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敏感期系列內容
第八節:秩序敏感期
相信家有2.5歲-4歲孩子的父母們應該正在經歷一個同樣的問題:孩子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不停哭鬧,蠻不講理,好話說盡怎么哄都沒有用。
我們最愛的寶寶,竟變成了最令人生厭的熊孩子。孩子的無理取鬧都變得莫名其妙。
我就穿這件衣服,洗了也要穿!
我只吃完整的餅干,掰碎了我就不干!
電梯一定是我來按,大人按了我要重新按!
吃飯我必須用自己的勺子!
我就要坐在媽媽的左邊,爸爸的右邊!
媽媽不能穿爸爸的衣服,因為是爸爸的的!
媽媽進門一定我來開門,不許自己進來,自己進來重新進!
......
這一切都是因為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指通過時空形式所表現出的事物或要素間和諧統一的運動狀態,具體表現形態有均衡、比例、對稱、節奏、韻律等)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這一階段幼兒對物品擺設位置、動作發生順序、人物呈現、物品所有權等有著強迫癥般的要求。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礎
對于孩子來講,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孩子的秩序感得到滿足,也是他對周圍環境細節支配感上的滿足,穩定的秩序感會讓孩子表現得更加平靜和愉快,如若遭到破壞或挑戰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激烈的反應。
因此,安全感的滿足又有助于孩子與周圍的環境和人之間依戀感的建立,這些都為社會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秩序感是道德的基礎
秩序感是個體生命中對道德發展有奠基作用的早發性情感,是藝術、宗教和道德活動的源泉,是心靈的某種秩序或結構。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已經開始關注和認識外在事物間的規則關系并按照他們所理解的關系來組織和應對周圍世界了。
比如,在玩“過家家”游戲時,可能會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會給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對地,給小娃娃用小杯子。這種對外的秩序感為他們發展出道德意識奠定了基礎,因為道德即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所建立的各種規則。
秩序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
秩序敏感期是為孩子智力打造基礎的最好時機,能初步的幫助他進行思考和邏輯因果的推演。智慧的發生正是基于這最初的秩序性、協調性動作以及孩子對它們的感知覺經驗,這種經驗成為促進邏輯思維形成的基礎性情感。在之后的運算階段才會順利地形成對比、分類、序列等具體的思維形式。
例如,媽媽每次上班前都要換衣服拿包,孩子一看到媽媽有這個動作就知道媽媽一會要走了,就會哭著讓媽媽抱。由此可見,秩序感會幫助孩子進行初步的思考和邏輯因果的推演。
秩序感是審美的基礎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對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在自然規律中所體現和涵蓋的對稱、均衡、節奏及和諧等元素被人們所發現和歸納,構成人們審美情感的基礎要素。
在孩子的秩序感中就存在著這些審美情感的基礎要素。孩子會因為物體位置的變化、對稱的破壞而哭鬧,直到恢復原狀才破涕為笑。孩子會對富有節奏感的聲音著迷,也會伴著和諧的樂音而律動。秩序感促使孩子產生美的感受,形成美的記憶和對美的判斷的標準。
1、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容易出現的種種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家長要試著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產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則性的需求,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并盡量滿足他們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
對于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孩子,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尋找替代目標等平息孩子的情緒。切記蠻橫鎮壓而讓孩子認為“正確秩序”錯亂下去,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規則。
2、讓秩序感自然而來
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發展規律,也有自己內在的秩序感。過多的要求和干涉都會影響孩子自身秩序感的生發。因此,培養孩子秩序感時不能只是成人教孩子做,而是通過和孩子的談心、討論,循循善誘,引導他們建立自己認可的秩序。
通過和孩子討論:應該做哪些事情?哪件先做?哪件后做?為什么?孩子經過思考后,知道了按一定的次序做事情,由于這個“秩序”是孩子自己認可的規則,就更容易順從了。
3、利用秩序感培養好習慣
家里物品擺放整齊,使用完畢后都物歸原處。這樣孩子每天在你的身邊就會養成歸置秩序的技能。當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無序時,他仿佛受到了某種刺激、某種指令,強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復原位。
比如,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這不僅能讓孩子形成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4、注意公共場所孩子秩序感的培養
每個公共場所都有相應的規章制度。
如乘坐公車,要先下后上、文明禮讓等。當孩子認可了這種規則,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況,不需要大人提醒孩子自己也能很好的準守!
5、給孩子提供有序的生活
在細微處給孩子建立有序的生活。在生活的每件事情當中無不滲透著“秩序”的因素。比如睡前儀式,吃飯儀式,飯前洗手步驟、玩具整理等都盡可能統一步驟,讓孩子可以掌控。
不僅滿足孩子對秩序感的要求,還有利于培養寶寶的好習慣,為他們時間觀念的形成和秩序習慣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6、提供和睦的家庭氛圍
家庭成員之間和睦關愛、長幼有序,也是一種秩序。
比如吃飯先從長輩開始、獻給長輩盛飯、倒茶等,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這樣的環境,既能更好的促使他形成秩序的追求,還能培養孩子對于禮儀和禮貌的認知。
7、整潔有序的家庭空間環境
家庭環境布置選擇簡潔明快的風格。家具不宜多,減少家具和雜物堆放,為孩子提供更多活動的空間。
房間安排上做到功能明確。讓孩子意識到不同的生活場所有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意義,增強寶寶的場所秩序感。
日常用品擺放有序,使用后及時歸位。家長不要隨便去變換孩子東西的位置。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居室、生活環境等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
為孩子準備的自有生活空間里最好陳設一些低矮的兒童專用家具。孩子能夠目之所及、手之所觸,既避免了給孩子造成空間上的壓迫感,也增強了孩子的探索欲望、自信心以及對環境井然有序的滿足感。
8、家長要有恒久耐心
從一個行為到一種習慣是漫長的過程。幼兒一次能把東西放回原位很容易,但要孩子一直把玩具歸放得整整齊齊、做事細心周到則比較困難了。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過程,需要家長有足夠恒久的耐心。
秩序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和品行。所以我們不妨多點耐心,慢慢引導,收獲的將會是一個尊重規則、生活有序、具有良好素質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