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之六經辨證
摘要:《傷寒論》一書,以六經為綱,八法為緯,辯證論治為法,貢獻給了人類社會。自漢季問世以來,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醫者奉為經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價值備受醫家重視。時至當代,醫學科學在飛速前進,而《傷寒論》之辯證論治體系,卻仍不失為臨床中治療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經辨證既重視證的變化,又重視人的本質。這正是我中華醫學獨具一格的治療方法,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繼承和發揚這一學術,正是中醫學生所承擔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一是《傷寒論》的醫學源流,張仲景從哪些著作,哪些醫家中獲得的醫學知識,又收到了當時社會的哪些影響。二是《傷寒論》的三陰三陽理論,張仲景在撰寫《傷寒論》以及平時行醫過程中都體現了陰陽變化的思想,我們應當怎樣去理解。三是六經辨證的原理以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字:《傷寒論》; 六經辨證; 三陰三陽; 張仲景; 辨證論治
一、《傷寒論》的醫學源流
1. 《傷寒論》的幾種重要學術淵源
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還借鑒了哪些著作呢?
(1)《湯液經》
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又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湯液》在三國之末齊梁之前已經遺失,據《針灸甲乙經》推測,皇甫謐親見并閱讀《伊尹湯液》,而且還曾親見“大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他對比二者,得出結論:《傷寒論雜病論》是仲景在《伊尹湯液》一書基礎上“論廣”而成。張仲景正是在《伊尹湯液》一書進行研究和條理化,并結合自己的治療經驗并補充一些內容,撰成此書。
(2)《黃帝內經》
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言:“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一般認為,仲景
所說的《九卷》即《靈樞》,與《素問》合為《黃帝內經》,它是《傷寒論》的理論基礎。《傷寒論》中有關傷寒的概念、病理病機、分證論治都能看到《內經》的影子。
(3)《神農本草經》
張仲景的《傷寒論》所用藥物受宋《本經》旨意,并結合前人與個人的臨證經驗,有所發揮。《傷寒論》中共用藥170余種,經核對,絕大多數為《本經》所載,只有少數不見于《本經》,后見于《名醫別錄》。
(4)《難經》
《難經》為中醫的重要經典名著之一,歷代醫家奉之為“醫經之心髓,救疾之樞機”,張仲景在序中所說《八十一難》即為《難經》,《傷寒論》在傷寒的概念、分類、整體觀念方面,無不觸會《難經》的學術思想。
2. 易學的影響
(1)張仲景的儒家思想
張仲景,《名醫錄》說他“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所能及。”可知張仲景是一個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人,在那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朝代,身為長沙太守的張仲景必然后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牢固的儒家文化思想。
(2)漢代易學
《易經》是西周末年的一部古代自然科學與哲學的典籍,是商到周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哲學的總結。我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流派,莫不與《周易》有關,儒、道,包括百家在內的諸子百家都與《周易》有著不解之緣,尤其儒教。張仲景所在的時代,正是易學飛躍發展的時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觀點,劉意史“太極六氣,合而為一”的法則等,是構成漢易的要素,這些思想,滲透到《傷寒論》中來。
二、《傷寒論》三陰三陽理論
1. 撰用《素問》的陰陽為綱
《傷寒論》三陰三陽辨證的成就,是仲景從時間中得出來的醫學成果,其理論依據源自于《素問》一書,如上文中所提到的。
陰陽兩象構成了事物的發展,其相反與相成組成了矛盾的統一體,成為平衡之勢。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小天地與大天地無二致,稱為“天人合一”,人體產生疾病,是陰陽平衡的具體現象。中醫用陰陽二字用作人體疾病的論述,其意與萬物之理相同,在中國古代,醫理與哲理相同,其理為一,并不可分。歷家百家之著作中, 陰陽二字隨處可見。古代大醫皆貫通百家之學,仲景據陰陽之理,論病深合古代哲學之理,陰陽活動賴于氣的動力,在《傷寒論》辨證中,重在于辯氣,六經之氣各不同,從其的變化,可知病之所在。六經有陰陽多少之分,其中寒熱之多少不用。太陽初感陽氣尚平,為發熱惡寒,邪人陽明則陽盛,為只發熱不惡寒,入于少陽則陽氣減,為寒熱往來,入于太陰則陽氣虛,為手足自溫,入于少陰則陽氣衰,四肢厥逆,入于厥陰則陽氣盡,為手足厥。可見六經之病,皆因寒熱多少而辨,雖分而論之,又彼此相關。
2. 三陰三陽天人相應
