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文物黑皮書

吳 樹

    公元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公司拍賣場,一只高27.5厘米、直徑33厘米的中國青花瓷罐,以1568.8萬英鎊(折合2.3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由此,一場曠日持久的尋寶熱,席卷中國大地……

鬼谷子下山

    如果說以嘉德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崛起,讓普通中國人在當時只有少數人玩火的股市之外,找到了一個自己有能力參與的賺錢游戲,那么接下來兩個外國人略帶傳奇色彩的真實神話,更是點燃了于國人心頭遏制已久的對財富的欲望之火。

    2005年2月初的某一天。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幽默、愛開玩笑是荷蘭人的天性。當地朋友打趣說:“其實,那一天天上一個太陽都沒有,整個阿姆斯特丹的阿里巴巴全都進了教堂,只有一個年輕人例外,他就是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男爵的孫子小哈恩。其實那一天,那小子沒去教堂,并不是為了去“黑暗廣場”聽異教徒們關于“上帝不讓窮人發財”的蠱惑演講,而只是因為請了好朋友幫他一起清理財產,準備舉家搬遷到距離財富近一些的區域去居住。

    小哈恩從墻上取下一張發黃了的帝國軍官照片,擦擦干凈,不無得意地告訴朋友:這張老照片上的年輕英俊的帝國軍人是他的爺爺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男爵。第一次大戰期間,老哈恩男爵曾被荷蘭海軍派駐北京,擔任荷蘭使節護衛軍司令,并且負責德國和奧、匈帝國等使節及領地的安全,退休前官至大將軍(圖10)。為了滿足朋友的好奇心,小哈恩又取出爺爺的另一張照片——這是老哈恩當年在中國北京舊宅里照的,房間里擺滿了中國的古舊物品,有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等。小哈恩說,他爺爺非常愛好藝術,特別對于中國的古陶瓷,更是情有獨鐘。他小時候,家里有很多爺爺從中國帶回來的陶瓷收藏品,爺爺去世后,被家人不小心打破了一些,現在所剩無幾。這時,朋友順手抄起一只白地蘭線條的瓷罐,上面畫著幾個莫名其妙的古代中國人物,有的騎在馬上、有的坐在車上、有的象是步兵。瓷罐里面裝滿了過時的CD碟。

    “這個,也是嗎?”朋友問。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朋友告訴小哈恩,這玩意兒存放CD碟不美觀,聽說中國的古老東西很值錢,為什么不送拍賣公司去試試?

    于是,兩個年輕人拎著那只中國瓷罐先后走了當地的兩家小拍賣公司,可人家告訴他們:罐子的價值可能也就跟存放CD的盒子差不多。倆朋友很掃興,扭頭就奔酒店去喝酒了,連那只中國瓷罐也忘了帶走。

    幾天后,搬入新家的小哈恩接到拍賣公司的電話,說他的中國瓷罐忘了帶走,請他去一趟。小哈恩正在與朋友聊天,接到電話后極不情愿地趕到那家拍賣公司。落座不久,那家拍賣公司的業務員打電話又招來一人。那人給小哈恩遞上自己的名片——英國佳士得拍賣公司駐阿姆斯特丹的業務代表。那人還詳細向小哈恩了解這件中國瓷罐的來歷,并詢問器物本身的背景資料和其它信息。小哈恩給他講述了瓷罐的來歷,并給對方提供了相關歷史照片。但對于中國瓷罐自身的信息他卻說不明白,只聽爺爺說過是中國古代一個叫明朝的時期用于裝水的容器。聽罷小哈恩的陳述和看過有關資料后,佳士得公司的代表請小哈恩去辦理了委托拍賣的相關手續,并告訴他,出于對這只中國瓷罐的巨額價值評估,他們需要專程把它送回倫敦本部進行拍賣。

    如果說從一開始,小哈恩并沒有覺得這件事與搬家時處理一些不合用的家庭舊物有何區別,但當他閱讀合同看到7位數英鎊的起拍價后,他不得不對他爺爺——那位長期以來被家族束之高閣的帝國軍官刮目相看并重新估值了。從此,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男爵不再只是他們家族一個簡單的遺傳符號以及過時的榮譽象征,而是一個上溯能光宗耀祖、下延能造福子孫的圣人、偉人、奇人。說他是圣人,圣就圣在他的智能穿越歷史的黑洞,百年后,還能如同他所侍奉的上帝一樣發揚光大;說他是偉人,偉就偉在他即將用一件異國人的棄物,創造一個橫跨大西洋的財富神話;說他是奇人,奇就奇在他那被帝國軍帽覆蓋著的大腦,不只是用來謀劃軍機,而是充斥著遠見卓識的智囊,能夠識辨鮮為人知的奇珍異寶。

