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千萬族人轉(zhuǎn)起來:羅氏宗祠與族譜


你姓羅嗎? 那么,你一定想知道羅姓的起源 演變 分支 遷徙 繁衍不息的歷史,一定想知道羅姓血緣之河所蘊藏的種種生命遺傳的神秘符號,你會驚嘆于羅姓的淵源流長,感受到羅姓遠祖深沉而闊大的呼吸,以及在自身這個生命鏈環(huán)上的共振。點擊上面羅氏源流”關(guān)注,擁抱中華羅氏大家族,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羅氏文化,共建繁榮羅氏。

中華羅氏族歌


宗祠祭祀:“尋根”意識的強化

祭禮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儀之一,它的本質(zhì)基礎(chǔ)是宗法,人倫,而宗法、人倫又是維系家庭、家族最重要的杠桿,同樣也是維系依照家庭組織,國家、社會的重要機制。

祭祖之禮可分為公祭、私祭、廟祭、墓祭、歲祭、生辰忌日祭,等等。我們這里談的是廟祭----宗祠祭祀。

歷朝歷代因為以孝為德行之本,所以由愛敬父母直溯到愛敬父母,直到遠代的祖宗。于是,祭祀祖宗成為了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為。既然愛敬父母,那么,對于同根所生的兄弟自應(yīng)友愛,由此類推,凡是同一祖宗生下的昆仲,理應(yīng)和睦處之。

祭祖的作用在于強化本姓子孫的血緣觀念,強化屬于同一種族的“認同”意識,生發(fā)出同出于一“根”的自豪感,使家族成員和睦友善,精誠團結(jié),為本家族的興旺發(fā)達作出不懈的努力,這就是宗祠祭祀的神圣目的。

羅姓重祭始祖

北宋和頤主張祭始祖,即家庭最早的祖先,如十代同居的家庭,第一代宗子便是始祖。所以明代成化年間的理學(xué)家羅倫說:

初祖之祭,古未有也。自程式子焉,禮以義起者也;朱子廢之,以疑于禘也。為義而起者,重本也,厚天下之大經(jīng)也;為疑于禘而廢者,明分也,正天下之大法也。二子之意,并行不悖也。              引自《羅一峰先生集》

羅倫一族的始祖羅寅,原居豫章(南昌),因避五代之亂徙至永豐,羅倫為羅寅的十九世孫、宋代忠臣“水心先生”羅開禮的八世孫。羅倫說,“羅氏之族”行祭祀初祖之禮已歷“二十余世”(《羅一峰先生集》),時間當自五代之前開始,應(yīng)當是可信的。

湘軍名將兼理學(xué)家澤南,出自湘鄉(xiāng)“灣洲羅氏”,其族始祖季一郎原居江西,二世華八郎、華十三郎遷于衡州,三世賜宴、賜松為從祖昆弟,始遷至湘鄉(xiāng),世居灣洲,歷四百余年;同時遷至湘鄉(xiāng)的,還有季五郎之孫文用,世居臺洲世居臺洲。兩房曾合建宗祠于白竹山,冬至合祀遷湘之祖,但未特祭始祖。有感于此,羅宗南于道光廿五年發(fā)起新建宗祠,以祀始祖。他說:“念我灣洲兩房,為一祖看所自出,聚族而居,世篤雍睦,祀僅及于遷湘之祖,是始祖之餉祀不修,既無以明其一本,而仁人孝子之心實不勝凄愴者。乙巳夏,余以修祀商之族,族父才老皆以為事之不容已...”(《羅山遺集.修羅氏宗祠記》) 

羅姓家廟格局

祠堂建設(shè)有一定的格局。

清朝政府規(guī)定,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宗祠大堂五開間,臺階五級,東西兩廡各三間,有兩重南門,圍以院墻,并開東西側(cè)門;四至七品中級官員的家廟,堂屋三開間,臺階三級,東西廡各一間;八九品小官家廟,堂屋一開間,臺階一級,院子僅一道正門。

