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基礎:心理咨詢中有一個觀點認為,人的情緒并不受外在事件的影響,而是受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影響。
舉例:你在飯店吃飯,吃得正開心的時候,旁邊經過個人把你的水杯碰掉在地上了,這時你也許會感到有點生氣:我吃飯吃得好好的,你怎么就平白無故地把我的東西打翻在地了?但是如果這時,服務員過來和你說:“很抱歉,剛才打翻您水杯的這位客人是位盲人,他不是故意的,并且他現在感到很內疚和抱歉。”那么這個時候,你還會生氣嗎?也許很多人,至少生氣的這個程度會比之前減輕很多。這就是所謂的“事件本身不產生情緒,對事件的看法才產生情緒”。
結論:回到提問的問題中來,為什么同樣是心里有事這樣的情況,但是不同的人就會有焦慮不安或應對自如這兩種不同的反應呢?原因也是在我們對“心里有事”這件事的看法上。
我們對“心里有事”這件事的看法無外乎兩種情況:
1、自己“認為”這件事很大(而非客觀真實的這件事就是很大),那么對應的就是自己“認為”自己的內在力量很弱,不足以應對這件事——這就會導致焦慮不安;
2、自己“認為”這件事很小(而非客觀真實的這件事就是很小),那么對應的就是自己“認為”自己的內在力量很強,足以應對這件事——這就會顯得應對自如;
進一步總結,對于同樣的事件,內心出現焦慮不安或是應對自如這兩個不同反應的關鍵節點,是自己認為這件事是可控的(自己有能力應對它),還是不可控的(自己沒有能力應對它)。
以職場晉升為例,有十足把握能晉升成功和沒有任何可能性會晉升成功的人,其實都不會焦慮不安。最焦慮不安的就是那些在能否晉升成功這個臨界線上下徘徊的人。因為前兩種人,都認為事件是可控的(確定無法晉升也是一種可控感),而后一種人認為事件是不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