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大新聞,想必大家是都看到了。薇婭偷逃稅追繳并處罰款13.41億元,現在各大平臺號也被封了,她不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是最后一個。稅務部門明確表示,除薇婭外,仍有部分頭部主播偷逃稅未被披露,各方正商討公布的恰當時機。
這個市場上可稱頭部主播的,其實也就那么幾個人。即使具體數據無法透露,但沒公布的那些依舊“數額驚人,至少幾個億”,圈一個范圍,大概是誰大家心里也都有本賬。
前兩天局長發了一篇講直播電商,乃至整個電商行業未來走向的文章。開頭我們就說:網購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沉默的變革,直播電商,甚至是整個電商產業的拐點迫在眉睫,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直播馬上也不是了。
那個時候我看到的就是水面之下行業即將迎來的巨大動蕩,現在這個事浮出水面了,看金額大家也完全可以體會到有多“轟轟烈烈”了,倒也不必我再贅述。
其實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們把直播帶貨競爭邏輯的彎彎繞,已經講得差不多了。為什么頭部主播能有這么強的議價權,他們的命門是什么,未來的直播行業會往什么樣的方向走,我都已經講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綁架了中國消費者的直播間,正在扼殺新國貨?》一文。
但是篇幅原因,在那篇文章里,關于“直播不再是法外之地”這個事,我們沒有展開講,所以借著今天這個機會,我覺得剛好可以說一說。
平臺監管對主播失靈了
我們以前講反壟斷的時候說過,無論是阿里還是美團又或者任何一家互聯網大廠,都不配成為這一輪反壟斷的目標。現在我們講直播電商的監管風暴,依然會說,無論是雪梨薇婭李佳琦辛巴老羅還是任何一個單一的頭部主播,也都遠遠不配成為這一輪監管風暴的最終目的。
簡而言之,監管并不針對任何人,它是說在座的各位……咳,在座的各位再不管管,確實就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了。
要講清楚這個邏輯,我們還是要回到上一篇文章講過的供應鏈。
以前我們說,電商能夠比線下便宜的本質,除了租金、水電這類開店成本,最重要的是減少了中間環節。少一級經銷商,就多一份利潤空間,也就多一份降價空間。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重新來看線下實體店、傳統電商、直播電商的供應環節:
上一篇文章因為主題的關系,我們只說到了這張圖的第一層內涵,就是以達人為中心的直播電商,不僅沒有減少中間環節,反而比傳統電商還多出了一級關系。超級主播更像是在平臺之上,又搭了一個二級平臺,消耗平臺的公域流量,壯大自身的私域流量,當起了淘寶的二房東。
但再往下,你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當你成為二房東,繞開了平臺的流量制約,也就意味著:你同時繞開了平臺的監管。
我研究電商由來已久,但極少在公共語境下看到有人講清楚,一直以來像淘寶這樣的電商平臺,真正的競爭壁壘是什么呢?
是信用。
是的,發展到今天,真正讓淘系電商屹立在這個市場之上的,是過去二十年建立起來的信用體系。
不管拼多多賣得再便宜,如果它永遠無法擺脫售假賣假的形象,消費者在這個平臺購買產品無法產生安全感,那么它的客單價永遠都只能在10塊錢徘徊,品類永遠都只有山寨、尾貨、假貨、過季款。
那么終其一生,拼多多都不可能對淘寶產生真正的威脅。
這就是為什么拼多多推了百億補貼,他在通過iPhone這種超級品牌、超級爆款的影響力,加上真金白銀補貼出來的巨大價格優勢,引誘高價值的客戶“試一試”,來嘛試一試。
這個策略輔助以“假一賠十”且平臺仲裁更傾向于保護消費者的監管背書,再加上退換貨運費全免店鋪全包的強制性平臺政策,拼多多就是在構建自己的信用體系,通過勾引消費者從“試一試”走到“真香”,逐漸構建起了一個具有“安全感”的消費氛圍。
而淘寶和京東因為是電商產業的拓荒者,在構建信用體系方面,走得更艱難一些。
京東是做自營電商,自建供應鏈的,所以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在洪荒初開年代,人們對整個網絡都還好無信任感的年代,淘系花費了巨大的努力建設自己這套信用體系,甚至就是為此才催生了支付寶:
所有成了氣候的電商平臺,為了自己構建自身的信用體系,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貨品審核、監管、保障機制。
這些機制本來是為了保證商業生態均衡公平、貨品相對安全可靠,消費者盡量受到保護而存在的。但當頭部主播繞過了這個機制呢?