湘鄉(xiāng)“灣洲羅氏”由羅澤南主修的新祠,結(jié)構(gòu)為:“祠凡兩楹,上楹為王堂,堂之內(nèi)為寢室三,始祖之神居中,東以二世祖配之,西以三世祖配之,祭之日,請主出于堂而餉祀焉,取太甲‘奉先思孝’之義,額曰‘思孝堂’,摹宋朱子‘忠孝廉節(jié)’四大字于堂之兩壁,堂以下兩旁建軍樂樓二;下楹為一堂,族事于此論斷之,楷書《家訓(xùn)》及《宗祠儀則》懸之,俾知父子兄弟夫婦之道、人品心術(shù)之要及祭祀之儀、坐作進退之節(jié),左右?guī)繛榕c祭者齋宿之所。”(《修祠紀事》)

祠堂一般都配有匾對。瀏陽版貝“羅魁達祠”,門聯(lián)為“一門忠孝;百世簪纓”,寢堂匾額為“四濟其美”,中廳匾額為“善政風存”。汀潭“鼓磉洲羅氏”宗祠及元享公支祠匾對,雖經(jīng)日寇破毀,仍留存不少,如宗祠寢堂匾額為“名洲世宅”(系羅典題撰并書),樂樓匾額為“光常”,門聯(lián)為“琳瑯舊族,鼓磉名家”。元享公支祠初堂匾額為“光昭令德”,。廳聯(lián)為寢廟卜遷,茲瞰鼓磉瀾回,派啟湖田流愈遠;墓門欣在,邇望金巒霞起,采聯(lián)平地煥重光”。

正因為“立祠第一,所以奉先世神主”(《鄭氏規(guī)范》),《朱子家禮》開宗明義第一章就是祠堂,所以羅姓家族子孫對于修祠是懷不一種類乎宗教的熱情。

明代理學(xué)家羅欽順致仕后,于嘉靖六年“冬十一月,糾合族眾改用羅氏宗祠,又與二弟協(xié)謀市地創(chuàng)作小宗祠。羅氏宗祠乃先公創(chuàng)作,以祀遷之祖,為會族之處,當時頗病其隘,欲展拓而未能,又欲別祠小宗,而地基弗便。至是,適有機會一時并舉,皆所以成先公之志也。”(《整庵履歷記》)

清代岳麓書院山長羅典一族,原建有宗祠,但無家神廟,遂于“嘉慶十九年建廟于木灣宗祠右側(cè),同治末改立陳家塘山,距宗祠里許,距諸祖墓不越二里,雖山水之奇麗遠不逮祠,而基址廣大則過之。”

而湘鄉(xiāng)“灣洲羅氏”,由羅澤南發(fā)起新建宗祠,“鳩工度材,不數(shù)月面祠告成”(《羅山遺集.修羅氏宗祠記》)。對于修祠的熱火朝天的場景,羅澤南專門寫了一篇《修祠紀事》,作了具華體而生動的記述。

羅姓宗祠,因其家風醇厚,辦事嚴謹,所以在宗祠建成后便制定出管理宗族事務(wù)的切實可行而又嚴格完善的制度。

首先是有一個為族人所信賴的組織機構(gòu),一般都有旅長、分支長、房長以及其他職事人員。如衡山縣黑田羅氏就設(shè)有“征首”(即旅長),羅榮桓的父親羅國理就曾任過“征首”一職。湘潭鼓磉洲羅氏設(shè)立了宗祠“當年”(所謂“當年”者,經(jīng)理祠堂一年之事也,曰“祭祀”,曰“完餉”,曰“收租”,曰“修理祠宇”,曰“查點器物”,曰“錢谷出入”。事大者傳眾集議,事小者“秉公徑行”,因此須擇“廉慎才干”之人充當)和祠堂看守人員。宗祠看守,責任重大,“司晨暮,奉香燈,嚴朔望,則守者有專責焉。是祖宗之靈爽藉一人之精神以萃,自非醇謹老成莫克當之,而事務(wù)殷繁,又非干辦強力無由勝之,故必于本族慎擇其人以充焉。”

