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講一個悲傷的狗血的故事。
男閨蜜來訴苦,30多歲高大英俊、有房有車、風趣幽默的他至今未娶,不是因為他挑剔,而竟是由于他有“難言之隱”。近幾年他醫院沒少上,藥沒少吃,卻不見一點成效。醫生懷疑他這極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原來,在他念小學時的一天,由于某些原因中途折返竟然看到爸爸和一個陌生的女人赤身裸體在床上!已經對性產生了朦朧意識的他感到驚恐又惡心,多年來一直無法擺脫這個陰影,為了媽媽,這些年來,他在家人面前一直與爸爸保持親密的關系,可其實內心對爸爸是恨之入骨……
道聽途說過不少關于“壞爸爸”毀掉孩子一生的故事,讓人唏噓。其實,“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在育兒的過程中,爸爸不光要肩負起養家的責任,而應該更多地參與到孩子養育中去。尤其是在孩子3歲以后,爸爸更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領銜主演”,而不僅僅是配角、乃至“跑龍套”的角色。
一個“好男人”,他不僅僅要是一個好老公,勤奮上進、溫柔體貼、孝順雙方父母,他還必須是一個好爸爸,無論在行為習慣,還是在心理道德發展上,都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怎樣才是一個好爸爸?以下幾個反面教材,你身邊的他中一個也要K.O出局!
第一、出軌爸爸
父親出軌,對兒子和女兒的影響是有較大區別的。大風媽身邊有不少優質大齡剩女,她們渴望婚姻卻又懼怕婚姻。大風媽粗略統計了一下,她們中有一半左右在小時候曾經歷過父親外遇出軌、家庭破裂的黑暗歷史。正是這段經歷讓她們對婚姻失去了信任。而對于男孩而言,父親出軌的行為更多的會讓他們藐視愛情、藐視婚姻。爸爸是男孩的主要學習對象,父親出軌,讓男孩不由自主地去模仿、去學習,長大后重走爸爸的舊路,肆意玩弄感情。當然,爸爸出軌造成如大風媽的男閨蜜那樣的影響也不罕見。反正,有一個出軌爸爸,孩子的下半生幸福算是毀了。
心理學上認為,父親是孩子情感世界的啟蒙者,孩子的個性與婚戀觀受到來自父親的影響更為強烈。爸爸出軌,孩子對社會、對婚姻、對家庭的安全感受到了劇烈的撼動,日后極可能產生焦慮、擔憂、抑郁等心理問題,其婚姻觀、性觀念也會嚴重扭曲。所以大風媽認為,年輕爸媽若是相愛,請深愛,為了孩子相愛一輩子。如果已經不愛,那倒不如爽快分手,讓孩子跟著父母其中一方再去追尋新的幸福,這也算是對孩子心靈缺陷的補救,總比在孩子面前上演出軌、撕逼的戲碼妥善得多。
第二、棍棒爸爸
“不聽話就打!你爺爺以前就是這么打爸爸的,你不聽話爸爸也一樣會打!”當大風媽聽見一個年輕爸爸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不禁打了一個寒顫。棍棒教育好像神奇般的具有遺傳性,但凡主張狼爸虎媽式教育方法的家長,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其父母的棍棒下長大的。他們對父母的“畏”遠遠大于“敬”,同樣的,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懼怕”自己,從而事事順從,不敢行差踏錯。
棍棒教育在表面上、在短時間內可能會起到奇效,孩子不敢淘氣了,聽話了,可在他們心里卻是千萬個“不服”!父母是孩子最依賴最信任的人,可這個人卻對自己動輒打罵,這無疑是對孩子心靈的最殘酷踐踏。長期在父母的打罵下長大的孩子,將來大多是偏執的、懦弱的、焦躁的、自卑的,甚至善于弄虛作假、逃避責任。無數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句道理話遠比無數次打罵更有力量,棍棒爸爸請自省。
第三、隱形爸爸
現在的孩子從不缺錢,玩具、零食、ipad……不論多貴,爸爸都會買給他們。可爸爸們永遠不知道,孩子們缺的恰恰是最“不值錢”的陪伴。爸爸們最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我拼命賺錢,就是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大風媽呵呵了,“最好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不愁吃不愁穿,每天被困在家里,與游戲機、電視機作伴,如同一只被關在黃金鳥籠里的金絲雀?就是在節假日里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孩子跟父母逛公園,而自己卻被忙于應酬的爸爸丟在家中,繼續用零花錢填補失落的眼神?孩子想要的,你真的懂嗎?
爸爸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工作再忙,也一定要出席孩子的成長。你知道嗎?當孩子說出“我爸爸帶我去公園”時的快樂遠遠勝于“我爸爸有好多錢”。只有時常獲得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后才更自信、更堅強,也更容易獲得由衷的快樂。
第四、屏幕爸爸
爸爸白天要上班,孩子等了一天,爸爸終于回來了。可是,爸爸從踏入家門的一刻起,就一直盯著手機、電視屏幕,連正眼看一下孩子都沒有,孩子的內心受到了1000點的傷害!家有如此一個屏幕爸爸,孩子跟沒有爸爸有什么區別?況且,孩子對手機游戲、動畫片之類的毫無抵抗力,面對花花綠綠變幻莫測的屏幕,孩子很容易就被吸引過去了,久而久之,孩子也跟爸爸一樣癡迷各類屏幕,不僅影響視力,還容易造成孤僻、自閉等心理問題。
大風媽就不懂了,既然爸爸都選擇了回家,為什么就不能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陪伴”中,而不單單是“陪著”孩子?爸爸白天為工作忙活,親子時間本來就少,回家后怎么還吝嗇于給孩子一段高質量的陪伴?父母用心的陪伴才是孩子們童真世界里最渴望得到的溫暖,而這種溫暖將會一直影響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懂得關愛他人,更容易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別讓屏幕“怪獸”抓走了孩子的爸爸!
————————
親子派,專注0-8歲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