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教科書式的標準答案吧:
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就提出了一個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
霍蘭德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凡是具有職業興趣的職業,都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
他把人的職業興趣分為六大類型: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事務型。工作環境也同樣分為這六種類型。
這些不同類型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實用型的人是具有現實傾向的個體,一般具有技術與運動取向,相對具有較強的身體技巧和機械的協調能力,對于機械和物體顯示出強烈的關注,偏好從事規則明確的活動和技術性工作。但他們往往缺乏人際交流的技巧,對人事管理和監督工作不太感興趣。愿意從事事務性的工作,喜歡戶外活動或操作機器,而不喜歡在辦公室工作。喜歡的職業如制造業、漁業、野外生活管理業、技術貿易業、機械業、農業、技術、林業、工程師等。
研究型的人對于抽象概念和統計分析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傾向于通過思維分析解決復雜的問題,喜歡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工作。但他們一般不會主動去做人員領導或人際交流工作,而是喜歡獨立自主的工作。與該興趣類型相匹配的職業有:分析員、設計師、生物學家、實驗室工作人員、工程設計師、物理學家和程序設計員等。
藝術型的個體對于創造性的、想象的、具有自我表現空間的工作顯示出明顯的偏好,喜歡自我表達,喜歡寫作、音樂、藝術和戲劇。他們和具有探究傾向的個體的共同之處在于創造傾向明顯,對于結構化程度較高的職業及環境都不太喜歡,對機械性及程式化的工作缺乏興趣,都比較喜歡獨立行事。與此匹配的職業有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詩人、漫畫家、演員、戲劇導演、作曲家、樂隊指揮和室內裝潢人員等。
社交型的人樂于從事人際交流工作,喜歡與人合作。通常他們的語言能力優于數理能力,善于言談,樂于幫助別人。他們習慣于通過和別人商討或調整人際關系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對于以機械和物品為對象的工作沒有興趣。適合從事咨詢、培訓、輔導、勸說類的工作。與該職業興趣類型相匹配的職業有:教師、社會工作者、牧師、心理咨詢員、服務性行業人員等。
傳統型的人喜歡高度有序、要求明晰的工作,不適應規則模糊、自由空間大的工作。他們不喜歡主動決策,習慣于被動服從,一般較為忠誠、可靠,偏保守。他們工作仔細,有耐心,比較在意社會地位和社會評價,通常愿意在大型機構做一般性的事務工作。與該職業興趣類型相匹配的職業有:銀行職員、圖書管理員、會計、收銀員、統計人員、電腦操作員、辦公室職員等。
企業型的人喜歡制定工作計劃,建立新的組織,積極發揮組織的作用進行活動。他們喜歡影響、管理和領導他人,具有強烈的信心,喜歡冒險,喜歡支配別人。不喜歡具體精細或需長時間集中心智的工作。與該職業興趣類型相匹配的職業有:經營管理人員、律師、政治家、銷售人員、公關人員、采購員、投資商、電視制片人和保險代理等。
舉個例子來說明吧,我這人有職業病,跑到古城閬中去玩,當時我就琢磨著,這小小古城就是一個小社會啊,這六種職業類型都涵蓋其中了,見下圖:
通過大量的研究,霍蘭德還發現上述六種興趣類型之間并不完全獨立,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他以一個六邊形來對六種興趣類型之間的關系加以表示。
如上圖所示:
工作的活動涉及到的無非是四個要素:人、物、具體的事物/資料和抽象的概念。
這里面就 形成了三種關系:
相對關系:處在對角位置上,共同點最少,一般不會同時具有這兩種類型。比如I(研究型)和E(企業型),一般做生意的還真不愛搞學問,搞學問的也不擅長經商,再比如R(實際型)和S(社會型),搞機械修理的多半不喜歡/擅長人際,擅長人際的也大部分討厭各種器具操作,以及C(事務型/傳統型)和A(藝術型),事務型的講究精確、規矩,藝術型的則是浪漫、想象和自由,二者也相差較大。
相鄰關系:處在相鄰的位置上,有比較多的共同點。比如搞藝術(A)和搞研究(I)的,都有點那么沉浸于自我的小天地的感覺,相反,企業型(E)和社會型(S)則是遍灑芬芳于人間。
相隔關系:介于相對關系和相鄰關系二者之間吧。
事實上,很多人并不是單一類型的職業興趣,因此霍蘭德給出了三個代碼的組合——六大類別中得分居于前三的類型。
怎么去判斷自己的興趣所在呢?這里提供以下幾個途徑和參考:
想想你讀的書,訂的雜志,翻開報紙時最想看的板塊,比如我,比較喜歡的是社科、人文和經管類書籍,偏宏觀、抽象和思辨性;
想想那些僅僅是由于你對某一領域感興趣而獲得的知識,我聚焦的領域主要是人力資源開發、職業生涯、人才測評等;
