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現代家長望子成龍的溺愛心理升級,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凝聚著父母、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殷切期望。于是,幾乎所有的父母們總是絞盡腦汁地培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以金錢、物質等形形色色的“紅包”來賄賂孩子,以求速成。這種狹隘的報酬觀念嚴重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其實,學好功課、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本來是適齡兒童應該學會并做好的事情,也是從小培養他們養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等好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讓孩子聽話的絕招
還在禹兒很小的時候,初為人父的我便誠惶誠恐地變著法子激勵孩子去做好我們認為他應該做好的事,促使其努力實現我們所希冀的目標。兩歲時,禹兒很賴床,妻經常允諾孩子“早早起床,媽媽給你買泡泡糖”;幼兒園里,為使孩子能好好學習,我鼓勵孩子“獲得一枚小紅花獎勵100元”;孩子病了,為讓其很好地配合醫生打針吃藥, 就說孩子“等病好了,爸爸帶你吃羊肉串”……如此而已,我們經常采取這樣一些所謂的“絕招”來賄賂孩子。
突如其來的尷尬
而孩子也動輒以金錢、物質相要挾,今個自己洗手洗臉了要買冰淇淋,明個自己穿衣服要玩具,甚至給爸爸端杯茶水也要跑腿費。為了給孩子樹立誠實信用的大丈夫形象和君子風度,我們每每對孩子有承必諾,有求必應,只要孩子聽話就行了。然而,后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著實給了我一個沉甸甸的教訓。
那是禹兒5歲那年春節,幾個朋友來寒舍小聚,禹兒逐一問好, 朋友們正紛紛夸贊孩子有禮貌。突然,禹兒大喊:“叔叔,俺都給你拜年了,你還不給俺壓歲錢啊?”一句話讓滿屋子的人瞠目結舌,我和妻更是尷尬難當,此時此刻,我才恍然醒悟賄賂孩子所帶來的種種窘況。
父母要教給孩子的是成長
過了些日子,我沉下臉來訓戒禹兒:“向長輩問好是應該的,這是一種禮節,正如你幫媽媽做家務一樣,這都是一個好孩子應該做的,豈能處處講錢?如果這樣的話,那么你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學費也該你自己付了,而且爸爸每天接送你上學,你豈不要付給爸爸勞務費了?!”一向不被批評的禹兒,第一次愧疚地哭了。
逐漸地,禹兒漸漸變得體貼孝敬父母了,每天早上自己洗臉刷牙,主動幫助媽媽掃地擦桌子,甚至自己的小衣物也自己洗,而且不再提勞務費、報酬之類的事了,禹兒真的長大了,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其實,父母要交給孩子的不是行為,而是成長!
市場疲軟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的某些行為如只靠單純的外在刺激維持時,刺激一旦減弱或消失,其行為也隨之消失。就像商場每天都有折扣反而會造成市場疲軟一樣。由此可見,短期內靠紅包賄賂確能刺激兒童的行為,但長此以往則不利于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孩子做事只貪圖獲得錢物,而不是為了鍛煉培養自己,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鼓勵源自家長的贊許和精神上的支持
毋庸置疑,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鼓勵,但真正的鼓勵來源于內心的贊許和精神上的支持。當孩子學習進步時,家長除了與其共享歡樂外,更應幫助他分析進步的原因并找出不足,激勵他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當孩子不愿做家務時,家長應講清勞動是人的生存需要,設法培養鍛煉他獨立生活能力和責任感。這樣就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主動地強化這種行為。反之,單憑金錢和物質上的賄賂來達到鼓勵的目的,無疑于南轅北轍,它帶給孩子的只會是負面效應:對金錢的片面認識、幼小的心靈上打上種種不健康的烙印,以至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
真誠地提醒各位家長,請不要賄賂你的孩子!
來源:才藝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