眾所周知立法具有滯后性,法律不是憑空設計出來規范社會的,而是對現實社會規則的追認。一個新生的商業模式,在最開始監管一定是缺位的,因為首先這玩意兒沒見過,不知道怎么管;其次觀察了一段時間,也可能因為鼓勵創新,保護新生事物的需要,選擇盡量扶持,溫和規范。
亞當斯密講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而看得見的手,則是國家的宏觀調控,當然也包括了政策和監管規則的制定。
當看不見的手力不從心的時候,才是看得見的手出現的時候。行業發展早期,通常會由大的行業參與者,和供應鏈平臺,承擔相當一部分監管和自我凈化的作用。
而通常一個新生產業發展到什么情況下,監管才會開始重度介入整頓呢?兩個標準:
一是這個商業模式已經逐漸開始成熟,監管已經摸清了情況,并且行業自己也具備一定的彈性和抗沖擊能力了;
二是再不管管,這個商業模式就會開始危害整個商業環境了。
而通常,這兩個情況出現的時間都不會相差太遠。
直播帶貨正在成為平臺監管的盲區。
我前一段時間,跟一個自己做貨的網紅電商聊過,他自己不做直播,但是旗下矩陣有專門的主播和整套視頻平臺的運營。他給我展示了一個模式令我大受震撼。
就是他發展出來一幫可能粉絲只有幾千個,或者最多可能也就幾萬個粉絲的小網紅幫他帶貨。
小主播開播,或者有時候就是發個短視頻,就在下面掛上一個他的商品鏈接,可能聊的話題或者視頻內容跟貨品都沒任何關系,只在間歇順嘴介紹兩句商品,但一個月加起來也能給他帶來可觀的銷量。
從庫存,到發貨,到售后,到售前售后客服,全部是他來管,主播只管賣一件拿一件的分成,銷量高的還能直接來找他提高傭金比例,都能談,大家一起賺。
我說你找的這些網紅,什么門檻?
他說其實沒有門檻,你去平臺開一個商品櫥窗,連營業執照都不用,只要五百塊保證金+身份證就能開通。然后去找平臺內置的一個叫做“精選聯盟”的東西,點進去會看到已經有大量商家在這里發布了自己的貨品,每個貨品除了商品信息,還可以看到設定好的傭金傭金率和售價,以及預估每單可賺多少錢。
下方會有兩個按鈕:一個是“免費審樣”,可以向商家申請試用品,如果你符合商家預期他接到邀請會給你寄樣品,比如他劃定的就是“粉絲最少超過三千個”才會發樣品出去。
還有一個按鈕是“加入櫥窗”,也就是說,理論上你完全可以在不知道商家是誰,也完全沒見過貨品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直播帶貨了。
這個模式對于主播來說基本上是0門檻,0風險;對于商家來說同樣是成本最優,流量最優。但對于整個商業環境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當直播帶貨發展到這個程度,你會發現,整個監管在主播這一端幾乎完全失靈了……
商家尚且需要提交營業執照,或者授權證書等資料,且不說貨品質量怎么保證,有沒有假貨的問題,至少它的收入會被核實納稅,是有完整成熟的監管體系的。
但是主播這一端的納稅監管,則幾乎是空白的,只需要繳納一部分平臺手續費即可提現。
收入低的時候,這種模式看上去傷害并不大,一個月幾百塊一千塊賺個零花錢,都沒到個稅起征點;但以此為生的大網紅、大主播,一個視頻一次直播,出貨量以萬計的時候呢?
