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叫端陽節。古人把農歷五月稱為“毒月”,把端陽稱為“毒日”,所以有“端月端時天中節(即端陽節),諸蟲百毒盡消滅”的說法。
端午,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各種習俗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小秘密。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幾天里,人們在門口掛上菖蒲、蒿草、艾葉驅邪、喝雄黃酒、五加酒、吃粽子、掛香囊……盡管現代的生活方式已令這些傳統習俗慢慢被摒棄,可其實它們蘊含著很多養生的奧秘。
◎吃粽子:助脾開胃
做粽子的糯米性溫熱,能補虛,適合身體虛弱、怕冷的人吃。而對于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胃寒的人來說,糯米也是非常好的食物。在夏季到來之時吃溫熱的糯米,是因為這時天氣炎熱,人出汗多,血液在體表分布較多,在消化系統分布相對減少,這時候身體虛弱的人更易出現消化功能低下的問題。吃糯米做的食品,可溫暖腸胃、促進消化和吸收。而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
不過,在快樂地吃糯米粽的時候,還有一些不能不提的忠告:糯米粽很容易吃過量,導致餐后血糖反應太高。如果一定要吃粽子的話,除了必須注意分量的控制外,還要倡導包健康粽,也就是調整粽子的原料。用部分雜糧米代替糯米,這樣還可增加纖維質、維生素及礦物質。
◎掛艾葉菖蒲:避毒祛邪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和菖蒲可是端午節的重頭戲之一。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艾葉所產生的奇特芳香,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效。在端午節期間,家家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至今還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此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藥還有青蒿、香茅、柚葉等,一起用水煎后當茶飲用,或者泡酒飲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療效,可以預防疾病。
◎涂雄黃酒:殺蟲解毒
說到端午,就不能不提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
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而把雄黃酒灑在墻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用則有害,必須慎用。
◎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民間習俗有云,“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五加即五加皮,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如果地處潮濕的區域,就特別適合在端午節飲五加酒。
◎掛香囊:散風驅寒
端午時,小孩多將香囊佩帶于胸前,而成人多系于腰間。傳統香囊的常用配方是:蒼術、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靈香草、冰片等。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蒼術等中藥的揮發性成分能有效殺滅空氣中懸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藥物散發出來的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黏膜,對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傳染病均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蒜水沐浴:祛斑除痘
我國有些地區在端午節有用大蒜衣泡水用來洗臉洗澡的習慣。取大蒜外層的薄衣,在端午節的前夜將其浸泡在井水里,并加少量雄黃,浸泡所得的水供節日當天沐浴用。據說端午節用大蒜衣泡水沐浴,可以預防盛夏季節身體長痱子,并有祛斑除痘的作用。
端午常用中藥材
端午節處于小滿和夏至之間,天氣開始炎熱,雨水增加,濕熱的天氣使細菌、病毒、昆蟲等易于繁殖。古人在這一天掛艾葉以驅五毒(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五毒),實際上是進行一個全民的除害防病衛生運動。端午節期間民間多習用如下中藥材。
◎艾葉
用艾治病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味苦、微溫、無毒,有“溫氣血、逐寒濕、止痛止血、溫經、安胎”的功能,可煎湯內服,或作為“灸”治的材料外用。《艾贊》說:“艾產于山陰,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艾含有胺油酚,有濃郁的芳香氣味。端午前后空氣潮濕,燒艾時的芳香氣味有助于清除空氣中的污濁,凈化環境。若用艾葉進行藥浴,則對毛囊炎和濕疹等皮膚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菖蒲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能提神醒腦、開竅除痰、化濕和胃及殺蟲滅菌,可改善人體局部的血液循環,防治老年斑。
◎青蒿
青蒿所含揮發油占全草的0.3%~0.5%,主要成分是桉油精和古旋樟腦等,能清熱解暑、清膽治瘧、涼血止癢及抑制病菌生長。以其提取的青蒿素可治療各種瘧疾。
◎香茅
香茅有檸檬的味道,有祛除風濕、散寒解表以及防蟲咬等功效。
◎柚子葉
蕓香科植物柚子的葉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具有祛風和防治頭痛等作用。
◎蒼術
蒼術性溫,味辛苦,芳香燥烈,有祛風勝濕、健脾止瀉和散寒解表等功效。
◎白芷
白芷辛溫芳香,有散寒解表、祛風止痛、通達諸竅、化濕止帶、消腫排膿和抑菌殺蟲等功效。由于蒼術、白芷均有芳香氣味,故端午節前后,民間常將二者同燒取煙熏屋,以作辟穢避瘟之用。
來源:健身科學(2013-06),圖片來自網絡/編輯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