    五個月后,善于制造財富神話的英國佳士得公司,讓這位愛與上帝捉迷藏的年輕人名揚全世界。

    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公司拍賣場。一件從數月前巡展開始就震撼世界的拍品——中國元代景德鎮所產的人物故事紋青花大罐競價即將開始。大廳里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收藏家和他們的代理人,他們中間不但有許多實力雄厚的歐美買主,更多的還是與這件拍品有著血緣或近親關系的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乃至新加坡等地的收藏家,如來自臺灣的“寒舍”公司總經理王定干、香港古董業和收藏界的翹楚張宗憲、從事明清瓷器鑒定三十年的香港藝術品商會秘書長翟建民,還有中國血統的收藏家Georgelee也在現場。此外,場外許多私人收藏家也開通了競拍電話。
    對于這場拍事,臺灣藏家的準備工作做得最為充分。最開始,臺灣聯電負責人曹興誠、喜來登飯店負責人蔡振洋、仙妮蕾德董事長陳得福等大藏家,都有意收藏這只青花大罐。但同時大家都意識到:這一場在幾個月的巡展中就先聲奪人的元青花大罐爭奪戰,將會異常慘烈。曹興誠一度提議,集中財力,由諸君共同出資收購。但考慮到往后的保管、保險等問題難以協調,只好作罷。最后,為了能讓最有望者出線,臺灣藏家私下進行了一番協商,決定把這只罐“禮讓”給在美國加州設有“陳氏博物館”的仙妮蕾德董事長陳得福。王定干此番便代表陳先生出面競標。

    上午9時,藏品介紹開始,會場上嘰嘰喳喳的交談聲嘎然而止。銀幕上,一只高27.5厘米、直徑33厘米的青花大罐全方位、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圖8-9)前。盡管幾乎所有在座者都曾在巡展中目睹過實物,但經數字化手段攝制完成的特寫,這一只標稱產自中國景德鎮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的拍品,仍然以其雄渾矯健的造型、張力十足的紋飾、濃艷深透的青花發色、通體彌漫的雄霸彪悍之氣,強烈地震撼著每一位到場者的心。熟悉中國歷史的人們更能從這只原本容積不大,卻仿佛藏納千載時空的圓形青花大罐里,回放那一段金戈鐵馬、壯烈疆場的歷史巨劇:疆域廣闊的元帝國、彪悍的蒙古壯漢,還有飲馬太平洋、虎嘯地中海、耀武小亞細亞、蹄憩多瑙河的成吉思汗鐵騎……

    “女士們、先生們,這件拍品產自700年前的中國景德鎮,圖案衍生于中國戰國時期樂毅圖齊的故事……圖案中主要人物鬼谷子是軍事家孫子的師傅,他被請下山,以解燕國被強兵所圍之困。請看:鬼谷子先生乘坐一輛由一虎一豹拉的兩輪車,跟隨兩個步卒。齊國使節蘇代騎馬殿后,兩人之間有一少年,英氣勃發,縱馬而行……此罐所施青花幽菁,所繪故事引人入勝,人物刻畫流暢自然、神韻十足、栩栩如生。罐子畫工細膩傳神、巧奪天工。各種輔助紋飾也是筆筆精到,十分完美,顯然是出自畫家而非工匠之手,這使得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堪稱中國古代瓷藝之瑰寶……據了解,目前有記載的繪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全世界僅存7件,大多沉淀在各大博物館,而這件是未被記載的第8件,幾乎可以說是全球市場上惟一可以流通的一件……”

    拍賣師富于激情的精彩點評,博得在場者的熱烈掌聲。但對于一些有著華裔血統的收藏家來說,有關此件藏品的相關信息,他們早就耳熟能詳。他們此刻想得更多的還是拍品究竟會鹿死誰手?一位在場者事后告訴記者:“當時我們想得最多的是自己能不能最終拍到并不重要,這件國寶最好能為中國人所藏!”

    競拍正式開始,起拍價100萬英鎊。一開始參與者有十幾位,幾輪過后,應價過800萬英鎊。最初在華界呼聲最高、代表仙妮蕾德董事長陳得福參加競拍的臺灣藏家王定干稍稍猶豫了一下,又重新舉起號牌,突破事先定下的800萬英鎊的上限,報出1000萬英鎊的買價,博得在場華人的熱烈掌聲。此刻,堅持報價者仍有7人。很快,王定干的1000萬報價被打破:“1100 萬、1200萬、1300萬……”隨著拍賣師極具誘惑力的聲音,報價仍在緩緩抬升,以王定干為代表的華人陣營逐一敗下陣來,頻頻舉牌的還剩下4位現場和電話報價的歐美藏家。

