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里有一張中國地圖,閑暇的時候經常站在地圖前看一看,發現省區之間的面積差異很大,多是歷史、地理的原因造成的。
在沿海省區中,山東省的面積大約是中位數,比河北、廣東、廣西小,比江蘇、浙江、福建大,和遼寧差不多,雖然人口眾多,但離省城濟南最遠的地方榮成也就525公里,驅車幾個小時就到,老百姓無論是社會風俗,還是生活習慣上都比較接近,區域認同度上也很高。
但有些省區就不一樣了,例如內蒙古,最北邊的根河市到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2477公里,從北京到廣州才2100公里,最西邊的額濟納旗到首府也有1062公里,根河到額濟納旗的距離竟然達到了3500多公里,這還是城市到城市的距離,如果從省界算,最少也有4000多公里。這么大的距離和面積,既不方便管理,老百姓之間的認同度也肯定不高。
因此,建議把面積過大的省區劃成兩個甚至多個省級行政區,劃分的原則是不要大于50萬平方公里,因為即使50萬平方公里也很大,就算方方正正,縱深也有七八百公里。
按照這樣的原則,青海劃為兩個行政區,內蒙古可以劃為三個行政區,西藏可以劃為三個行政區,新疆可以劃為四個行政區,完成后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就由現在的34個增加至42個。和其他國家對比數量也不算多,比較合理。也相對比較容易,反對的聲音應該不會很大。
很多朋友會說,這些地區都是高原戈壁灘和沙漠,人口稀少,劃這么多行政區有什么用,即使按這個原則劃分,一個省區也都在40萬平方公里左右,只要區域內人口超過100萬,我認為就有必要劃分,40萬人口的澳門都可以是省級行政區,這么大的地方,為什么不可以,就算是沙漠,也可以發展旅游、搞太陽能風能發電、尋找礦藏等,成為省級行政區后,這一塊土地上的聲音更容易讓中央和外界聽到,有利于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口少的省區,不一定非得搞省市縣鄉這么多層級,省直管縣,甚至可以省直管鄉,都可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