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員工競賽機制---賽馬不相馬
大家好,我叫XXX,也可以叫我老XXX,
P1
關于員工的浮動薪酬月度績效獎金考核和年度績效獎金的核算,在上期已經講過了,有的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在核算員工的薪資待遇方面基本上就這些了,做得也比較簡單,
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無論浮動薪酬月度績效獎金和年度績效獎金的核算,員工之間都不清楚你我的最終績效考評分數,可見,花了很多時間來計算一個神秘的績效考評結果。要做到公平公正地選拔優秀人才, 有一定難度。
假設,我們采用海爾總裁張瑞敏提到的 “賽馬不相馬”的員工競賽機制,也叫鯰魚效應的方式,來拔優秀人才,那么,管理上的公平性,就比績效考核的方式,又推進了一步。
P2
賽馬制作為中國式管理之精髓,常被管理精英用到極致~
首先,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就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最典型的是范進中舉。
是最真實的寫照,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其次,在公司中,總經理或部門經理與一般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很少,大家彼此都不認識,通常在優秀員工的表彰頒獎大會上,給一線優秀員工的頒獎時,才有機會接觸認識這個員工,只有相互認識,才有機會被選拔到更重要的崗位,常言道,先混個臉熟。
其他,各大學名校排行榜,也都用到這些競賽排名的方法。
為了取得好成績,衡水二中在高考前,舉辦誓師大會并裝上這些鐵家伙,高中生也是畢其功于一役,爭取考個高分,如果高考總分排名在全省100以內,就是鯉魚跳龍門,考上北大、清華,到北京讀大學去了。 P3
花點時間,普及一下科舉制和總裁一詞最早出自哪里,
一、科舉制度背景: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做官要看門第出身。
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因為堵塞了老百姓升官發財的希望,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二、隋朝統一后,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全國舉人在京師的考試叫做會試,會試主考官稱總裁(總裁一詞就來自這里)。考中的稱貢士,就是進士。 三、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
四、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是打破士族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機制,提高了官員素質與行政效率,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和重視學習風氣的形成。
但是,這種學而優則仕的社會環境,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報考公務員,都想做官去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1 / 7
科舉制從隋朝元年(605年)開始,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屆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
我老家江西撫州就是中國有名的進士之鄉,才子之鄉,1000多年考上2000多個進士,例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曾鞏、王安石,一個家族考上了十來個進士。科舉制度就是根據考生的答卷,由主考官對考生的答卷進行綜合排名,錄取優秀人才。
P4
下面再舉一個三國演義中的例子,