    突然,此前一直坐在大廳后座不露聲色的英國著名古董商埃斯凱納齊(Eskenazi)首次舉起了手里的號牌:“1350萬!”在場者被他這一后發制人的報價鎮住了,因為誰都知道埃斯凱納齊的實力,他既然等到如此高位才出牌,證明他胸有成竹、志在必得。于是,場內的買家全部偃旗息鼓,只剩下1位據說是有一半華裔血統的藏家,仍通過電話報價頑強博弈,一直堅持到1560萬方壯烈倒牌。

    最終,埃斯凱納齊以1568.8萬英鎊(當時折合2.3億人民幣)的天價,拍得了這只中國元代青花大罐。他興奮地跳躍起來,在空中有力地揮舞著拳頭,可當記者蜂擁而上時,他卻顯得極度疲憊,不停地揉著腦袋,反復說道:“太緊張了!太緊張了!這是我經歷過的最為痛苦的競爭!誰都渴望擁有它!最后我已經到了極限,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同時,埃斯凱納齊還透露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秘密:他是受人所托參加競拍的,并非這件拍品的真正藏家。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埃斯凱納齊最后說了句:“買家不是亞洲人,也不是英國人!”便離場而去,身后留下一片懸疑,有人猜測最終買家可能是美國藏家,拍賣行對此無法證實。

    此次元青花大罐的成功拍賣,創下了佳士得公司當時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成交紀錄,同時也刷新了中國文物藝術品的世界拍賣記錄。在此之前,這項記錄是由一件西周銅鈁創造的,當時的成交價為930萬美元。拍賣結束后,在短短幾天時間內,全世界有十幾萬家媒體先后報道了中國元青花大罐天價成交的消息。英國當地報紙紛紛以“對一件藍白色的中國古代瓷罐瘋狂出價”來描述這場拍賣會。

    對于此次拍賣,業內說法頗多,中國內陸有人對拍品的真偽提出質疑,有人則對拍品的天價成交表示疑惑不解:值嗎?親臨拍賣現場的香港資深文物鑒定家兼經濟人翟建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更是直言不諱:“最后兩位競價者對元青花的實際價位并不很了解……”

    三天后,同樣在倫敦,又一件元青花被成功拍賣,但是成交價卻證實了翟先生此言不虛。

中國寶葫蘆

    荷蘭人除開生性幽默以外,還特別隨意。就拿取名字來說吧,咱們中國人往往在還沒見著孩子面之前就謀劃好“假如是男孩、假若是女孩”該叫什么名字。更有甚者,孩子出生后還要請人看相測字推八卦,給孩子“一名定終身”。可荷蘭人呢,則太隨便了,在拿破侖的軍隊占領荷蘭前,很多人家甚至連家族統一的姓氏都沒有,逮著什么姓什么,就像我們這個故事里的主人翁小朱恩的曾祖父,出生時因為小雞雞很紅,他的老爹Slagter(根據職業姓:屠夫)張口就喊:“Pillekenrood(紅色的男性生殖器)!”荒唐透頂的是,這一聲無聊的叫喊竟然成為兒子的姓氏并終身享用。雖然18世紀末法國軍隊占領荷蘭后,為了維持秩序,拿破侖一世下令尼德蘭境內所有的人都要注冊,而且要使用一個固定的姓氏,閑散的荷蘭人為了圖方便,大部分便采用自己的父名作為姓氏,在老爸的名字后加上“兒子”或“女兒”作后綴。但在動物取名字時,仍沿用了古老的習俗。比方說小朱恩收養的一只流浪狗,就因為長著兩只大耳朵而得名“大耳朵”。

    不知道是哪一年,那位姓“紅色生殖器”的屠夫,花費10英鎊從市場上買了一只葫蘆形狀的中國瓷瓶,被老婆好一通埋怨,讓他拿去裝牛奶用。幾十年過去了,“紅色生殖器”的兒子用這只青花葫蘆瓶給自己的兒子裝過小便,兒子長大后就一直把它放在狗窩旁邊。好在這只葫蘆瓶結實,不知道被“大耳朵”打翻了多少次,居然毫發無損、完整如新,直到有一天,小朱恩的朋友碰翻了它,才徹底改變了它的命運。

    朋友因為急著約朱恩去踢足球,撞倒了狗窩旁的葫蘆瓶。他扶起葫蘆瓶,見瓶子還是好好的,忽然吃驚地喊道:“上帝啊,感謝你沒讓我死后下地獄!”接著,他又摟著瓷瓶叫著:“朱恩,你發財了!你發大財了!”

