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2.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KT KT 。甄權云∶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3.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本節后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治腰如折, 如結,耳聾,惡風寒,目眩,項不可回顧,目內 赤爛。可灸三壯,針三分。
4.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膝痛不得屈伸,目內赤爛,發瘧,寒熱,善驚,不欲食,筋攣,足 酸,髀樞痛,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鼽衄血不止,目眩。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5.申脈∶二穴,陽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治腰痛不能舉體,足 寒,不能久立坐,若下舟車中,痛疾。針入三分。
6.金門∶二穴,一名梁關。在足外踝下,足太陽 ,陽維所別屬也。治霍亂,轉筋,膝 酸,身戰不能久立,癲癇尸厥,暴疝,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可灸三壯,炷如小麥大,針入一分。
7.仆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腳痿,轉筋,尸厥如中惡狀,霍亂吐逆,癲癇,狂言見鬼。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8.昆侖∶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尻痛,足端腫不得履地,鼽衄,腳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滿,陰腫痛,小兒發癇螈。炷如小麥大,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9.付陽∶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后筋骨間。陽蹺之 ,治痿厥風痹,頭重 痛,髀樞股 痛,螈 ,風痹不仁,時有寒栗,四肢不舉。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10.飛揚∶二穴,一名厥陰,足太陽絡,別走少陰。在外踝上七寸。治野雞痔,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11.承山∶二穴,一名魚腹,一名肉柱。在兌 腸下分肉之間陷中。治腰背痛,腳 重,戰栗不能立,香港腳,膝下腫,霍亂轉筋,大便難,久痔腫痛。可灸五壯,針入七分。
12.承筋∶二穴,一名 腸,一名直腸。在 腸中央陷中。治寒痹轉筋,肢腫,大便難,腳 酸重引少腹痛,鼻鼽衄,腰背拘急,霍亂。可灸三壯,禁針。
13.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膝酸 重履步難,寒疝,陰遍痛,女子崩中。針入六分,可灸五壯。
14.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約紋動脈陷中。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今附∶委中者,血 也。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
15.委陽∶二穴,三焦下輔 也。在足太陽之后,出于 中外廉兩筋間,屈伸取之,承扶下六寸,足太陽脈之中。治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飛尸遁注,痿厥不仁,小便淋瀝。可灸三壯,針入七分。
16.浮 ∶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治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17.殷門∶二穴在肉 下六寸。治腰脊不可俯仰舉重,惡血注之,股外腫。針入七分。
18.承扶∶二穴,一名肉 ,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沖上紋中。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睢腫,大便難,陰胞有寒,小便不利。針入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