想想你做的志愿性工作——有哪些重復性的工作沒人要求而樂意去做,我以前加入過愛心協會;
找出你過去做過的所有工作,盡可能完整地說出工作中特別令人興奮和滿足的東西(滿足之處)和那些特別令人厭倦或灰心的東西(不滿足之處)。研究生期間就開始給企業做一對一內訓師指導,非常有成就感,工作后教學和咨詢輔導也很不錯,但是各種文檔資料整理工作則是令我非常厭倦。
然后我們可以自行評估判斷(也可以通過在線測評)得出自己的霍蘭德職業代碼,比如我的職業代碼就是I(研究型)、E(企業型)、S(社會型)。
————————————————分割線——————————————
可是,我找了一下霍蘭德職業代碼表里頭IES對應的職業,結果是:
并沒有我感興趣且適合我的工作或職業。
當然,這個方法還是有一定指導作用的,這樣一種劃分方式確實是一大創舉,我們能夠迅速地、有系統地、有依據地在某一類職業群里進行職業探索和分析。
但是,想要一下就能尋找到一個方法,然后就能判斷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發自內心地從事相關工作,恐怕是相當困難了。
事實上,這種問法本身就說明我們對于興趣和職業缺乏正確地認識,嚴格地說其實是有投機取巧的心理。
一、區分享樂和興趣
所謂興趣,用專業術語來解釋就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簡單來說,就是你愿不愿意去了解它、認識它并做一些和它相關的事情、活動。
很多人,你一問她的興趣,估計她的回答大抵就是“美食、購物、旅游、音樂和電影”,哦,可能還包括閱讀,不過她所謂的閱讀大概率不是閱讀什么教材或專著,而是言情和文藝。
為什么我特別提到閱讀不同類型讀物的區分呢?
因為這樣大家就很容易發現,興趣和享樂其實是有不一樣的。
享樂是人的天性,根本不需要你花費多少努力或精力就能得到正向反饋與刺激,比如各種美食、看電影、聽音樂或者看言情小說。
興趣的英文名是interest,即inter-est,要深入其中,獲得了這方面的知識或者參與其中,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感,而后有了更多熱情和動力,這才是興趣。比如你閱讀專著,通過努力學習,知道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事情,解決了一些之前沒法解決的問題,同時順帶還可以在同學朋友面前吹吹牛,裝裝逼,然后內部和外部的正向反饋都有了,興趣就越來越濃厚了。
注意區分:那些根本不需要你努力去做就能得到正向反饋和刺激的叫做享樂,其實更多時候是需要你努力抑制自己不去那么做,典型的比如煙酒、尼古丁、毒品等;需要你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認識它、了解它乃至擅長它,而后才能帶給你正向反饋和刺激的才是興趣。
如果一項活動給你的總是負面刺激,那么就很容易導致你失去興趣。
不愛學習的孩子其實多半不是一開始就不愛學習,而是因為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學習有困難,能力跟不上,或者考試考砸了,卻沒有父母或老師耐心的指導、鼓勵和包容,有的只是批評、斥責,甚至是嘲笑和責罰。
這種負面的刺激和反饋作用下,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肯定是越來越低,以至于心里抵觸、厭惡,甚至是自暴自棄。
二、區分興趣與職業興趣
興趣的范圍無疑更廣,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包。
職業興趣呢,是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表現為有從事相關工作的愿望和偏好,這下就聚焦到與工作和職業相關的事情或活動了。
要理解興趣和職業興趣的不同,則首先必須真正理解“職業”。
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滿足他人或社會需求,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并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提煉關鍵詞:社會分工、知識和技能、需求、報酬。
職業是你在社會分工與交換中的位置(前文已經系統論述)
職業是你的收入來源;
職業需要你具有能夠滿足他人或社會需求的知識和技能。
搞懂了這點,以后就別拿興趣當擋箭牌,混淆興趣和職業興趣了。
興趣沒什么限定和要求,只要不危害社會和他人即可,你開心就好;
職業興趣則必須考慮:1.有社會需求,才能換回收入;2.你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能夠滿足他人或社會需求。
這兩條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則。
當然,在滿足這兩條原則的時候,可以也應當兼顧興趣,因為這樣一來:1.你更有動力去習得相關知識和技能;2.你能夠更好地滿足他人需求,且有利于自身的職業發展;3.工作、生活都更加愉快。
三、興趣和職業,究竟該如何處理
到底該怎么處理興趣和職業抉擇呢?