    “關門見上帝,開門見猶大,就是看不見管美元的山姆大叔!”小朱恩搖搖頭,開玩笑說。一見朋友的眼睛還是直勾勾地盯著那個中國瓷瓶,他樂了:“嘿嘿!你是說這個瓷瓶上的兩只葫蘆是貝加索畫的?很值錢?好啊,你替我賣了,分一半錢給你!”

    “你說的是真話?別后悔!”朋友興奮地說。

    “決不后悔,我想‘大耳朵’也會感謝你讓它有了更寬大一些的地盤!”朱恩嘲笑著朋友。

    “我不需要你分給我一半錢,只要你送我一塊勞力士手表!”朋友說完話,讓朱恩找來一只紙盒將瓷瓶包裝好了,然后才告訴他:這只葫蘆瓶與報紙上登的那只賣了一千多萬英鎊的中國大罐有很多相似之處,指不定會帶給他們家一夜暴富的好運。接著,他又領著朱恩一起來到當地一家沒什么名氣的英國拍賣行。拍賣行的業務員跟朱恩的朋友很熟悉,看過瓷瓶后,詢問它的來歷,并要求他們提供有關證據。朱恩記起曾經聽爸爸說爺爺從小有寫日記的習慣,而且他還親眼看見過爺爺留下來十幾本日記。可是當他回到家里找出那些藍色封皮的日記本時,卻十分沮喪,大部分都遭蟲蛀,一上手就立刻變成粉末。

    也許是上帝存心要接濟朱恩一家,“紅色生殖器”記錄買回中國葫蘆瓶經過的那一本日記竟然蟲口脫險、完整無損,日記里清楚地記載著他買回這只中國葫蘆瓶的時間、地點、價格和用意。其中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文字:“……我看過一篇關于中國的童話,在遙遠的中國南方,有一個家境貧寒的小孩,因為救助了一位過路的乞丐而感動了中國人的上帝——神仙。神仙送給他一只寶葫蘆,徹底改變了這個貧困家庭的命運。那以后,無論這家人需要什么,都可以從那只寶葫蘆里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大米、綠豆、果蔬……后來,小孩長大了,心也大了,向寶葫蘆索要一座象中國皇帝居所一樣豪華的宮殿,寶葫蘆太小了,無法滿足他的愿望,爆炸了……我給兒子講了這個故事,并囑咐他,只能在饑餓的時候向寶葫蘆要面包、牛奶,決不能索要它裝不下的東西……”

    朱恩小心翼翼地包好爺爺的日記,飛也似地跑回拍賣公司。業務員看過日記后,遞上一份委托拍賣合同,讓朱恩在上面簽名。

    朱恩看完委托書,手里的簽字筆哆嗦起來,在起拍價那一欄里,堆砌著一大串阿拉伯數字,光是0就有6個。朱恩迷迷糊糊地把爺爺那個舉世無雙的姓氏扔在了拍賣公司,再加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夢幻般地離開了拍賣公司。出門后,他和朋友跳起來相互擊掌,驚魂未定地告訴朋友:“你知道嗎?芝麻快開門了!如果這一只中國瓷瓶能賣掉,足夠我們每人開一家勞力士手表店!如果真是那樣,我要為中國人禱告,請上帝幫我報答他們!”

    半年后,朱恩家的那只中國青花葫蘆瓶以與天價元青花大罐相近的起拍價在倫敦“奇跡”拍賣公司開拍。這一緊跟佳士得之后趁熱打鐵推出的又一件中國元代景德鎮制作的重器,除開紋飾不是人物故事之外,無論從器型還是青花發色,以及釉面情況,都要比小哈恩家的那只青花大罐略勝一籌,可是最終的成交價卻差強人意,僅以前者1/3的價格——344.5萬英鎊(約合4902.6萬元人民幣)落槌,這也證實了香港文物經紀人翟建民先生的判斷:前一件元青花大罐的天價成交,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盡管如此,有人替朱恩算了一筆帳,這只葫蘆瓶在他們家平均每天增值百分之十以上。

    拍賣結束后,喜從天降的小朱恩興高采烈地接受了到場媒體記者的采訪。他感謝至高無上的上帝讓他擁有一個偉大的爺爺,感謝偉大的爺爺讓他擁有一只無與倫比的中國寶葫蘆,感謝無與倫比的中國寶葫蘆讓他擁有了能夠與阿里巴巴相提并論的財富機緣。“當然,我還要感謝我的愛犬大耳朵,若不是它爪下留情,這只中國瓷瓶早就粉身碎骨了!”在眾人的掌聲和哄笑聲中,朱恩跑著離開了拍賣現場,到食品商場買了好幾包意大利肉腸,打算讓愛犬“大耳朵”美美的享受一頓大餐!

