隆年制”款口微撇,短頸,溜肩,圈足。通體寶石藍玻璃料,造型規整,小巧玲瓏。通體繪有竹、菊二君,蝴蝶、杜鵑嬉戲其中。筆墨瀟灑,隨手成形。畫面風姿綽約,清韻悠長,意境高遠。器底足圈刻“乾隆年制”款。
13, 清乾隆 珊瑚紅地粉彩寶相花卉盤 (一對) 直徑17×高4cm
“大清乾隆年制”款清代康、雍、乾時期是景德鎮御廠彩瓷制作發展的一個歷史高峰。其中,珊瑚紅應算是該時期極具創新意義的代表性彩釉之一。珊瑚紅雖然在康熙中早期就傳入景德鎮御廠,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較高、造價較昂貴,直到康熙末期也沒有被御廠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廠制瓷的發展革新,珊瑚紅逐漸推廣使用至眾多彩瓷領域。真正做到對珊瑚紅運用自如、廣泛普及則還要屬乾隆時期,珊瑚紅在該時期被近乎奢侈的運用到色地、刻花、軋道等裝飾手法上。盤敞口,弧壁,圈足。胎體細薄堅致,盤內施松石綠釉,溫潤瑩美,外壁通體珊瑚紅彩為地,色澤勻濃艷,外壁滿繪各色花卉,花枝招展,風姿綽約。畫匠以墨彩勾勒花枝葉脈,覆以各式彩料,斑斕絢麗,圖案緊密有致,不減清疏之氣,益見設計構圖之佳妙。圈足寫有“大清乾隆年制”款。
14, 明萬歷 黃地赭綠龍紋盤 高5×直徑32cm
“大明萬歷年制”款撇口大盤,圈足,盤形規矩周正。盤內外滿施黃釉,盤心以墨彩勾繪雙龍戲珠圖案的輪廓,內填赭彩和綠彩。雙龍四周祥云纏繞,以云龍紋為飾,姿態生動,活靈活現。盤口八組折枝祥花瑞果,分別以赭彩和綠彩繪畫。紋飾刻畫精細,色彩艷麗。外壁以相同的工藝繪出兩組飛龍。底部以赭色彩書“大明萬歷年制”款。此品具有萬歷一朝之風骨,繪畫紋飾繁多頗為少見,是件明中期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