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姓
得姓始祖

安清。姬姓,名安。昌意次子,黃帝之孫。上古時被封于西戎,后建安息國(古安息國,今伊朗,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西漢武帝時,派使者至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xùn)|行出家至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jīng)翻譯,并為中國早期佛學(xué)做出巨大貢獻(xiàn)。當(dāng)時與其一同入漢者皆以其安息國名為氏,稱為安氏,故后世子孫遙尊安清為得姓始祖。
安姓淵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源自黃帝軒轅氏之后,屬以國為氏。
遠(yuǎn)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后,不愿繼承國王,欲削發(fā)為僧,于是主動讓位于叔父,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愿當(dāng)國王,出家為僧,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曾為中國早期佛學(xué)做出巨大貢獻(xiàn)。隨后定居,子孫世代姓安。安清的后裔子孫、以及當(dāng)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安息國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dāng)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源于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復(fù)入中國以安為姓。”古安息國在今西域。是在漢族所居的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一千六百里,北面是康居國,東面是烏弋山離國,西面是條支國,地方數(shù)千里,漢書稱乞是西域最大國。
源流二
源于西域的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
古安息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區(qū),具有中東的血統(tǒng),可能含有先秦華夏人的血液。東漢時安息國王遣王子入朝,王子名清,博學(xué)多才,對佛經(jīng)很有研究,他最終放棄王位繼承權(quán),出家修行,長居洛陽,以國名為姓,遂留中國,取漢名為世高。自此以后,凡來自西域安息國、康居(也稱康國)的人,留居中國者多以安為姓,成為中國西北漢人的一部,這支安氏是組成當(dāng)今安姓的主要成員,此安姓的歷史有2000年了。
源流三
源于偃姓。相傳先秦時有安國,故地在今山西夏縣西,安國是帝堯之賢臣皋陶之封邑,其后裔遂以國名為氏。因其后人沒有顯赫者,此支安姓不見經(jīng)傳。
源流四
源于昭武九姓,源于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并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后省文簡化為安氏。
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中的禍?zhǔn)装驳撋剑瓰榭凳希侵形鱽喌摹罢盐渚判铡敝锌祰说暮笠幔箅S繼父姓冒姓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位,人口約二百零九萬兩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4%左右。其中山東日照山西、河北、安徽、遼寧四省占據(jù)了安姓大多數(shù)。
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進(jìn)而徙于新加坡等國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申橋鄉(xiāng)安氏如:安廟村,河南泌陽安氏比較多有安莊十個有余,比如官莊的安莊,大安莊,小安莊。羊冊的上安、下安、安吳等等,可謂說安氏遍布中國。
安姓名人
安期生:瑯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xué)仙術(shù),常在海上賣藥,當(dāng)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jīng)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僧,信奉佛教。精通梵語,念經(jīng)修行。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后,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jīng)》等30余部,皆屬小乘。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于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jì)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dāng)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營州柳城(在今遼寧朝陽)人,原名軋犖山,本姓康。母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與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他懂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zhàn),被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養(yǎng)以為子,后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
安重榮: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省)人,初任后晉成德軍節(jié)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zhàn)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xí)所收養(yǎng),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后于宋開寶初年中進(jìn)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民:宋代陜西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dāng)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quán)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于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dāng)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俊:宋代名將,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稱長髯太保。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huán)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
想要了解具體姓氏文化,可以參考北京家譜傳記機(jī)構(gòu)編輯《百家姓尋根手冊》
書籍主要內(nèi)容:
1.姓氏文化概論
2.姓氏淵源
3.遷徙分布
4.郡望堂號
5.家譜收藏
6.字輩排行
7.家訓(xùn)選輯
8.姓氏楹聯(lián)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