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十六回中,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統一北方之后,帶雄兵百萬下江南,與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打了一仗,結果被周瑜火燒赤壁,輸得一塌糊涂,團隊PK賽決出了勝負。
勝利的一方周瑜與孔明,也就是諸葛亮還要再次PK,結果諸葛亮三氣周公瑾 ,把周瑜周公瑾給氣死了,勝者之間的PK賽,諸葛亮勝,可見勝者之間還要PK。
那么失敗了的曹操呢,在失敗之后,就建了一個銅雀臺大宴文武,為解悶消愁,就讓自己諸將比武,玩射箭比賽,可見各種PK賽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組織上的限制,總能用得上~
下面重點講一下,曹操大宴銅雀臺的諸將比武大賽。
P5
曹操想觀看武官比試弓箭,讓衛兵人在垂楊枝上掛了一個錦袍,下設一箭垛,以百步為界。說要是誰射下來就把這個錦袍送給他,為了公平競爭,他將錦袍爭奪的武將分成二組:
A組、曹氏家族:曹休、曹洪、夏侯淵等人穿紅衣,
B組、外族將軍:文聘、張郃等人穿綠衣;
大家各帶雕弓長箭,跨鞍勒馬,聽候指揮。
操傳令曰:“有能射中箭垛紅心者,即以錦袍賜之;如射不中,罰水一杯。”
號令方下,紅袍隊中,一個少年將軍驟馬而出,眾視之,乃曹休也。休飛馬往來,奔馳三次,扣上箭,拽滿弓,一箭射去,正中紅心。曹操當時對左右的人說:這是我們家的千里馬啊。這句話,當眾表揚比什么都強。 結果文聘不服來搶來爭,說了一句話“合讓俺外姓先取,宗族中不宜攙越”,大家彼此都表現得很神勇,最后,徐晃與許褚為了爭這錦袍還打了一架 。
大家的神勇表現讓曹操非常高興,各賜蜀錦一匹,這種公開比賽,公開獎勵的辦法,讓大家都非常高興,心悅誠服。
我們也清楚,在一般情況下,曹操家族的人牛B得很,誰敢與他爭功搶東西,但PK賽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公開公平的比武平臺,有能力的人都可以上臺表演,這才叫團隊,否則就成了幾個團伙。 可見公開公平的競賽機制是多么重要。
P6
2 / 7
賽馬不相馬經常有講,但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這賽馬制究竟有哪些方式,主要是有以下三種方式: 1、小組團隊賽,例如拔河,甲乙二組人員拔河比賽
2、雙方個人賽:甲乙二個人拔河比賽
3、自我比賽:自我設定目標來做追求,比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士兵打靶射擊賽。
在公司內的賽馬制,一般是采用這三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當然還有其他的方式,就不展開講。 P7
下面就舉一個公司內部KPI指標競賽的例子
首先、
要確立公司內部KPI項目指標競賽的內容:項目范圍,參賽人員,指標的定義,這些數據由誰提供,競賽時間段,是一個季度還是半年,獲獎前三名的獎金額度是多元,與發放方式(是現金,還是禮品,),是否要開表彰大會等內容,都要在競賽制度中在明確清楚,道說明。
其次、
競賽的KPI項目及其權重要講清楚,所謂的權重,也就是根據這個項目重要性,在總項目中所占的百分比。 從這個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
銷額目標達成率占總分數100分中的40分,也就是權重占總分的40%,權重占比最大。 銷額同比去年同期成長率 KPI權重占30%,
營業利潤目標達成率 KPI權重占30%,總分設為100分。
至于,競賽KPI項目,應當以年度經營計劃書中約定的KPI作為首選項目,
或者經過總經理,部門最高主管同意后,臨時要辦的績效專案管理項目,依公司實際情況而定。 再次
在每個競賽時間段完成時,由績效負責人計算每個競賽項目的KPI目標達成率,及其各項的綜合得分;算法與月度績效獎金考核的得分基本上相同,不再重復講述。
單項得分,依單項考核得分的高低進行單項排名、
綜合得分,依綜合考核得分的高低進行綜合排名。
注意:為什么每個KPI都要排名,總分也要排名,是要讓參賽人清楚其強項,弱項,只有我們明白了弱項在哪里,缺點在哪里,就會好好努力補上短板,爭取趕上對手。
P8
一旦項目競賽排名公布后,就要頒發獎金,這就是預算激勵獎金用途之一,競賽獎金通常是發放方式: 首先,如果是一個人獲得優秀獎,就將獎金就頒發給個人。
其次,如果是團隊獎金,績效部門將獎金就發給團隊代表(一般是職級最高的處長,或是經理,或是科長組長等),這叫獎金一次分配。
如果團隊代表再將這個獎金次分給下屬團隊成員,這叫獎金二次分配或再次分配。
3 / 7
過去很多績效負責人認為,獎金發給團隊代表就完事,也就是說只做第一次分配。
