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芍藥散之我見
當歸芍藥散在婦科領域是常用方,但是這個方子并不局限在婦科領域,其深度和廣度值得我們深入挖掘。仲景之方,博大精深,本方被日本漢方醫稱為“婦人圣藥”而廣泛應用于婦科諸病,是血水同病的專方。晚生不斷研讀,并予以臨床,《藥鑒》謂:“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惟在人之善學善用耳。”或許經年之后才能深諳此道吧。
方藥組成
服用方法
當歸三兩(9g)、芍藥一斤(48g)、茯苓四兩(12g)、白術四兩(12g)、澤瀉半斤(24g)、川芎半斤(一作三兩)(10g)
——《金匱要略》卷下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現代用法:作散劑,每服6~9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或作湯劑:水煎兩次,溫服)
功 效
養肝活血,健脾除濕
六 經 辨 證
里虛寒太陰證,以腹痛拘急、頭暈心悸、小便不利為主證。
腹痛病機分析
當歸芍藥散方證病機為血虛水盛,陰乘陽位,以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本方主治肝脾不調,血虛水停之腹痛。
肝為木,調暢氣機;
脾為土,運化水濕。
若脾虛濕郁,而為肝木所乘,氣血壅滯,可致腹中癘痛(疼痛,絞痛,或綿綿作痛之義)。
故其治當抑木扶土并舉,理氣祛濕兼施。
當歸芍藥散主用芍藥,其量最大,抑肝止痛。
當歸、川芎,調理氣血;
再用白術,健脾扶土。
茯苓、澤瀉,利水滲濕。
使用本方當抓住肝郁脾虛,氣滯濕阻之病機關鍵,凡符合本病機之病證,皆可使用。
蓋實則經脈不通,血行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虛則脈道不充,筋脈失養而痛;虛實夾雜則通而不暢,養而不榮,經脈失潤而痛。所以前人有“氣血以流通為貴”,即是指痛證而言。本方重用芍藥斂肝、和營、止痛,又佐以當歸、川芎以調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術、澤瀉健脾滲濕。綜觀全方,有養血疏肝、健脾利濕之力,是寓通于補之方。
血貴乎和,貴乎活,貴乎養;濕勝于燥,勝于利,勝于滲,所以本方用當歸、芍藥、川芎和血、養血、活血,以補肝虛;白術、茯苓、澤瀉燥濕、滲濕、利濕,以健脾氣。更以清酒引藥入營,溫運氣血,故本方為養血利濕、調和肝脾的好方劑。
凡是肝郁血虛、脾虛濕困,以致肝脾不和、氣血失調而發生的腹部疼痛,均可以此方加減治療。據原文,本方常用于治療先兆流產,除此之外,還可用于治療痛經等婦科疾病。
配伍意義
原 文
婦人懷妊,腹中癘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五》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十七》
方 義
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術、澤瀉組成。
本方六味藥可分為兩組:
一是當歸、芍藥、川芎為血分藥,有和血養血舒肝的功用;
二是茯苓、白術、澤瀉為氣分藥,有健脾滲濕的功用。
全方共奏養血活血,健脾行水的功效。
臨床運用十分廣泛,為婦科的良方。
唐容川在《血證論》中云:“血病不離乎水,水病不離乎血”,“凡調血,必先治水,治水即以治血”。
當歸芍藥散中芍藥有柔肝補血之用,當歸養血和血,川芎行血中滯氣,三藥入血分,共以調和氣血;
茯苓、白術、澤瀉為氣分藥,均有利水滲濕之功,三藥同治水氣不利。方中血水同治,重在調血,兼顧治水。
后世婦科大師傅青主的“完帶湯”,就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減而成,擅補脾滲濕,不失為一種治帶病的良方。
方 歌
妊娠絞痛勢綿綿,
三兩歸芎潤且宣。
芍藥一斤澤減半,
術苓四兩妙盤旋。
藥 解
方中重用芍藥,用量為一斤,在全方中用量最大,在三味血分藥中也是用量最大。
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藥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為芍藥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神農本草經》中:“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芍藥為苦味,“酸苦涌瀉為陰”,本經中說其破癥瘕,除血痹,表示有瘀血的存在。
自古醫家認為芍藥斂急止痛,痛癥在條文中也有提出,且芍藥同樣有補益陰血的功效。
后世芍藥分赤、白芍,始于陶弘景,在《傷寒論》中時尚且不分。
赤芍善于活血,而白芍更偏養陰血,在此處則兼具兩種藥性。
川芎與當歸兩味藥均歸血分,川芎味辛性溫,辛溫發散,走行一身上下,上至頭目,下至血海,其走竄之力尤強,可以說是既入血分,又入氣分,為血中之氣藥。
