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國演義》的現代啟示

一、 氣量狹小,是事業乃至人生失敗的性格原因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特別是在赤壁之戰中,其韜略計謀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他智賺蔣干;計殺蔡瑁、張允;遣黃蓋詐降;取龐統獻連環計;最后終于一舉擊敗曹軍百萬之眾,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然而周郎氣量狹小,城府太深,缺乏大政治家的氣度和胸懷,對政治形勢估計不足。曹軍軍事上有百萬之眾,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劉兩家若不聯盟,勢必一起被滅。當時劉備手下能安邦定國、經天緯地者唯孔明一人。對孫劉聯盟的態度如何,集中體現在對孔明的態度如何。周瑜在這個問題上,目光短淺,不顧大局,思想的敏感點一直停留在一已一國私利之上。一旦發現孔明才干在自己之上,便千方百計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先企圖借曹操之手殺之;又打算以軍法處之。兩計不成,又派丁奉、徐盛以武力殺之。如不是孔明料事如神,勢必死于周瑜之手,孫劉聯盟必然就此破裂,并同被曹操所滅。

 

與周瑜相比,孔明則顯出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家風度。他看清了孫劉兩家必須聯盟方能保存自己的政治形勢后,便只身入吳,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力勸孫權。周瑜反復加害于他,他不計私怨,為促成孫劉聯盟,忍辱負重,傾注了全部心血。就個人力量而論,周瑜遠非孔明對手,但孔明在當時條件下,以大局為重,沒有及時報復周瑜,非不能也,實不為之。這種寬宏的氣量,是值得我們今天的領導者所學習的。但孔明的寬容是暫時的,一旦時機成熟,他便抓住周瑜的性格弱點,一氣再氣,終于將周瑜氣死。這是由地主階級政治家的局限性所決定的,我們現代人應持原諒態度。

 

周瑜氣量狹小,不僅使自己過早謝世,抱負不得實現,也使東吳的事業遭到了不可彌補的損失。這是多么沉重的教訓啊!

 

劉備一生功勞卓著,但因氣量狹小亦使蜀漢元氣大傷。當關羽荊州遭難之后,這位皇叔首先考慮的不是蜀漢事業的大計,而是一已私仇。為報關羽之仇,他不聽孔明力勸,不顧一生操勞而換取的蜀漢江山,傾全國之兵力財力,因報仇心切,理智失調,終于被陸遜火燒連營。不僅使蜀漢走向衰敗,自己也被氣死白帝,重演了周郎的悲劇。

 

從氣量上說,除孔明之外,司馬懿亦算一絕。眾所周知,司馬懿在渭北連吃敗仗而堅守不出時,孔明曾送去婦女衣物,并在信中大加侮辱,以激怒司馬懿,達到使他出戰之目的。“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司馬懿知道出戰必然失利,因此他為顧全大局,不動聲色,甘愿受辱,如果沒有這種氣量,后果必不堪設想。

 

性格就是命運,今天的人們,為了有效應對生存發展的挑戰,首先應該冶煉好自己的性格,因為這是成敗的基因。

 

氣是百病之源。氣量小,小而言之無益于事業,大而言之,縮短壽命。現代人生存壓力很大,多有煩心的事,所以心性修煉是第一自修課程。

 

二、信任、尊重是收人才之心的巨大力量

 

劉備殺出一條生路,并有了自己的地盤,靠的就是尊重人才,信任人才,收服了人才之心。

 

劉備當初轉戰南北十余年,接連失敗,他投曹操、事呂布、靠袁紹、依劉表,始終無立足之地。諸葛亮出山,才使他如魚得水,燒赤壁、奪荊州、入西川,成就事業。諸葛亮的出世,是他一生事業的決定性轉折。諸葛亮雖是“絕代奇才”,但如沒有劉備這樣的明主,其才能也是不得以充分發揮的。對關羽、張飛、趙云乃至跟隨他的任何人,都是心心相印,從來沒有懷疑過,劉備團隊是最鐵板一塊的團隊,沒有發生過任何因上下級不信任而倒置的悲劇。這都是由于劉備對人才信任、尊重而帶來的凝聚力。

 

對比劉備,其子阿斗則恰恰相反。

 

首先,他違背父皇遺詔,失之于孔明。孔明四出祁山時,李嚴差茍安送糧米到軍中交割。茍安好酒,于路怠慢,到軍中違限十日,按軍令當斬,但孔明接受楊儀之諫,沒殺茍安,只仗八十就放了。茍安心中懷恨,投降曹操。并遵照司馬懿的離間計,回成都散布流言,說孔明“有怨上之心。”阿斗聽后,輕信謠言,并聽信宦官的話將孔明“詔回成都,削去兵權。”使孔明四出祁山的北伐前功盡棄。

