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系病證- 頭痛(二)
頭痛,亦稱頭風,是以自覺頭部疼痛為特征的一種常見病證。頭痛 既可單獨出現,亦可伴見于多種疾病的過程中。西醫學中的偏頭痛、緊 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及外傷性頭痛等,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臨證要點】
1.首當準確辨病。臨證需排除真頭痛,其多發病突然,頭痛劇烈,持續不解,陣發性加重,常伴有噴射狀嘔吐,甚或頸項強直,或偏癱偏盲,或抽搐,屬兇險病證,常見于高血壓危象、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部腫瘤破裂,須急行頭顱CT、MRI或腦脊液檢查,以免延誤診治。
2.注意配伍風藥。頭痛時作時止,猶如風性之善行數變,又“高顛之上,惟風可到”,臨證配伍風藥,其性輕揚,易達病所,可直折痛勢。故臨床治療頭痛,無論外感內傷,均可酌情使用風藥以提升療效。常用風藥有防風、白芷、蔓荊子等。但風藥辛散,不宜久服。
3.重視蟲類藥、引經藥的應用。若頭痛反復發作,經年難愈者,所謂“久病入絡”。臨證可加全蝎、僵蠶、地龍等蟲類藥,以助搜剔通絡之功。同時,宜遵古創新,分經辨證用藥,以助臨床療效事半功倍。
4.勿忘活血化瘀。結合絡病理論,凡久病多瘀。若頭痛日久不愈
者,可酌加活血化瘀藥以提升臨床療效,如川芎、丹參、赤芍等可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之功,且臨證當辨瘀血之成因,分別佐以理氣、養血、溫陽之品。
【小結】
頭痛是以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為臨床特征的常見病證。多以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為主因,導致經氣不通,不通則痛,或經脈失養,不榮則痛。臨床辨證關鍵在于分清外感與內傷,明辨頭痛性質、部位及順逆。外感頭痛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多與風、寒、濕、熱相關,以實證為主;內傷頭痛多起病較緩,病程較長,多與氣、血、痰、瘀、虛相關,多屬虛證或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頭痛病位在腦,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外感頭痛治以祛風為主,兼以散寒、清熱、祛濕。內傷頭痛之屬虛者以補養氣血或益腎填精為主,屬實者當以平肝潛陽、化痰除濕、活血化瘀為法。若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者,宜攻補兼施,標本兼治。此外,臨床辨治頭痛時還可使用引經藥。
【名醫經驗】
歷代先賢對于頭痛的治療論述頗多,且多認識獨到,無頭痛醫頭之流弊。諸如宋·嚴用和《濟生方·頭痛論治》提出治療頭痛“當推其所由而調之,無不切中者矣”。元·朱丹溪提倡“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并詳細列舉六經的引經藥,使辨治頭痛的理論和實踐更加完備。當代醫家在此基礎上多有發揮,如張學文教授從肝熱血瘀論治頭痛并創立“腦清通湯”,臨床療效顯著。熊繼柏教授治療頭痛主要經驗體會有四:①以頭痛部位進行辨證,并選擇對證經方加減施治。②善于使用引經藥物。③對久痛入絡者,加用蟲類藥物,取其鉆錐搜剔之義,使臨床療效倍增。④巧用風藥直達病所。總之,在前賢經驗的啟迪指導下,后世對頭痛的辨證論治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百度網絡,文字內容部分來源于“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我是搬運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