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祠堂是國人靈魂的棲息地。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親。祭如在,一切在。
花都鴨湖羅氏宗祠,座落在花都鎮北部的鴨一村。祠堂座北向南,建于明朝。祠堂共三進,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2007年重修。
鴨湖羅氏宗祠:一是建祠年代久遠;二是大門建造為宮廷式;三是羅氏宗祠的牌匾在祠前八米外便看不見。該祠2008年確認為《花都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墻腳全部用白色的花崗巖砌建,比地面高出50公分。大門前的石階、地面均用淺綠色的花崗巖石板鋪砌。門后用灰色石板鋪砌。祠堂內凡接近雨水的地方都用石板鋪砌,其它地面則用階磚鋪砌。入得大門便是屏風。兩側邊是四石柱的長廊。
屏風進去中間是天井。它的中間用白色的花崗巖石板鋪砌兩米寬,與前后地面一樣高,所以下雨后進出走經天井也不濕鞋。中堂寬大,中堂進入兩側建有房子。中間石砌的天井。后堂地面又比前面高出36公分。
祠堂四壁是有灰磚建造。每一進都用石柱和木柱支撐。梁柱上有許多雕刻藝術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鳥、蟲。墻壁上有許多古畫,詩詞。瓦面脊梁上都是古建筑藝術造型。
羅氏宗祠大門兩側,稱“宮廷式”大門。“羅氏宗祠”的牌匾,為什么在祠堂8米外便看不見?它的用意是,要看見羅氏宗祠的牌匾,就得像晉見“皇上”那樣,先低首上前,才抬頭觀看。一般祠堂都是祠堂名字刻在門上的石板,而羅氏宗祠的祠堂名字是雕刻在木板上。
羅氏宗祠的基本設置是:大門兩側掛有用木板雕刻的對聯:丫山毓秀,湖海鐘靈。對聯將“毓秀鐘靈”分開來用,是羅樂之題。丫山,是指村后面二三千米遠的丫山:湖海,就是指村前的小涌、魚塘和村前面五六百米遠的巴江河。有山,表示有“靠山”;有水,表示有出路,有錢財。(俗話說:“有水頭”)以前水路是重要的交通線路。中堂有用木板雕刻的“毓蘭堂”牌匾掛在正中,還有“進土”牌匾。后堂有祖宗神位。
鴨湖羅氏先祖來自南雄珠璣巷。宋朝紹興元年,宋皇帝為緝拿逃離到南雄珠璣巷隱居的蘇妃。決定兵屠南雄珠璣巷。時貢生羅貴,其姐夫在朝廷兵部任職,他知道要血洗南雄后,便通知羅貴趕快逃難。羅貴于是與南雄珠璣巷58姓村民商量,大眾意見統一后,便向縣衙辦理遷移手續。羅貴帶領58村36姓97戶1000余人,于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十六日,從南雄珠璣巷出發,水陸并進。水路的用竹排沿湞江、北江南下珠江三角洲。羅貴駐足岡州底(今新會棠下鎮良溪村)。
歷經九百多年,羅貴一族子孫發展到今天,遍布廣東及海外各地。還有許多羅氏族人到歐、美等地發展。鴨一村的羅氏先祖也是羅貴的后人。
鴨一村羅氏族人較有出色者。清道光六年(1826年)有進士羅廷翰。近代較知名的有羅華堂。羅華堂初時是赤坭至廣州的客船船工,后來他經營客運船渡,羅華堂后來水上客運事業大發展,航線遍布廣州至珠江三角洲各地,還有航線至廣西梧州。羅華堂不但事業成就大,還是個慈善家。村中遇到水,旱災害,他都熱心賑濟災民。他和民國羅逸群相交。請題詞“百世同源”。
鴨一村書記,祠堂理事長羅澤安宗長帶我們參觀并介紹了祠堂情況,中午盛情招待了我們一行。
同時感謝花都宗親會萬新會長盛情接待!秘書長品超,副秘書長學勝、巴拿馬宗親會天佑副會長全程陪同參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