 

其次,失之于姜維。

 

姜維是繼孔明之后蜀漢的又一支架海金梁,像孔明一樣忠心耿耿。阿斗卻聽信黃皓讒言,不予信任。姜維八伐中原,敗鄧艾于洮陽。正當此時,阿斗卻“急遺使赍詔,宣姜維班師回朝。”并命閻宇代之。姜維返回成都,要求誅殺黃皓,阿斗反而為黃皓說情。公元263年,曹魏派鐘會,鄧艾二將大軍攻蜀,姜維立即寫表早奏阿斗:“請降詔,乃遺左騎將軍張翼,領兵守護陽平關;右車騎將軍廖化,領兵守護陰平橋,這二處極為重要,若失二處,漢中不保,又入吳求救,臣自提沓中之兵一面拒敵。”這本是一個很好的破敵之策,可是阿斗又聽信黃皓讒言,認為“此乃姜維欲立功名,故申其表也。”結果拒不發兵,求師婆問吉兇,致使鄧艾偷渡陰平,直至滅掉蜀國。至此,劉備一生闖蕩開創的蜀漢基業,被阿斗輕而易舉地斷送了。

 

從蜀漢的興衰明顯看出,對人才,特別是棟梁之才的信任尊重,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

 

三、用人對錯,是事業成敗的直接原因

 

劉備立足,蜀漢之興,在于諸葛亮;劉備之敗,蜀漢之亡,亦在于諸葛亮。諸葛亮三次關鍵處用人不當,使蜀漢衰亡成為定勢。第一次是誤用關羽扼守華容道。關羽重義輕利,諸葛亮不是不知,但他明知故犯,仍用關羽,很難說沒有個人功利目的。因關羽剛愎自用,目空一切,又深得劉備敬愛。要制服關羽,諸葛亮不耍些政治手段恐難以達到,我認為這是諸葛亮逼關羽就犯軍法,以收其心。結果關羽為博取重義的虛名,違抗了軍令,華容道上拿原則做了交易,私自放走了束手待斃的曹操。倘若使張飛、趙云去華容道,曹操必被捉拿。但因諸葛亮故意用人之短,從而失去了一大良機。

 

第二次是誤用關羽守荊州。不過這次不是故意,而是出于幾種復雜的自私心理不得不用關羽。一是感情用事,關于守荊州人選,劉備并未親定,而是讓諸葛亮“量才錄用”,把守荊州之事交付諸葛亮全權處理。然而,諸葛亮錯誤的揣測劉備的用意,認為劉備“今教關平赍書前來,其意欲云長當此重任。”于是他為了迎合劉備心理,把留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其實關羽這樣一個驕傲輕敵的人守荊州,諸葛亮自已也是心懷不安的。“欲待不與,其言已出。”只好在入川前留下了“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八字方針。可見,諸葛亮將錯就錯的留用關羽,有他不便明言的隱私。劉備最可信賴的是關羽,礙著君臣情面,只好曲迎劉備,這是其一;其二,關羽好勝心切,既然劉備要諸葛亮“量才錄用”,諸葛亮已當眾交割了印綬,再改主意,于自己的面子不好看。正是由于這些私心雜念作怪,至使諸葛亮第二次用關羽之短,導致荊州失守,劉備復仇殘敗,使蜀漢大業的興盛開始走向衰敗。

 

兩次誤用關羽,并沒有使諸葛亮認真總結教訓,以至于出現了誤用馬謖的又一嚴重錯誤。

 

應該說,馬謖是個深通謀略,頗有相佐之才的人物。諸葛亮南征時,他建議攻心為上計,與諸葛亮不謀而合。諸葛亮北上伐魏,慮魏有司馬懿,馬謖進反間之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曹睿生疑,解除了司馬懿的兵權,清除了諸葛亮北伐的一大障礙。正因為此,諸葛亮稱馬謖為“當世之英才”。但諸葛亮忽視了另一面,馬謖是相佐之才,并非將帥之才。劉備也曾告誡諸葛亮對馬謖其人“宜深察之”,但偏愛模糊了諸葛亮的眼睛,把守街亭的重任輕付于馬謖。街亭是諸葛亮進出祁山的咽喉要道,扼守街亭,進可伐中原,退可守漢中。倘諸葛亮早派一能征慣戰之將堵死街亭要道,攻取北魏腑地大有希望,蜀漢可以由衰再盛,甚至有完成大統之可能。然而,諸葛亮卻把守街亭的任務交給了雖有謀略但無沙場實踐經驗的馬謖,導致街亭失守。不但失去了占據中原的良機,還逼迫自己挺而走險,唱起了空城計。如果派魏延去,必能大功告成。如果說由荊州之失導致的彝陵之敗使蜀漢元氣大傷的話,那么街亭之失則使蜀漢剛剛恢復的一點元氣損失殆盡。諸葛亮五丈原過早謝世,不能說與這些心靈的打擊沒有關系。