至于這個團隊中的二次分配獎金如何做,就不再管了,獎金發完就省事。在這里提醒大家, 這個二次獎金分配的細節,決定到績效經營的成敗,也叫細節決定成敗。
在第二章獎金預算中已經提到,在這里再講一次:
由于獎金二次分配非常復雜,團隊代表是按功勞大小,還是按職位級別來分配獎金, 各執其辭,很難做,其實,老祖宗早就給了答案,現在講一下,國學經典故事:
曾國藩在湖南衡陽練兵,湘軍攻下武昌,曾國藩自掏腰包,打了一百口腰刀,準備向湘勇軍官贈軍刀, 至于第一口軍刀發放給誰,這么聰明的人,想了整整一個晚上,
是德高望重的羅澤南,
攻打武昌功勞最大的彭玉麟,
官階品級最高的塔齊布,
創辦湘勇的功勞最大的郭嵩燾,
最后他選擇了誰,第一把刀授給了官階品級最高的塔齊布。
只有讓主管有面子,后面的事情才好說才好辦,中國過去的職場文化是這個樣子,現在其實也沒有改變什么,這與歐美觀念不同,要不怎么叫中國式績效經營呢,
P9
再說一次,以中國公司的職場文化舉例:中國式的員工職場關系圖
A是主管對所有員工都一視同仁,
B是主管對員工有區別地對待,即對員工有親近有疏遠,
作為主管你選哪個,相信大家心中都會選B,原因不言而喻,工作環境基本上是這樣。 因為中國和歐美日本不同,采用的是精英管理方式, 重要事情由幾個重要的大主管開小會決定,幾個重要的大主管身邊又有幾個重要的小主管來協同,對內部員工講清楚了,然后開大會吹個哨子,大家執行就是了。 P10
由于每個公司的職場環境不同,相關激勵措施也要隨之變化,一般的做法是:
首先,員工激勵制度要向所有人公布執行, 讓大家清楚的激勵獎金發放規則。
但在發獎金時,我們按功勞大小,還是按職位級別來分配獎金,
是讓處長分得多,還是讓負責這個任務的科長分得多些呢,
我個人建議按照前面講的辦,依職位級別來做,未來績效經營管理方面的事情才能深入推行下去,依次是: 1、最高領導:他的獎額最大或獎金占比最高,
也許,這個主管可能會拿一部分獎金出來,獎勵個別表現好的主管或員工,或搞一個團隊活動什么,大家唱歌跳舞的,那是主管的私事么,阿明白,
2、主管,比領導少些
4 / 7
3、員工:比主管少分一些獎金。
同時為了提高團隊積極性,不要將獎金一次性發完,需要預留一部分獎金作為員工聚餐吃飯,旅游活動的基金等,這個是部門內部的錢,公事公辦。
說到這里,大家就清楚了,每個人的月度,年度績效獎金公司基本上是公司機密,不開的, 但這個員工激勵獎金,務必要公開每個人拿了多少錢獎金,才能激勵大家的積極性。 可以看出,這個公開的排名競賽獎勵,比不公開的績效考核分數的員工激勵,有一些進步。 P11
除了現金獎勵,商品獎勵這種有形的獎勵之外,還要有無形的榮譽方面的獎勵。
有的公司,在每半年或一年都會舉辦一次員工表彰大會,績效負責人要把 “賽馬不相馬”中,獲獎的優秀員工,作為標桿榜樣,在大會上做成功經驗分享報告,把成功經驗分享給其他同事。 最后由總經理頒發獎章,榮譽證書,合影留念,再給這些人加工資,加獎金,晉升職級等好事。 通過這種公開的,獎金 榮譽 成功經驗復制推廣,三位一體的傳幫帶的成功經驗分享方式,這才是平衡記分卡中提到的員工學習與發展之道,并為企業帶來財務效益。
而且這種通過層層競賽勝出的人,他們更能感受并認同企業文化價值觀。
P12
可能還有人有疑問, 團隊內部競賽激勵獎金分配為什么要公開,
首先,
如果績效負責人不向大家公布,發放給團隊的獎金額度 ,
那么發放的獎金由部門主管直接掌控,有可能會使這筆獎金被主管請客吃飯送禮私用了,員工得到的獎金很少或者根本沒得到,他們會認為管理者言而無信,以后你講什么他也不會再相信了。 還有更嚴重的,就是有的主管為了多拿獎金,搞部門之間相互利益輸送,把“搞好關系目的是做事,還是做事的目的是為了搞好關系”二者關系弄反了。
大家想想,過去有的地方紅十字會,出現大家捐的錢都不知道用到哪里去了,道理都一樣。 其次,公布獲獎員工獎金額
如果制訂游戲規則,通過公開排名,公開獎勵,對其他員工有示范作用,大家認為通過努力可以取得好的名次與獎金榮譽,就會積極做事,并認為努力為公司工作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員工,士氣才會高。 本頁為中國式績效經營成功的關鍵點,
如果沒有這方面經驗的績效負責人,很難察覺到第二次獎金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當然,我們要相信絕大多數主管還是公平公正的。
P13
中華千年老字號---員工賽馬機制,就只用在這些用途上嗎,顯然還不夠,
假設一個公司在戰略目標既定的條件下,我們就拿這個與平衡記分卡,做一個關聯度分析,這個是我突然間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