    2005年發生在英國的兩場天價元青花拍賣,熱熱鬧鬧地收場了。有媒體后續報道:小哈恩用他那只元青花大罐拍下的英鎊在倫敦郊區買了一幢別墅,別墅的圍墻外面用花崗巖雕刻了一塊門楣,上面用中文寫著“鬼谷子莊園”五個藍色大字,旁邊還用藍顏料臨摹了“鬼谷子下山圖”,構思獨特,很讓當地人羨慕;那只元青花葫蘆瓶的原主人朱恩雖然沒小哈恩幸運,但是也實現了自己多年來的夙愿,真的和好朋友一起,在阿姆斯特丹中心地段開了一家勞力士手表專賣店,店名就叫“元青花”。不僅如此,他還給寵物狗“大耳朵”也改了個中文名字——“寶葫蘆”。

“元青花”的始作俑者

    中國元青花瓷器為什么會突然一夜跑火?曾經有不少古玩行和經濟界人士都提過類似的問題,但似乎無人給出答案。記者以為,就象沒有人親眼看見花蕾是怎樣突然變成花朵一樣,有許多事情往往由于在進程中的量變緩慢而無法凸現其質變的瞬間。

    對于國人來說,元青花一直是個陌生、別扭的外來名詞,直到今天,各種漢語詞典上仍舊找不到它的蹤影,這是因為它的命名者原本就是兩個外國人。

    民國初年,有人拿了一對青花云龍紋象耳瓶(圖13)到北京琉璃廠叫賣,一連到了好幾家陶瓷店,見多識廣的老板和伙計們一看:這對玩意兒非唐非宋、不明不清,盡管器身上寫有元朝的年號,那也不是什么好東西。便三下五除二,把賣貨的鄉下人轟出了琉璃廠。

    即便在今天看來,這事兒有何等的荒唐,可在當時,卻也怨不得琉璃廠的老少爺兒們。長期以來,國人有著極強的正統觀念,素來將元朝的統治視為漢人的奇恥大辱,因此“恨物及物”,沒人把元代的古董放在眼里。再加上元朝世道短,從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算到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坐上大明朝金鑾寶殿,短短不足百年,更何況能真正稱得上“元青花”的瓷器,還得從朝廷在江西景德鎮成立“浮粱瓷局”后算起。時間短,自然存世量就少,存世量一少,也就沒多少人能認得了它們。

    回頭再說那個賣古董的鄉下人被逐出琉璃廠后,在前門大街碰上一位身著軍服的英國軍官,那人是個古董收藏迷,見到這一對青花瓷瓶便愛不釋手,提出要把它們買下來。那個鄉下人剛剛在琉璃廠吃過閉門羹,一肚子沮喪,好不容易碰上一位識貨的人,再加上對方又是一位有身份的外國軍官,他哪敢多要價,兩個銀元就把那對青花象耳瓶給賣了。

    兩年后,那位英國軍官退役,帶著這兩只青花象耳瓶漂洋過海回到了英國,把它們作為一般的中國古董贈送給戴維德基金會東方藝術博物館收藏。

    事有湊巧。1929年,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霍布遜到戴維德基金會東方藝術博物館參觀,一眼就發現了這一對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并留意了瓷器上面寫有明確的紀年——“至正十一年”。除此之外,這個懂得漢語、熟知中國陶瓷史的英國學者,還在瓷瓶的另一面讀到了寫有60個漢字的銘文,銘文明確記載了這件瓷器的時代信息。霍布遜教授眼前一亮,激動地告訴助手:“這是兩件偉大的作品,由于它們的出現,一段中國陶瓷史將由我——一個外國人來改寫!”同年,霍布遜發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熱情洋溢地向全世界介紹了這對中國元代青花云龍紋象耳瓶,打破了中國國內的學者長期以來認為元代陶瓷無精品的結論,揭開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為中國陶瓷史填補了一項重要的空白。

    霍布遜教授對元代青花瓷的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后,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關注,但是在元青花的故鄉中國卻受到了令人尷尬的冷落與漠視。由于當時中國社會動亂、文化窒息,沒有人有興趣、有條件去做這方面的研究,加上古董藏家主要是那些對元朝素存敵意的清朝遺老遺少,他們從心理上就排斥元代器物,誰還會掏錢去買它?沒有買家,就算元青花貌若天仙,自然也難以吊起唯利是圖的古董商們的胃口。中國人對元青花置若罔聞的態度,被一些外國學者理解為是對霍布遜理論的否定。于是,元青花第一次浪潮迅速潰退,終成曇花一現。