對于宗祠組織機構(gòu)中的人員往往對于他的職責和權(quán)力范圍予以規(guī)則化,比如鼓磉洲羅氏對于“當年”,就訂有〈宗祠當年經(jīng)理規(guī)則〉(見附件一)。而看守人員則有〈宗祠看守規(guī)則〉,對于看守人員的選擇標準、衣食來源、路費工文化娛樂活動補貼、日常任務(wù)、祠內(nèi)寄居須知以及獎神事項都作了規(guī)定,基本精神就是守福祠人員責任重大,要求嚴格,族眾應(yīng)盡力給予優(yōu)待和尊重,因為尊重守祠人員就是“尊宗祠”的表現(xiàn)。

由于祠堂是祭祀祖先、族眾集會議事和教育訓(xùn)誡子孫的處所,因此須“禮尊而貌嚴”。為了保證祠堂莊嚴肅穆的外貌和氣氛,使人油然而生敬祖畏神之心,有的宗族禁止在宗祠家廟戲里演戲和舉行迎神賽會等活動。如鼓磉洲羅氏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季夏月望日集族眾公議“宗祠永禁演戲”,違者受罰。“后有議及演戲于廟者,以不孝不敬論,為首者家法重四十板,罰爭銀十兩入公,為從者責三十板,罰銀六兩入公,斷不姑寬,永為法戒。”同治下年又公議禁止在家廟迎神賽會,違者“執(zhí)諸祠,告于祖而責處之”。

為在經(jīng)濟上保證祠堂活動的正常開展,一般的宗祠和家廟都設(shè)有祀田,如鼓磉洲羅氏新屋、湖田、社山、蕨山四堂共捐置及陸續(xù)買祀田三百四十九廟二升七合五,由四堂子孫世守以作祀產(chǎn),“永不售析”;又有廟神祀田二百零六畝五升七合五,“所有田業(yè),歷有老碑嵌于廟壁,約禁甚嚴,富不吞售,貧不析賣”(〈羅氏九修族譜〉)。但這種規(guī)定隨著時勢的變遷,也有所突破,如鼓磉洲羅氏于1948年九修族譜時,廟神祀田二百多畝中就已先后出售七十三畝,另有六十七畝于1943年捐入本族公立明德小學(xué)校董會接管,充作校產(chǎn)基金;而三百多畝宗祠祀田則全部捐歸明德管理,并其春秋祭享、常年香煙及祠宇日后修整,均交由明德小學(xué)校董會經(jīng)辦,仍由族人臨督,慎重其事。這樣做,實際上是在近代普及國民教育雷厲風行的形勢逼迫下,采取的“藉學(xué)保產(chǎn),寓祀于教”的一種方式。


祭祖:獲宗收族的重要儀典

祭祀祖先,是“敬宗收族”的重要儀典,所謂“祠堂祭祀,一家之大事也,禮雖未備,敬必有余”。(湘潭〈羅氏九修族譜〉)。各祠堂對于辦祭規(guī)則、祭祀儀式、祭器設(shè)備、祠堂管理看守規(guī)則、祀田經(jīng)營以及獎罰事項,都有相當完備和嚴格的規(guī)定。我們從羅姓的一些譜牒中,可以得到它的大體輪廓。

我們先將鼓磉洲羅氏的〈宗祠辦祭規(guī)則〉抄錄于下:

一、春做法原期三月十五日,近改清明日為每年春祭定期,東作方興,與祭者恒少,故止當年四人辦理;冬祭定期十月初二日,萬寶告成,遠近畢集,費用浩繁,故分四堂辦理:凡己、酉、丑年新屋堂辦,寅、午、戊年湖田堂辦,亥、卯、未年社山堂辦,申、子、辰年蕨山堂辦。堂雖分四,祭則為一,務(wù)宜盡志盡物,恪供祭典,不得分彼此以相夸耀。其承辦祭祀者,先年飲福后聽本堂公擇,得須熟手,善為經(jīng)理,毋多派遠方之人。