王好古言川芎“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名醫別錄》認為川芎主“心腹堅痛”。
朱丹溪云:“川芎味辛,但能升上而不能下守,血貴寧靜而不貴躁動,四物湯用之以暢血中之元氣,使血自生,非謂其能養血也。”
川芎行血中之氣滯,祛瘀生新,故能考慮到有瘀血之癥候。
當歸是補血藥,加之芍藥同樣有補益陰血之功,佐證其虛證的存在。
《滇南本草》曰:“當歸調養心肝脾經血”。
當歸會釋出肝中所藏之血,若體質寒而脈管偏窄的人,會容不了血量暴增,會出現牙齦腫。若在當歸劑中加一些芍藥,把血收斂回肝臟,便不會上火,因芍藥有收斂之效。
茯苓、白術、澤瀉三味藥均有利水的功效,三味藥在《神農本草經》中皆歸上品,認為其具有補益之性,可健脾利水行濕。
血虧虛,可致血瘀內停,瘀血停阻,也能導致水濕內停。
《金匱要略》中還有“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的條文。
古 籍 論 述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說:“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滿急,及產后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
《金匱玉函經二注》說:此與胞阻痛不同,因脾土為木邪所克,谷氣不舉,濁淫下流,以塞搏陰血而痛也。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利陰塞,以與芎、歸補血止痛;又佐茯苓滲濕以降于小便也;白術益脾燥濕,茯、澤行其所積,從小便出。蓋內傷六淫,皆能傷胎成痛,不但濕而已也。
《金匱要略論注》說:?痛者,綿綿而痛,不若寒疝之絞痛,血氣之刺痛也。正氣乃不足,使陰得乘陽,而水氣勝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氣不調,則痛綿綿矣。故以歸、芍養血,苓、術扶脾,澤瀉瀉其余之蓄水,芎暢其欲遂之血氣。不用黃芩,?痛因虛,則稍挾寒也。然不用熱藥,原非大寒,正氣充則微寒自去耳。
《三因方》說:本方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滿,及產后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利,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消痰養胃,明目益津。
《青州醫談》說:治妊中保胎亦佳。
《類聚方廣義》說:治妊娠產后不利腹痛,小便不利等。用此方驗胎,以及胎痿不長,腹中拘急。又說能治眼目赤痛癥,其人心下有支飲,并可治脫肛腫痛,出水不止。
《醫宗金鑒》說: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
方 藥 加 減
瘀血較重者,加重當歸,白芍改赤芍,川芎三藥之用量;
水濕較重者,加重茯苓,白術,澤瀉之用量;
氣虛象明顯者,加黃芪,防己(防己黃芪湯);
寒象明顯者,加桂枝(苓桂術甘湯),甚者加附片(真武湯);
熱象明顯者,加黃芩(黃芩湯);
氣滯明顯加柴胡,枳殼(四逆散);
瘀血水結成有形之腫塊,加桂枝,丹皮,桃仁(桂枝茯苓丸);
水濕成飲,大便溏泄者,加桂枝,豬苓(五苓散);
妊娠腹痛,減當歸,川芎之量,當歸改當歸身(煎煮時間30分鐘),加重白術用量,出血者,合壽胎丸或者膠艾湯。
醫 案 舉 隅
岳美中治療慢性盆腔炎,腹痛帶多醫案
邵某、眭某,二位女性,均患少腹作痛。
邵腹痛,白帶多,頭暈,診斷為慢性盆腔炎。予以當歸芍藥散作湯用。
當歸9克 白芍18克 川芎6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澤瀉12克
數劑后,腹痛與頭暈基本消失,白帶見少。
眭長期腹痛,小腹重墜,白帶多,頭目眩暈。投當歸芍藥散作湯用。
三診,腹痛白帶均減,改用少腹逐瘀湯治其白帶癥。
功能性水腫醫案:
女,36歲,已婚,職員。近3個月時覺眼瞼及雙下肢浮腫,眼瞼腫以晨起為甚,下肢腫以腳踝為甚,伴有月經量少,平素自覺乏力少氣,此次月經淋漓達十余天,色暗時有時無,婦科B超及實驗室檢查,肝腎功能無異常,面色晦暗,舌淡紅苔滑稍黃膩,以根部為甚,脈沉緩。
證屬脾虛濕困,氣血失合,治宜淡滲利濕,調和氣血。
處方:白芍30g,茯苓20g,白術20g,澤瀉15g,當歸12g,川芎10g,豬苓10g,柴胡10g,炙甘草15g,薏米10g,5劑水煎服。自覺服藥后諸癥好轉,月經已止,舌淡苔白,脈緩。當健脾利濕,養血和血。
上方去豬苓、柴胡、薏米、炙甘草,加雞血藤20g,黃芪15g,桂枝6g,紅花6g,繼服10劑而愈。隨訪月經量較前增多。
功能性水腫是婦科門診的一種常見的水腫,發病原因不明,水腫往往局限于雙下肢或眼瞼等部位,程度不重,與體位無關,實驗室檢查亦無特殊發現。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脾虧肺虛,腎臟氣化失調所為,當以補肺健脾,溫腎益氣,利水消腫為法。
掃碼加作者微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