    二十幾年眨眼過去了,霍布遜教授連帶他的義子“元青花”漸漸被人遺忘。1952年深秋,仁慈的上帝又一次用悲憫的陽光照亮了那些元朝人的“棄兒”。這一天,土耳其國家博物館接待了一位外國同行——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約翰·波普博士。當館長得知對方專為考察中國陶瓷而來,不禁感嘆:“怎么來的是你,而不是中國人?” 約翰·波普博士幽默作答:“上帝說,人類的精神財富本該共享!”次日,約翰·波普博士在同行們的陪同下進入托普卡比宮博物館。

    托普卡比宮(圖14)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的歐洲部分,占地約70萬平方米,宮墻高大莊嚴、氣勢恢宏,置身其中,很容易讓人感受到曾于中世紀時期叱咤歐亞非大陸之間的奧斯曼帝國的雄風。無情的歷史極少眷顧沒落的輝煌,但現代人的想象卻往往會駐足于凝固的文明之上。這就是今日之托普卡拉比宮的魅力所在,因為它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奧斯曼帝國的金屬外殼,更重要的是它還用世界各國繽紛的古代文明填充了它那早已空空如也的腔腸。其中,最令世人注目的是10000余件來自中國的瓷器珍品,這些瓷器囊括了從公元13世紀——20世紀的中國瓷藝精華,特別是一些存世稀少、堪稱孤品絕筆的大器,更讓全世界大批熱愛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學者與藏家趨之若鶩、紛至沓來。約翰·波普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員。

    約翰·波普博士在中國展品廳逐件觀看,不時請求陪同的主人允許他將展品取出觀察。當主人將一只體積碩大的青花葫蘆瓶小心翼翼地取放到桌上時,博士輕輕發出一聲贊嘆:“上帝啊!”

    這只青花葫蘆瓶高60.5厘米,外形八方,上下又分成八個層次,畫有八種花卉、八種水果、八種昆蟲以及八種象征吉祥的紋飾。身為中國古陶瓷學者的約翰·波普博士曾在世界各地考察中國古代陶瓷,體積如此之大、造型如此之美、發色如此之艷、畫工如此之精的青花瓷,他還是第一次看見。記者在他后來的文章中讀到這樣的描述:“……那一刻,我的心在不住地顫抖,我不敢相信那一件件如藍天白云般的瓷器全部都是出自古代中國人之手,因為我以為只有萬能的上帝之手才能創造出如此氣勢恢宏、美妙絕倫的陶瓷作品!”(圖15-17)

    約翰·波普博士此次考察的成果是劃時代的,他以英國人霍布遜發現的那一對頸部刻有銘文的中國元代青花瓶為母本,用敏銳而精致的藝術眼光,從土耳其托普卡普·撒萊博物館藏的10000多件中國瓷器中挑選出數十件造型與紋飾相似,在胎土、施釉、青花料、繪畫技巧等方面具有共同特點的青花瓷,反復比照研究,確定以霍布遜公布的象耳瓶上的紀年為名,將這一類瓷器命名為中國“至正型”青花瓷,并先后據此寫下了兩本著作——《14世紀青花瓷器:伊斯坦普托普卡比所藏一組中國瓷器》、《阿德比爾寺收藏的中國瓷器》。這兩本書與霍布遜博士的著作一樣,先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瓷學界,開創了系統性研究元青花之先河。

    令人遺憾的是:命途多舛的元青花,似乎命中注定只能用一種非藝術的形式來向世人炫耀它那非凡的藝術生命。約翰·波普博士對中國元代青花瓷的熱忱,仍然沒能喚起新中國陶瓷界的專家學者們對這個元朝“棄兒”的眷顧,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國內業界或是不承認元代有青花,或曰“不值錢”、“太粗糙!”對外國學者的研究著作嗤之以鼻、無人問津,致使元青花認祖歸宗之路再一次半途夭折。

    又是幾十年過去了,直到上個世紀中期以后,兩位洋教授關于元青花的理論才姍姍來遲地被國際市場所印證,隨著元青花瓷器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價格節節攀升,中國的藏家和專家才把目光慢慢移了過來,漸漸發現這個美妙的金娃娃果然真是元朝“棄兒”,與自己有著扯不斷的骨肉深情,特別是后來天價元青花的出現,更讓大家爭先恐后地把熱情投向那些個從“棄兒”變成“寵兒”的藍白色尤物。這等背景,如果元青花會說話,只怕也要感嘆一聲:“人情冷暖,世道炎涼!”

