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時節,由夏入秋,陰陽變化,早晚溫差大,要注意養護心臟健康。
末伏時節,“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這對心臟來說,是一大“考驗”。
白天炎熱,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冠狀動脈收縮,減少心肌供血,增加了心臟壓力。再加上,早晚巨大的溫差,考驗著全身的血管,血管收縮,血黏度增加,冠脈血管阻力增加,容易誘發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所以,末伏時節,一定要注意養護心臟健康。
一旦出現4個“體征”,十有八九心臟出了問題,別忽視
1:舌頭有“瘀斑”
心臟健康,則舌體紅潤,柔軟靈敏、味覺正常、語言流利。
若舌頭呈現暗紫色,或是有淤斑,在中醫里,屬于血脈淤阻。
若伴有心慌、氣短、失眠、多夢等,很可能心臟出了問題,及時查一下。
2:鼻梁有“褶皺”
鼻梁根部,也就是兩個內眼角的中間, 出現一根橫紋,或者一條青筋,一般被稱為“鼻褶心征”,多是心臟的問題。
3:脈搏“不規律”
心臟健康,則脈搏跳動均勻且節律一致
如果,跳動太快或太慢,都可能是一些心臟疾病的征兆。
4:大魚際“彈性差”
手上最飽滿的地方,就是大魚際。
大魚際應是最飽滿,最有彈性的,但心臟不好的人,大魚際會缺乏彈性。
用拇指按壓這一塊,最鼓的地方給它摁下去,然后手松開,如果,它是松松散散的,回彈很慢,代表心血循環系統功能下降,特別需要注意心臟的保養了。
末伏時節,重在養心,少吃二白,做好三勤,常動四處,安度秋冬
養心,少吃二白
1、糖
包括蔗糖、果葡糖漿等。
研究發現,成年人吃糖過多,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過量的糖,在人體內轉化為中性脂肪,隨著血液的流動,沉積在動脈壁上。
久而久之會加重心臟負擔,影響人體的代謝功能,可導致冠心病、心梗等。
2、鹽
吃鹽太多,也不利于心臟健康。
過多的鹽分,會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水腫,血管腔變窄,促使血壓上升,增加心臟負擔。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飲食,不要過量使用食鹽。
養心,做好三勤
1、勤食紅
紅色入心,多吃紅色食物,有益心臟健康。
西紅柿,含有大量的番茄紅素,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紅櫻桃,維生素C較高,可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風險。
紅蘋果中維生素和纖維,能補充足夠的營養成分,促進心臟的正常功能。
2、勤飲茶
飲茶可護心臟,喝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幾率少了25% 。
所以,養成飲茶的習慣,對于心臟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吸煙喝酒的人。
黃華郎苦丁茶,泡水代茶飲,可消脂排毒,疏通血管,保護心血管健康。
用黃華郎、荷葉、小葉苦丁,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即可。
荷葉,入心經,含有黃酮和生物堿,可以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還可消脂降壓,對于心臟健康,十分有益。
小葉苦丁的有效物質,能促進去氧腎上腺素誘導的動脈收縮,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同時,對高膽固醇誘發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降低作用,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減小,從而降低血脂。
黃華郎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作用,現代研究發現,黃華郎具有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三者搭配在一起,可降脂、降壓、利尿、排毒,對于心臟健康,十分有益。
3、勤運動
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0分鐘,能有效改善心臟健康。
散步,每周5次,每次1~2小時,每次約3~5千米。
快步走,每周5次左右,時間在30分鐘以上,每天步行約3千米。
慢跑,每周5次左右,至少30分鐘,每分鐘心跳數不超過180減去年齡。
跳繩,每周5次,每次10~30分鐘。
爬樓梯,每周三次以上,每次15分鐘以上。堅持12周,能減少心臟病風險。
養心,常動四處
1、搓手
清晨,是調養心肺的黃金時間。
早晨起床后,各器官經過一夜的休息,將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隨著人體活動的增加,心率會加快,因此,早晨要注意調養心肺。
經常搓搓手,或是拍拍手,可刺激勞宮穴,讓心臟興奮起來,并能增強呼吸系統功能,對心臟健康,十分有益。
2、揉臂
午飯半小時后,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心包經,從心臟出發,經過腋窩,沿手臂內側的正中線到達指尖。
用一只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
如果覺得按揉比較麻煩,沿心包經拍打,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3、踮腳
踮腳尖,能使人的心率保持在每分鐘150次左右,讓血液可以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有益人的心臟、心血管健康。
首先,把雙腳并攏著地,用力抬起腳跟,然后,放松落下,重復20-30次。
4、上下深蹲起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前伸,松腰屈膝慢慢下蹲,上身盡量保持平直。停留10秒鐘左右,兩手收回,叉腰緩慢起身。
重復下蹲,10至15次,每天可進行一至兩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