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5歲,頭痛數月。
圖A?D分別為T1WI、T2WI及軸位、矢狀位T1WI增強掃描。第四腦室區頂部見一大小約 0.5cm×O.8cm的異常信號區,T1WI呈稍低信號,T2WI不均勻高信號。增強后病灶不均勻中度強化。病灶后緣界限清晰,與小腦蚓部之間被殘留的第四腦室分開,病灶前緣與腦橋背面分界不清。腦室系統稍擴大。
病變定位于第四腦室頂部,與腦橋相連。理由:①矢狀位顯示病變緊貼腦橋背面;②病變與小腦之間有腦脊液分界。病灶較局限,有明顯不均性強化,需考慮的疾病有如下幾種。
1.室管膜瘤第四腦室最好發的腫瘤,10?15歲及40?50歲為兩個發病高峰年齡,以前者為多。兒童患者囊變、鈣化及出血幾率較大,增強后明顯不均性強化。成人患者囊變、鈣化和出血較少,病灶信號多均勻,強化明顯。本例為成年患者,病灶較小,無明顯壞死、囊變,強化明顯,故應首先考慮。
2.脈絡叢乳頭狀瘤成年人常見于第四腦室,兒童好發于側腦室的三角區。其最大的影像特點是位置與形態。病灶常位于擴大的腦室內,與正常脈絡叢相連,周圍有腦脊液包繞。腫瘤常呈結節狀,邊緣多為顆粒狀或凹凸不平狀。瘤內密度或信號整體上雖均勻,但仍可分辨出顆粒樣密度或信號。此外,由于腫瘤分泌腦脊液異常增多,病灶較小時也會出現腦積水。本例與上述特點不符合。
3.髓母細胞瘤來源于小腦蚓部后髓帆,殘留的第四腦室位于腫瘤前方。而本例病灶與小腦之間有環行腦積液分隔,明顯不是來源于小腦,可除外此病。
4.腦干星形細胞瘤因本例病灶與腦干的分界不清,似起源于腦橋背側,突向第四腦室。位于腦干的星形細胞瘤一般為彌漫性生長,境界不清,瘤周水腫明顯,多為輕至中度強化。當腦干星形細胞瘤向腦干外生長,并以外生為主時,與本例表現可類似。
影像診斷:第四腦室占位,考慮室管膜瘤可能大;腦干星形細胞瘤不除外。
手術所見:枕下后正中入路,暴露腫瘤,大小約0.6cm×l.0cm,色澤紅潤,腫瘤腹側與腦橋粘連,鈍性分離粘連面,全切腫瘤。
病理診斷:中樞神經細胞瘤。免疫病理:Syn、GFAP陽性,Ki-67陽性率10%,S-100陰性。
中樞神經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好發于年輕成人( 平均25?30歲)。WHO 2000年分類將之從腦腫瘤分類中獨立出來,為神經上皮性腫瘤,其主要成分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典型的中樞神經細胞瘤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異性,病變絕大部分發生在側腦室前2/3,尤其是孟氏孔附近,極少部分發生在腦實質和第四腦室。在孟氏孔附近的病變常有鈣化和囊變,可阻塞孟氏孔引起腦積水,T1WI呈等低信號,T2WI呈等高信號,病灶一般不累及鄰近的腦實質,有時可見流空的血管,增強后腫瘤中度強化。側腦室的中樞神經細胞瘤應與下列腫瘤相鑒別:①側腦室腦膜瘤,好發于側腦室三角區,鈣化囊變少,增強后明顯均勻強化;②側腦室室管膜瘤,好發于兒童側腦室三角區,??绫谏L,這與中樞神經細胞瘤不同;③側腦室脈絡叢乳頭狀瘤,好發于側腦室三角區,常有顆粒狀改變和腦積水等典型的表現,增強后強化更明顯。
復習文獻,發生側腦室的中樞神經細胞瘤往往有較典型的影像表現,診斷一般不難。但是發生在側腦室以外的中樞神經細胞瘤的影像學缺乏特征性,如本例,診斷主要依靠病理?;仡櫺苑治?,本例影像診斷為室管膜瘤還是有些勉強:如病灶位于第四腦室頂部,而非室管膜瘤常見起源部位——第四腦室前下壁;實性部分為不均勻較高信號,與室管膜瘤實性部分T2WI上常為較均勻的等或稍高信號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