 

言及用人,吳主孫權堪稱一絕。

 

當年十八路諸侯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孫堅作為先鋒處處不順,尤其是負責糧草的袁術因怕孫堅功勞大,處處搞小動作,使孫堅很感壓抑,以后未等事業擴大,死于非命。

 

但我認為孫堅的最大幸運,不是有地盤,有資產,而是有兩個好兒子:孫策和孫權。這不僅是活財富,而且是巨大的流動財富,實踐證明,有了這兩個兒子,才使他的未竟事業得到延續。而且上帝很會給這兩個兒子分工,一個尚武,一個崇文。一個開國英雄,一個守成明主。一個勇敢,一個穩重。孫策驍勇善戰,夾死一將喝死一將,人稱小霸王。孫權年輕持重,辦事周密,遇大事不糊涂,特別是關鍵時刻用人無誤。他首先委任三十四歲的周瑜為大都督總管全國兵馬。結果赤壁之戰,使東吳轉危為安,成為東吳第一支擎天柱。其次是起用魯肅,使魯肅為孫權坐斷江東提出的方略,成了東吳立國的根本國策,成為東吳的第二支擎天柱。第三,提拔出身貧寒的呂蒙。結果,呂蒙總軍三萬,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活捉了關羽,成為東吳的第三支擎天柱。第四,提拔陸遜為大都督,結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七十萬大軍的入侵,成為東吳第四支擎天柱。東吳的生存,皆賴孫權幾次關鍵時刻用人無誤,倘若其中任何一支擎天柱用錯,都將危及東吳的生死存亡,正因為此,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才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由衷慨嘆。

 

四、廣開智囊,是最佳決策的重要參照

 

《三國演義》中自始至終都貫穿了“成事在于人謀”的思想。言路通暢,民主氛圍相對濃烈。

 

劉備、曹操、孫權三人,都十分重視出謀劃策的知識分子。他們各自招攬了一批足智多謀的人物在自己的周圍,做為決策智囊。劉備為尋孔明,競“齋戒薰沐”,三顧茅廬,意在得濟世之人。郭嘉身亡,曹操哭倒在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他們把天下興亡與謀士得失聯系起來,足見他們對智囊的重視。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寫道:“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再三叮嚀劉禪事事咨詢,以免失察誤國。曹操遇事便“升帳會文武百官”,有疑便“聚諸眾謀士商議”,向他們尋謀問策。可見,三國時期廣開言路,重視智囊,已達到了很普遍的程度。

 

《三國演義》中戰爭的勝負,皆決定于是否有奇謀良策。而奇謀良策的獲得,決定于是否廣開言路,充分發揮智囊人員的作用。

 

建安三年,曹操率大軍直抵南陽城下討伐張繡,他想出聲東擊西的計策,在城西北佯攻而意在東南。張繡的謀臣賈詡識穿了曹操的詭計,建議將計就計,虛守西北而伏兵東南。“繡喜從其計”,結果大敗曹兵五萬余人。張繡立即乘勝追擊,賈翊勸阻不住,結果大敗而回。張繡敗回后,賈翊勸張繡“整兵再往追之”,張繡認為這是開玩笑,賈翊卻嚴肅地說:“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我首。”張繡引兵復追,果然獲勝而歸。若非賈翊進獻良策,張繡非但不能取勝,而且早就城破人亡了。這次戰爭,顯然是謀士賈翊起了決定作用。

 

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也是因為關鍵時刻接受了三次建議。第一次,袁紹欲南下渡河,曹操初時并不想戰,“恨力不及”,是郭嘉進行了“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的分析,才使曹操北戰袁紹。第二次,當袁紹為保大軍渡河而派顏良進攻白馬時,曹操又采取荀攸聲東擊西的作戰方案,斬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使袁軍陷于被動。第三次是曹軍與袁紹對峙最為困難時,荀或寫來一封信,認為雙方都有困難,誰堅持誰就勝利,曹操又采納了。最關鍵是采取了許攸燒糧草的計策。結果終于擊敗袁軍,統一了北方。

 