這種模式正在悄無聲息地蠶食中國體量巨大的微商份額,更要命的是,微商本質上只是小范圍的私域生意,把它搬到公域來,你會發現這種模式對整個商業生態的沖擊呈指數型增長。
我上面就說過,監管相較新生事物的出現來說,必定是落后的,法律不是憑空設計出來規范社會的,而是對現實社會規則的追認。所以你才會看到“二選一”這類互聯網平臺創造的模式,被更新進反壟斷相關細則。
現在到了直播行業也是一樣的,一個新生的行業,國家也需要摸索才能知道怎么管,這些沒有被管過的主播,也需要重新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法制觀念。
從上個月雪梨被罰的時候,她的聲明就說自己此前不懂這個,就是交給專業的一些做“稅務規劃”的團隊去幫你做。到了薇婭,她的聲明中也說配合調查的過程中,才深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可能很多人覺得是套話,但其實這很可能是大實話。不是因為主播們有良心,而是因為在市場上走的人,其實最知道活著才有機會賺錢。
直播帶貨這個商業模式從被發明出來的那一天起,在機制的設計上,就沒有考慮怎么讓主播交稅的事。于是主播們摸黑膽子大,跟著坊間那些專吃這一路的所謂“稅務規劃”團隊走,自然是能少交點就少交點,偷逃稅的擦邊球一個接一個的打。
但你要和他們明確把規則擺出來,監管的樣板豎起來,這些人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膽大包天。所以監管風暴一出,已經有數以千計的主播在補繳稅款了。
根據浙江國稅的答記者問,薇婭在被罰款之前,已經主動自查補繳的稅款就高達5億人民幣,占查實偷逃稅款的78%。有些人說得好像是她隨手就交了5億現金出來,這就有點妖魔化了。
事實上這可能是她和團隊,公司,甚至是資方共同籌措了一段時間才拿出來的錢。今天爆出的薇婭也好,之后還會爆出的其他人也好,大概率都不是不愿意補繳才被通報,而是因為涉案數額太大,實在一時湊不出這么多錢了……
頭部主播的爆紅和強勢地位,往往讓公眾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并不是頭部主播撐起了電商行業,而是直播電商行業崛起了,所以才有了薇婭李佳琦。
拿2021年的雙11來說,天貓官方公布的總銷售額為540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僅僅增長了8.5%。
而薇婭和李佳琪帶貨的總銷售額增長了多少呢?
193%。
和這個數據基本持平的,是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的年增長率197%。再往前推一年,這個數據是245.9%。所以不是薇婭李佳琦帶飛了直播電商,而是直播電商要崛起,沒有薇婭李佳琦,也會有李婭薇佳琦,不愁沒人一天銷售200億。
所以解決一兩個主播沒有意義,就算把頭部主播全都解決了,也還是沒有意義。當一個模式的機制設計從一開始就沒有把主播的納稅監管考慮在內,而這個模式又在以驚人的速度爆發式增長的時候,就意味著再不管一管,就要出事了。
試想如果總有一群人是可以不交稅的,那么讓那些老老實實交稅的人情何以堪?
在過去的許多年里,我們已經講多了中國電商崛起的故事,我們在這個產業很強,強得世界矚目。但發展得快,發展得好,從來就不意味著發展中沒有出現問題。當產業開始成熟,新一輪的規范和整頓也就該來了。
這里面有市場的自發調節,比如淘系扶持店播模式,以店為依托的監管馬上回歸到正常軌道;其他各大平臺則重新平衡流量分配規則,加強平臺店鋪和櫥窗審核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監管層必須出來打個樣,告訴你,我以后要怎么系統地介入對這個行業的監管了。這就是今天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監管風暴,薇婭不是第一個,也必定不是最后一個。
如果說,頭部主播們狂飆突進的過去五年,只不過搭上了新一輪渠道變革的順風車,那么這輛車的發動機是平臺,方向盤則永遠都掌握在國家的手里。
合法合規應該是每一個商業參與者的追求,因為個體再強大,當你將時間軸拉到以5年為單位,或許很多人就悄無聲息地在這個坐標系里消失了。
掙錢不寒磣。但非法掙錢可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