    不管怎么說,中國的元青花跑火了,終歸是值得高興的事,它不但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文物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引發了對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的元代青花瓷的探討與研究。對此追宗朔源,留存在我們記憶里的當然不應該只有那個把“鬼谷子下山”的天價故事帶進歐洲的老哈恩男爵和那個揣著中國寶葫蘆做金錢夢的老屠夫,我們更應當感謝霍布遜教授和約翰·波普博士,是他們將“元青花”從含混不清的“明清瓷”的概念中剝離出來、單立門戶,若沒有他們,帶著濃郁異族色彩的“元青花”,至今也許還不一定能在中國陶瓷史上獨立成篇,占一席之地。

元青花沖擊波

    無論元青花跑火的理由有何等的神秘與怪異,也無論元青花這個名詞最早是用哪國文字寫成,我們可以肯定的是:2005年發生在英國拍賣公司的這兩次元青花瓷器天價拍賣,不但使中國文物在國際賣場上的身價一步登天,而且也給剛剛開放的中國文物市場形成了巨大的震撼與沖擊。盡管此后那件元青花大罐的買主一直深藏不露,藏品也杳無音訊,但對于中國國內收藏愛好者來說,卻有如被注射了一針長效興奮劑,一個個精神亢奮,藏必見“元青花”,言必及“蘇勃尼青”(元末明初用于繪制青花瓷器而從伊朗進口的藍色顏料)。

    不僅如此,隨著各地電視臺“鑒寶”欄目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也耳濡目染了那些個銹跡斑斑的青白色寶物,是如何讓人神魂顛倒。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青花”開!“元青花”,幾乎成為婦孺皆知的時尚新名詞。據業內有關人士估計,那兩件天價“元青花”拍賣結束后,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全中國收藏古玩人數最少猛增了三成以上。這也難怪,一只年代不過700年左右的普通青花大罐,居然賣了兩個多億人民幣!這是什么概念?按照當時的牌價能夠買上幾噸黃金!趕上早幾年,可以給全中國拿薪餉的國家干部普調一級工資!

    巨額的財富效應猶如突發的洪水,頃刻沖破了幾乎全部理性的堤壩。一度由于專家的爭議而成為中國收藏界燙手山芋的“元青花”,剎那間變成了觸手可及的搖錢樹。記者注意到,在佳士德拍賣的消息傳出后不到一個月時間,北京古玩市場上以“鬼谷子下山”故事為題材的元青花大罐、梅瓶、玉壺春,一下子出來幾十上百件,人們開始了新一輪搜尋“國寶”元青花的瘋狂行動。

    2005年末,記者聽圈內人說,在成吉思汗長眠之地——內蒙古四子王旗,發現了元朝靜州路遺址,出土了大批的鈞窯瓷器和青花瓷。沒幾天,我又看到了一條報道,說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各地的買家都紛紛聞訊前往內蒙搶購元青花。抱著體驗生活和淘寶的雙重目的,記者也及時趕到了那里。

    我不知道當年美國西部淘金熱的時候是什么景象,但在傳說中的成吉思汗陵寢地,我確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黃金的魅力。那里旅店爆滿、車票難求,就連商店里的餅干、面包和礦泉水也成了緊俏商品。外來的淘寶者們到處走街串巷,見著帶黑斑、底下畫著間隔“仰蓮瓣”的青花瓷就買,有一位來自香港的研究元代藍釉瓷的專家,單買一塊供研究用的元青花瓷片就花費了5000元港幣。還有一些求寶心切的人甚至不惜血本,高價買回去一大堆內蒙赤峰窯新燒制的贗品。后來連像樣的贗品都供應不上了,于是,有些人則干脆自己動手或花錢雇人,到處亂竄、掘地三尺,把一些荒地都翻了個底朝天。

    元青花炒瘋了,淘寶者也瘋了!特別是在北京,街頭巷尾捷報頻傳,許多剛入圈兒的新手,一上去就按圖索驥、暴買元青花。在一位藏友家里,記者親眼目睹了上千件“元青花”,整整擺放了幾間屋子。那位藏友告訴我,他的幾個同事,個個都比他玩得更瘋,有個中學老師甚至不惜用整套房子去換回一只元青花小罐。

    元青花的跑火,同時也帶動了一些相關行當,如鑒定公司、文物修補店、古玩城,等等。一些所謂的“元瓷”鑒定專家更是成為各家鑒定公司哄搶的“香饃饃”,就連書店、書攤上有關介紹元青花知識的書籍也成了炙手可熱的暢銷書。

    受益最大的當然是拍賣公司,大家不失時機地跟風而動,四處搜羅元青花拍品,你上元青花大罐,我就上元青花梅瓶或大盤,似乎不上元青花就不算拍賣會,而且價格一家比一家高,你起拍價幾十萬,我起拍價幾百萬,成交價盡管趕不上老外,一般也在幾百萬到幾千萬。