天有三陰三陽,人亦有三陰三陽,天地與人相應,仲景指出了天時與疾病相應,如[30]條中說到:“夜半陽氣還,手足當溫。”以及三陰三陽病的痊愈時間,皆是天人相應。
三陰三陽即指天之氣,又指人體之氣,天人相應之說,蘊于《素問》運氣學說中,運氣學強調了自然界中氣候的變化,強調了宇宙是一個陰陽同意的整體,人稟天氣的正常變化而生,受天氣的異常變化而病。仲景撰用其旨,將天人合一為三陰陽辨治之大發。
3.經絡與臟腑
《素問》一書,將經絡與臟腑各有專論,《傷寒論》中將其統于三陰三陽之中,兩者并不矛盾,三陰三用各有所屬之經絡與臟腑,但以六經命名,并非仲景之意,書中只成為三陰三陽,并未稱其為“經”。應知三陰三陽辨證之真意,是雖有三陰三陽之分,而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為陰、陽、寒、熱、表、里、虛、實之交互變化,如三陽為熱,熱中有寒,三陰為寒,寒中有熱。三陰三陽各有表里,又互為表里,此為三陰三陽之辨治法,經絡與臟腑,皆在變化之中。
三陰三陽各有經絡與臟腑,病在經則為輕,如入臟腑則為重,由輕至重是病之傳變,三陰三陽各有其名,經絡雖各有其路,臟腑雖各有其位,又皆不離于氣。六經各有其氣,其氣不同,氣是其活動的表現。
三、六經辨證方法
1. 三陰三陽配六氣
六氣是風、寒、暑、濕、燥、火的總稱,其中暑與火的性質相同,在各辭上也叫君火與相火。天有此六氣,人亦有此六氣,三陰三陽之為病即是六氣為病。寒水之氣生于膀胱,風木之氣生于肝,濕土之氣生于脾,燥金之氣生于肺胃,君相兩火之氣生于心腎,如太陽之氣為寒,以惡寒而頭項強痛為綱;陽明之氣為燥,以胃家實為綱,少陽之氣為火,以口苦、咽干、目眩為綱;太陰之氣為濕,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為綱;少陰之氣為熱,以脈微細,但欲寐為綱;厥陰主氣為風,以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為綱。以上六經之辯證中可見,三陰三陽之為病,與六氣相關。
2. 三陰三陽皆以風寒別輕重
人體賴陽氣以維持生命,稱之為“若天于日”。六淫之邪,惟寒邪傷人之陽氣。但寒邪不能獨傷于人,必須與風相協才能夠致病。因此風與寒雖為陰陽異性,其為病又互為一體,如風寒相合其病為更重。如[38]條中:“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此條太陽中風與傷寒之脈浮緊并提,證兼煩躁,是中風與傷寒相合之重證。
風寒之病亦見于六經各篇中,如陽明[212]條中“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玄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少陽[104]條中“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發丸藥下之,此非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太陰[277]條中“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少陰[283]條中“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厥陰[327]條中:“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均看出六經其名傷寒,為本經之重證,如病名中風,為本經病之輕證。
3. 合病、并病、轉屬、系在
三陰三陽之證在臨床中獨見者為少,合并者多。兩經或三經之證同時出現,就不能用一經之病名,稱其為合病。陽經病可與陽經病相合,也可與陰經病相合。
如[33]條中:“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此為太陽之外寒與陽明之表熱相合。三陰三陽各有表里,而虛實相關。感于外邪,易成合病。
并病與合病不同,合病為兩經或三經之證同見,并病是本為一經之證,然后又與另一經之證并見。如[142]條中:“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方八。”是先見太陽之頭項強痛,后見少陽之眩冒。
轉屬是病之開始為本經之證,后來又成為他經之證。如[185]條中:“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轉屬陽明也。”此一條為本屬于太陽病,或因初得病是發汗不徹,病轉屬與陽明之經,或為傷寒之表熱入內,轉屬于陽明之腑。
系在是此經之病與他經互相聯系,而其是否轉屬,尚未可定。如[187]條中:“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 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是由于外熱與里濕相系,為病之系在太陰。又至七、八日,如見大便硬,為濕去而燥生,其病又由太陰而轉屬與陽明。可見所謂系在,雖然為兩經之病互相聯系,而其病之所歸尚未可定,與轉屬之病不同。
4. 六經病脈法
六經病皆須辨脈證以論治,脈與證之重要性相同,不能只重于證而忽視于脈。六經各有主脈。“太陽之為病,脈浮。”;“陽明病,脈大。”;“脈弦細,頭痛有熱者,屬少陽。”;“太陰為病,脈弱。”;“少陰之為病,脈微細。”;“厥陰病,脈微而厥。”
脈分表里:浮為在表;沉為在里。
脈分寒熱;脈遲為寒;數為熱。以浮、沉、遲、數四脈,辨病之表、里、寒、熱為諸脈之綱。
正氣虛則脈緩,緩是其脈力不及,為正氣之虛。緊脈主于邪實,緊去則病去。滑、實、洪皆有余之脈,其主病皆為熱實;弱、澀、細、微皆不足之脈,所主病皆為寒虛。但病有常有變,又須與證相參,以辨其病,而不可為脈所拘。只有辨證與辨脈共參才能知病,如只得其證不參其脈,則其病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