東吳面臨劉備七百里連營大兵壓境之危,一班文武驚惶失措,無計可施,惟謀士闞澤獨具慧眼,向孫權推薦陸遜之帥才。同僚張昭,步騭,顧雍等人提出反對時,闞澤大聲疾呼:“若不用陸遜,則東吳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孫權采納了這一建議,結果大勝劉備。事后,孫權發出感嘆之言:“非德潤(闞澤)之言,孤幾誤大事。”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寫曹操既定并州,議取烏桓時,曹洪等將領諫止道:“袁熙,袁尚兵敗將亡,勢窮力盡,遠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去,倘劉備、劉表乘襲許都,我救應不及,為禍不淺矣!請加師勿進為上。”謀士郭嘉全面分析了進取烏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認為“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力主進兵。兩種意見各有道理。曹操不以言者多寡作為決策依據,而是廣開言路,兼聽眾見,擇善而從。認為眾人言雖有道理,但審時度勢,并不可取;郭嘉雖一人之意,但言之有據,故稱贊曰:“奉孝之言極是。”于是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輕兵兼道而出,掩其不備”,取得烏桓的勝利。可見,廣開智囊,是擇善而從的必要前提。

 

與此相反,領導者如不會使用智囊,甚至聽不進良言,凡事一意孤行,戰而必敗。赤壁一戰,謀士程昱諫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回避,不可不防。”可曹操卻置之一笑。荀攸提醒:“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曹操仍執一已之見,不加防備。結果,所有戰船被燒,敗回北方,從此一蹶不振。袁紹手下的田豐、審配、沮授,許攸,其才能不在荀或,郭嘉之下,但由于袁紹閉塞言路,不納忠言,在同曹操的抗爭中一敗再敗。田豐等人對袁紹忠心耿耿,有計必獻。官渡之戰前夕,田豐、沮授冒死進諫。或勸袁紹“靜守以待天時”,或勸袁紹“緩守”。可袁紹皆不理睬,并以擾亂軍心罪將二人囚禁。袁曹相拒月余,不見功效。此時許攸又薦良策,建議袁紹乘虛襲取許昌,袁紹不僅不采納,反而又欲加害。逼得許攸投曹,獻燒糧計。袁紹敗后,不思總結經驗以圖再舉,反而誅殺忠臣,逼田豐自刎。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一戰中,表現了兩者開塞言路不同,對待智囊作用的態度不同,這一點上的本質差異,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勝敗。

 

曹操在廣開言路,廣泛發揮智囊作用方面,超過了孫權、劉備。因此他手下總是人才濟濟,樂進忠言。劉備手下人雖不少,但多是平庸之輩,遇事唯聽諸葛亮一人之言,離了這根拐仗就有倒下的危險。孫權謀士眾多,但在廣開言路上也不及曹操。

 

五、真才實學,是威信產生的可靠根基

 

威信不是自己吹起來的,也不是他人捧起來的,而是靠真才實學干出來的。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立世。否則,必然曇花一現。年輕同志初出茅廬,德微望輕,往往難以服眾。唯一的出路在于自己靠真本領干出一些令人心悅誠服的事情來,如果自己無能,即使有熱心的領導扶持,也是難以安身立命的。從三國幾位年輕統帥的實踐中,更能發現這個經驗。

 

諸葛亮初出茅廬任軍師年僅二十六歲。盡管劉備“以師禮待之”,但他在軍士中卻沒有一占兒威信。人們擔心、懷疑,關張二位主要將領更不服氣,公開指責劉備:“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不久,曹操出兵十萬進兵劉備駐地新野,諸葛亮受劉備之托調兵遣將,張飛對關羽說:“且聽令去,看他如何調度。”諸葛亮定下在博望坡設伏火燒曹軍的計劃,給眾將一一分派了任務,自己留守縣城。張飛聽后大笑:“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坐地,好自在!”當面頂撞,不服指揮。當諸葛亮宣布“違令者斬”的軍紀和劉備教育他“不可違令”后,張飛冷笑而去。組織上服從,心里卻沒服。關羽對張飛說:“我們且看他的計應也不應,那時卻來問他末遲。”當這一仗大獲全勝后,關張二將立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心悅慶服地說:“孔明真英杰也!”在得勝回營途中,見到諸葛亮,二人“下馬拜伏于車前。”僅此一仗,諸葛亮的威信便樹立起來。人們由不服氣到服氣,完全決定于他料敵如神的杰出軍事才能,而決非靠劉備的面子。

 

東吳孫權本人即是一位雄姿英發的少年君主,因而他非常重視青年賢才。重用三十四歲的周瑜,敬重二十幾歲的魯肅,提拔二十幾歲的呂蒙,尤為突出的是破格起用毫無名望的青年將領陸遜。這些人才的威信并非孫權樹立起來的,主要也是靠自己的真本領干出來的。