    在名不見經傳的元青花突然大批量亮相中國文物市場的同時,不知從哪里也冒出了一批“元青花鑒定專家”,他們除去閉門造車、著書立說外,還明星般地客串于各家文物鑒定中心,鑒寶估價、簽發證書,為熱炒元青花加薪添火、保駕護航。

    對于專家們的此番表演,記者頗不以為然。同樣是在這批專家的文章里,記者曾讀到過這些數據:“迄今為止,全世界的元青花只有300件,主要在外國: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40件、伊朗德黑蘭有32件、大英博物館19件、江西高安市博物館有19件、河北保定出土9件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館。”

    假設專家們的這一結論正確,那么能見著來歷可靠、流傳有序的“元青花”者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而能夠近距離觀察、上手研究者更是鳳毛麟角了。即便是京城紫禁城內、景德鎮御窯場旁屈指可數的那幾位專家,由于既無前人留下的資料,又缺少可供出具實驗數據的批量樣本,單憑那幾十件樣品就想對“元青花”作出具有權威性的“眼學”(肉眼)鑒定或者“科學”(儀器)甄別,同樣無異于“盲人摸象”。

    好笑的是:事已至此,金錢砸出了“真理”,一些見過或者沒見過“元青花”的專家們再也耐不住寂寞了,紛紛著書立說或發表文章、去各類以盈利為目的的學習班講課培訓,將一頂頂聳人聽聞的桂冠和花環毫不吝嗇地披掛在“滿身盡帶黃金甲”的元青花圣體上。什么“中國瓷藝制造的巔峰!”什么“中國繪畫藝術在陶瓷上的造極!”什么“國寶中的國寶”……諸如此類,這些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字游戲,進一步把瘋狂的元青花收藏熱引領極端。

    專家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行為,自然也會鬧出無數風馬牛之笑話來,這些且留待后話。在元青花熱的拉動下,中國文物在國際市場上的熱度全面升溫,特別是元、明、清三代景德鎮瓷器的價格,更加扶搖直上、登峰造極。僅以近三年的幾項成交紀錄為例:

    2005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在倫敦以人民幣122,408,800元的天價,成功重拍了一只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比該器物30年前第一次拍賣成交價翻出500多倍。

    2006年,紐約蘇富比拍賣公司重拍一件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青花六方套瓶,成交價人民幣47,615,200元,比20年前首拍價升值約80倍。

    200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重拍8件套元十四世紀中期青花“錦香亭”圖罐,成交價49,989,600元人民幣,較10年前首拍成交價升值十幾倍。(圖18) 

    2007年,美國舊金山卡萊爾家一只被用于盛螃蟹的明代洪武年瓷盤,在伯罕姆斯-巴特菲爾茲拍賣行拍出310萬英鎊(約合465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

    自此,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拍賣紀錄接二連三地被刷新。據國內權威媒體最新公布的統計:僅2007年,在全世界藝術品市場參拍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成交的拍品多達226件。

    如此暴利,別說是對低收入的中國公民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就是股神巴非特那樣的賺錢好手,恐怕對此也會垂涎三尺!

    如果說中國大陸拍賣公司的必然興起沖開了中國文物市場緊閉的大門,讓千千萬萬中國人熱情地投入其中。那么,海外藝術品市場上元青花的意外跑火,則掀動了整個中國收藏界的驚濤駭浪。它在一夜之間,用類似于宗教似的瘋狂進一步煽動了中國人的財富欲望,并且用大手筆將海市蜃樓抽象為觸手可及的寬敞民居,成功地顛覆了許多尋常百姓原本貧乏的夢想。一個前所未有的淘寶熱,因此而曠日持久地在這個幅員廣闊、文物藏量極其豐富的千古大地上掀起。一場收藏與毀滅交響、貪婪與審美共存的國寶大戲緊鑼密鼓地拉開了金色的大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元青花流現在這么熱,你了解元青花嗎?
景德鎮元代饅頭窯
元青花與汝瓷的收藏價值,誰更高一籌?
瑰麗無比的成化青花,花色詭譎,參觀者因它的美麗而暈眩
元青花的舉世孤品!!
元青花領隊 青花五色展風情(組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盘山县| 仁布县| 大名县| 清丰县| 呼和浩特市| 勐海县| 建湖县| 青浦区| 隆安县| 巴楚县| 江陵县| 福州市| 慈利县| 疏附县| 凤翔县| 宁河县| 乐清市| 济宁市| 景洪市| 龙山县| 碌曲县| 临汾市| 独山县| 安塞县| 青铜峡市| 高淳县| 太仆寺旗| 肇州县| 临安市| 定远县| 南丰县| 阿图什市| 客服| 涟源市| 万年县| 兴安盟| 香港| 长阳| 裕民县| 云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