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急診室就來了一對母子。
小男孩一邊哭,一邊捂著肚子,醫生看到立即咨詢情況。
男孩媽媽哭著說:“醫生,求求你救救我兒子吧,他排不出尿了……”
隨后醫生立即對其進行檢查,結果出來后,確認是急性腎衰竭。
醫生不敢怠慢,簡單與家屬交代情況,說:“現在患者情況很危險,不及時治療會威脅到生命。”
但男孩媽媽聽到這一消息,跪地嚎啕大哭,說:“怎么可能,醫生求求你,救救他!”
醫生沒有說太多,直接將孩子推進手術室。
之后醫生立即給孩子安排了血液透析,將體內毒素排了出來。
幸運的是,孩子最終脫離了危險,撿回了一條命。
待男孩病情穩定后,醫生與男孩媽媽交流后得知:
男孩小浩,8歲,小浩媽媽和爸爸離婚5年了,這幾年一直由媽媽一個人帶。
小浩媽媽哭著說,離婚后最開始生活挺好的,但后來各方面壓力太大,精神上有點承受不住,孩子正是討狗嫌的年紀很調皮,自己有時管不住就會打孩子。
大概是總挨打,小浩也皮了,打輕了根本不當事,小浩媽媽也就打的升級了,由最初用手打,后來用木棍打,每次不把兒子屁股打的腫起,才會罷休。
醫生指出,小浩突發腎衰竭,或許和媽媽打屁股有關。
很多家長喜歡打孩子屁股,覺得屁股打不壞,這可是大錯特錯。
事實上,孩子的屁股也是不能打的,猛打孩子的屁股,容易損害孩子的腎臟。由于腎臟是人體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用力過大,皮膚下面就會容易產生瘀血,可能會危害腎臟的排泄功能,個別嚴重的,可能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
當小浩得知這樣的誘因,痛哭不已,痛扇自己好幾個嘴巴“都是我害的啊~.....”
此外,孩子這4個地方,也打不得,切莫忽視
1、后腦勺
要知道,人的后腦勺是生命的開關,無論是呼吸還是心跳,都與后腦勺息息相關。
因為家長比孩子高許多,所以家長生氣打孩子的時候,很容易一巴掌扇到孩子后腦勺,所以家長一定要清楚認識到事情的嚴峻性,不要打到孩子后腦勺。
2、太陽穴
太陽穴最容易導致頭骨骨折,因為這是人類頭骨最薄弱的一處。有些人如果太陽穴受到攻擊,就會迅速暈厥甚至死亡,輕則會有頭暈目眩的感覺。
太陽穴也是掌管視力的地方,特別是小孩子,如果家長不小心打到孩子太陽穴,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失明。
3、耳朵
許多人都不知道耳朵與大腦的關系。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都有被擰耳朵的經歷。
要知道,耳朵上有許多神經與大腦聯絡,當大力擰耳朵的時候,孩子會有距離的痛感,更主要的是很有可能會傷到孩子腦部,所以不要輕易擰孩子耳朵。
4、后背
所謂“棍棒教育”,難免會真出現一些棍棍棒棒的東西,而孩子后背成了主要受力點。
小孩子尚在發育階段,身板脆弱,若是父母打孩子背部,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內臟受傷,而且脊椎上有大量神經,會影響孩子智力發育,也不能打。
除了打孩子,家長下面3個行為,也不利于孩子成長
行為1、爸爸亂發脾氣
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男性的性格,往往都比較暴躁。
很多爸爸有事沒事就愛亂發脾氣,自以為樹立了一家之主的威嚴,殊不知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壞。
一個亂發脾氣的爸爸,會使得孩子與他疏遠,而且孩子的性格也容易發展向兩個極端,要么是極致的叛逆,要么是極致的懦弱,而破碎的父子、父女關系難以修復,對孩子的家庭觀念也是有害無益。
行為2、父母吵架動粗
父母之間的矛盾和爭吵,雖然不是針對孩子的,但孩子卻同樣會受到很大傷害。
如果,孩子的生活,一直都被父母的爭吵所充斥,那么,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過得不會幸福快樂,將來也不會期待正常的親密關系。
行為3、使用命令或粗暴的口氣
一些家長和孩子說話時口氣不和藹,不使用商量的口吻,直接兇巴巴或者用命令式的口吻,這樣孩子只會滿滿厭惡家長,從而產生叛逆的性格。
孩子健康成長,除了父母陪伴,還要注意食物營養
養育孩子要得法,棍棒出孝子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家長們也要與時俱進,不要輕易體罰孩子,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
此外,還要給予孩子更好的營養,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下面幾種營養物質,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
1:α-亞麻酸
來源:蘇子油、秋麻仁油、核桃油、蘇子、亞麻籽等。
很多人,對于α-亞麻酸,或許不是十分了解,但它對寶寶成長,十分有益。
α-亞麻酸,是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自身無法合成,需從食物中攝取。
α-亞麻酸,可代謝生成DHA,在大腦皮層中含量高達20%,在視網膜含量高達50%,是大腦和視網膜最基本的營養物質,能促進大腦細胞的分裂和鏈接,增加智力和視力的發育。
特別是對于嬰幼兒,它可促進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補充充足的α-亞麻酸,可以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讓寶寶更聰明。
所以,在寶寶成長過程中,α-亞麻酸不可少,主要來源是食用油,尤其是蘇子油,含量最高,有著“陸地上的深海魚油”之稱。寶寶的輔食油,可以多選擇這類的植物油,對寶寶健康有益。
2:鈣
來源:雞蛋、牛奶、奶制品等。
寶寶的成長,鈣元素,也絕對不能少。
鈣,能夠維持正常血壓、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
此外,鈣還是構成骨骼、牙齒的主要成分,一旦寶寶缺鈣,會出現神經緊張、脾氣暴躁、夜間驚醒、失眠多汗、心跳過緩、手腳抽筋、發育不良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寶寶出現小兒佝僂癥。
家長可以讓寶寶適當食用奶及其奶制品、蛋類等食物,及時為寶寶補鈣。
3:鋅
來源:牛肉、羊肉、海帶等海產品。
鋅,參與人體蛋白、生物酶、味覺素、生長激素的合成。
一旦寶寶缺乏鋅,會出現厭食,挑食、視力模糊,生長發育變得緩慢、智力的發育受到限制、免疫力開始下降易生病、喜歡往嘴里亂塞一些奇怪的東西等。
可以為寶寶適當食用一些牛肉、羊肉等,還可以讓寶寶使用富含鋅元素的海產品,如海帶等。
4、維生素B
來源:雞肝、香菇、蛋黃、堅果類、菠菜等。
維生素B,是大腦將食物營養變成智力活動的能量。
維生素B,能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進而提高智力。
一旦寶寶缺乏維生素B,會導致神經細胞衰退、功能變弱,不利于寶寶成長。
所以,生活中,要注意寶寶維生素B的攝入,適當多吃點雞肝、香菇、蛋黃、堅果類、菠菜等。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