 

周瑜被任命為都督時,威信也不高,身居副都督之職的老將程普就不服氣。認為自己比周瑜年紀大,閱歷廣,又是開國元老,周瑜第一天升帳,程普就托病不去,命長子程咨代他應付差事。面對曹軍數十萬大軍,周瑜鎮定自若,調兵遣將,部署嚴密精當,頗有大將風度。程咨回去告訴程普,說周瑜用兵“動止有法”,程普大吃一驚說:“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為將,今能如此,真將才也。我如何不服!”于是親自到行營謝罪。赤壁一戰,周瑜譽滿三軍,老將程普更加佩服,逢人便講:“與周公瑾交往,就像喝醇和的酒,不知不覺地就醉了。”周瑜得到三軍敬愛,尤其是讓老將程普佩服,并沒有靠孫權賜的先斬后奏之劍嚇人,也沒有靠封官許愿籠絡人心,而是靠自己調兵“動止有法”的真實本領。

 

陸遜剛出任都督時,處境更加艱難。遭到元老謀臣的大量反對。連孫權也在這里為陸遜擔了許多責難之詞。張昭說:“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敵手;恐不可用。”顧雍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步騭也說:“遜才堪治郡耳;若撫以大事,非其宜也。”孫權力排眾議,斷然地說:“孤素知陸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決,卿等勿言。”并立即召見陸遜,接受闞澤建議,筑壇拜將,大會百官賜以印緩寶劍,拜為大都督,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孫權這樣器重年輕的將領,在三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然而,雖然有孫權這個巨大的靠山,陸遜的日子仍不好過。他受任之后,親臨前線,眾將不服,仍在埋怨:“主上如何以一書生總兵耶?”等陸遜來時,“眾皆不服,遜升收議事,眾人勉強參賀。”次日,陸遜命令諸將守住隘口,不許輕敵,眾皆笑懦,不肯堅守。當陸遜宣布“如違令者斬”,眾皆憤憤而退。后來劉備親率先頭部隊攻打吳軍陣地,陸遜怕韓當妄動,飛馬趕來,韓當想殺出去,陸遜不同意,叫“乘高守險”,“以觀其變”。并對敵情作了知彼的分析,對韓當說:“吾當以奇計勝之”。對此,“韓當口雖應諾,心中只是不服。”等到蜀軍移營深林之處,周泰要與韓當分兩路進攻蜀軍先鋒吳班。吳班部隊不滿萬人,皆老弱之眾,陸遜認為蜀軍必有伏兵,眾將聽了,皆以為懦。次日,蜀軍先鋒部隊又來關前挑戰,諸將又來向陸遜請戰,陸遜仍不同意,說這是誘敵之計,“三日后必見其詐矣。”徐盛說:“三日后蜀軍移營定,怎么能進攻它呢?”陸遜說:“我正需要蜀軍移營呢!”對此,“眾將哂笑而退。”三日后,劉備果然率伏兵從山谷中出來,吳兵見了,盡皆膽裂。陸遜卻說:“今伏兵已出,旬日之內,必破蜀矣。”諸將不解,認為破蜀應在移營之初,陸遜說了一番“取之正在今日”的道理,“諸將方才嘆服”。結果是,火攻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白帝城。陸遜沖破重重阻力,一舉成名。從“眾皆不服”到“諸將方才嘆服”的轉變,關鍵在于他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沉著老練,胸有成竹,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從孔明、周瑜、陸遜身上,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受命之際,開始威信都不高,都遇到了強有力的不服氣者。但他們都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實際行動征服了眾人,取得了威信。當然,勝敗乃兵家常事,初次失敗就“蓋棺論定”也是不足取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周瑜:《三國演義》的最大冤案
盤點《三國演義》的經典成語俗語,爛熟于心
從這五點可以看出,關羽之死與荊州之失,諸葛亮要負很大責任
《三國演義》與史實的124個差距
《三國演義》 內容梗概
《三國演義》分回梗概(▲為重點)[轉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资兴市| 枣庄市| 蒙阴县| 浑源县| 扎兰屯市| 灵丘县| 榆林市| 黄龙县| 丹寨县| 疏附县| 和平区| 曲靖市| 广丰县| 高邑县| 韶关市| 乡城县| 昌邑市| 阳原县| 西充县| 梨树县| 固原市| 唐河县| 武威市| 砀山县| 定安县| 迁西县| 新竹市| 金门县| 贵定县| 安龙县| 淮北市| 汶川县| 伽师县| 沽源县| 喀什市| 岳西县| 白山市| 徐水县| 留坝县|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