個人有以下幾個建議:
1.盡量選擇和自己人格類型相匹配的工作環境,考慮自己的興趣和人格
選擇工作的時候考慮興趣還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的滿足感甚至是幸福感往往都來自于從事某種活動,而非無所事事或單純的游戲享樂。相信大家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無所事事的時候感受到的并不是幸福而是無聊,沉迷游戲也不時會有迷茫困惑縈繞心頭,甚至還伴隨著一陣陣的空虛寂寞冷。
大量的研究都表面,興趣與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感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關聯。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可以提升我們工作的積極性,工作的愉悅度和工作的滿足感,也有利于發揮我們的才能,做出好的績效表現。
我們可以借助前面的霍蘭德職業興趣進行自我測評與分析,選擇那些自己相對感興趣的職業,或者至少可以排除那些明顯與自己的興趣和人格不相吻合的職業。
以我為例,首先把C型(傳統型)排除,最討厭按部就班、或是很死板的工作,接下來排除R型(實際型),原因很簡單,就是懶得動手,各種工具和操作我覺得都挺無聊。
所以,諸如會計、出納、行政助理,以及各種操作工種,的確是我不喜歡的,也不適合我。
如果職業和自身興趣、人格沖突嚴重的話,還是會有些麻煩的。
明朝有個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酷愛做木匠活,一天到晚各種工匠活做的不亦樂乎,最煩有人在他干木匠活的時候打擾他。可惜偏偏他是個皇帝啊,這么一個權力和陰謀交織的位置,怎么可能允許他沉迷于此呢。魏忠賢就抓住他這個特點,每次都等他干木匠活的時候啟奏稟報,皇帝一聽就不耐煩,打發他走說:“我知道了,你們去辦吧”
于是,大權旁落,奸臣當道,最終斷送了大好江山。
所以,盡量選擇和自己人格類型相匹配的工作環境,考慮自己的興趣,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我們并非一定要選擇與自己興趣完全對應的職業。
一方面,個體本身就是多種興趣類型的綜合體,并沒有說非某某不能干。(適合我們的工作不止一個或一種)
還有不少人呢,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或者說也沒啥特別感興趣的,怎么辦?
這個簡直不要太簡單,就不考慮興趣唄。
只關注兩個事情:一個是你的優勢和專長;一個是自己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
如果你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更簡單:27歲以下追求學習和成長,30歲左右找到一個平臺或突破點,35歲左右尋求發展自己的事業,40歲想方設法升官發財,50歲之后多保重身體。
2.職業的需求比興趣更關鍵
老早以前,亞當斯密就發明了一個大頭針生產的分工方法,第一個人負責進料,第二個人負責拉直,第三個人負責切斷,第四個人負責裝配,第五個人負責打磨。
工業社會,大多數組織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機制,很多職業都成了繁雜、瑣碎或者重復的工作,比如會計、出納、售貨員、人事行政等,還有一些是臟活累活或者高難度高要求的職業,比如工程師和醫生,要求就很高,建筑工人、清潔工則是臟活累活多。
這些職業要么不容易獲得,要么是不容易讓人有興趣。
因為感興趣的活動一般是相對輕松的、而又豐富多變,讓你感到舒服和愉悅的活動。
所以,要問問自己,你的興趣和愛好有生產力嗎?
你喜歡唱歌、打羽毛球,有人愿意為此付費,你能憑借它謀生嘛。
或者更準確地說,要把社會需求和你的能力天賦和技巧結合起來。比如,打游戲,你很有興趣,可是倘若不能打成世界排名靠前的游戲高手,那就只能是興趣了。
在一個社會需求小的職業或領域,只有當你能做到出類拔萃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你的職業。
人活于世,生存才是最根本的,首先得養活自己。
就像前面對于“職業興趣”的闡述中特別提到的,要有社會需求,能換得相應的收入。
很多東西也不是憑興趣說了算。
我相信真正喜歡在工廠里上班,把當工人作為興趣的人一定是少數,即便是這么多人趨之若鶩的公務員,也多半不是出于興趣吧。
而且,即便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其實也會有很多不滿意、不喜歡的地方。
比如你喜歡做設計,總有遇到各種奇葩甲方的吧,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準確需求,也不懂設計,偏偏就要對你指手畫腳,讓你抓狂。你喜歡做老師,也很可能會遇到一些熊孩子和奇葩的家長,還有來自上級主管部門的各種無聊指令和要求。
3.職業的勝任才是立足之根
很多人表示自己對于所學專業或所從事的職業沒有興趣,其實更大的可能是因為他不擅長。
不喜歡唱歌的多半是歌唱的不好,不喜歡打麻將的可能是因為打麻將老是輸啊,既輸錢又沒面子。當然,世界上總會有那么一些不要臉的人,明明五音不全還老喜歡用他的歌聲來折磨身邊的人,別人客套幾句呢他就當真了,明明社交能力有限偏偏喜歡到處招搖撞騙,還以為別人都把他當老大哥……
但一般來說,我們都很難喜歡上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容易給我們帶來焦慮、和沮喪,嚴重的甚至產生自我懷疑。
實際上,并不是興趣導致了成功。恰恰相反,而是成功了,有勝任感、自主感、成就感,以及外部認可,才會喜歡,然后更有興趣。
所以,職業的勝任才是最根本的,一方面,你越是勝任,工作中能夠游刃有余,更容易有成就感,也就會越有興趣,另一方面,你越是勝任,就越容易得到外部的認可,不管是薪酬和發展也就越發有保障。
你要把興趣當做職業,一個最根本的條件就是你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設計師、導演、咨詢顧問、培訓師……這些不都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學習嗎?!
任何一個職業,其實都是差不多這樣一個過程:
在你還沒入門的時候,不要動輒以興趣為借口,來掩蓋自己的不勝任。
反正我覺得雞湯還是不要喝太多,有些人自己雞肉吃完了,就把剩下渣渣的熬成湯,還勸別人喝。
心腸可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