一、 春祭于清明前十日議事,冬祭于九月初十日議事,某日辦齊品物,先數(shù)日入祠料理,毋敢怠慢推諉。

一、 祭祀費用,所派辦祭者每人助錢一百文,凡與祭者每人出祭費錢六十四文,如不敷,則開銷公項,此往例也。

一、牧貴博碩肥脾也,醴貴清潔芬芳也,庶饈貴豐腴而粢盛貴馨香也。至若祭畢飲福,惟是肥甘園蔬,借以醉飽,所以惜手力而節(jié)浮費云爾。

一、祭祀時,惟帳房,廚房二處最為緊要,典守者須強干細心,方不失事,一切無事等不得入此二處之房內(nèi),并不許寄銀錢衣服等項,犯者罰。

一、與祭者無訟遠近,況以祭之先一日入祠齋宿,務(wù)宜衣冠整肅,致敬盡誠,不許戲謔喧嘩。所帶跟隨夫役,并宜戒飭,有犯者罰其主人。

一、交祭費時必領(lǐng)一小票,于坐席時照驗,原以防閑雜人混入飲食并夫役無知亂入席中。

一、飲福后惟司事及派定算帳者、遠方不能歸者仍突于祠,其近處與祭者各宜歸去,有不遵者罰。

一、族人有是非口角當入祠理論者,有許于祭祀時言及,或先期后期可也。

一、辦祭者經(jīng)管銀錢、買備貨物,不可、茍且。或數(shù)目不清,則經(jīng)物者墊賠;若以少報多、存私入己,一經(jīng)查出,從重罰治。”

至于宗祠祭祀,無論春祭,冬祭,均應(yīng)“先期宗子率助祭及執(zhí)事人等齋宿于祠內(nèi),雞鳴而起,咸盥漱衣服,執(zhí)事者各執(zhí)其事,戒各房子孫務(wù)宜肅靜,毋得喧嘩”,早飯前至中堂行禮,“行禮者只呼世派序立,毋得越位,”禮畢少休,然后早飯,后至者于階下行四拜禮,“日中馂(吃祭神用過的食品)坐席,照派以大宗房嫡長子孫,祭祀“儀節(jié)”如下:

“發(fā)鼓三通。奏樂。執(zhí)事者各執(zhí)其事。序立。主祭孫就位。四堂分獻孫各就位。以下各照世派就位。降神。鞠躬。拜興(凡四)。主祭孫及分獻孫詣盥洗所。盥洗。復(fù)位。詣香案前跪。焚香酹酒。俯伏。興。平身。復(fù)位(司祝詭告曰:今以吉辰有事于祠,敢請歷代神主進蒞幾筵)。參神。鞠躬。拜興(凡四)。初獻禮。執(zhí)事者進饌。主祭孫及分獻孫詣神主前跪。斟酒。祭酒。奠酒。讀祝文。俯伏。拜興。鞠躬。拜興(凡四)。復(fù)位。亞獻禮。執(zhí)事者進饌。主祭孫及分獻孫詣神主前跪。斟酒。祭酒。奠酒。俯伏。興。鞠躬 興(凡四)。復(fù)位。終獻禮。執(zhí)事者進饌。主祭孫及分獻孫詣神主前跪。斟酒。祭酒。奠酒。俯伏。興。鞠躬拜興(凡四)。復(fù)位。行侑食禮。主祭孫及分獻孫詣神主前侑食。點茶。復(fù)位。主祭以下皆跪。司祝合門。祝噫矣啟門。主祭以下皆復(fù)位。主祭孫跪。以下皆跪。飲福酒。祝遐祠(祖考命司祝承致多福,干女孝孫,來女孝孫,受茲百祿,宜稼于田,眉壽無有害,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興。告利成。辭神。鞠躬。拜興(凡四)。焚祝文。納主。撤饌。禮畢。

祝文:維年月日,主祭嗣孫某敢昭告于歷代祖考(妣)之前,維孟冬(季春)追感歲時,不勝永慕。謹酒潔牲、粢盛庶品祗薦歲事。尚餉!”(以上錄自〈羅氏九修族譜〉)

祭祖是一種祖先崇拜。重視祭祖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族人的共同意識,把同一祖先的后人團結(jié)在一起,所謂“聚族敦宗”,也就是邁克爾.米特羅爾等在〈歐洲家庭史〉中所說的:“祖先崇拜通常在培養(yǎng)家系觀念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祖先崇拜,家系將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聯(lián)系在一個共同體中”。

事死如生:疏密有致的敬祖儀式

從《禮記.祭祀》中,我們知道祭祀的最根本的原則是“敬”,“君子生則敬養(yǎng),死則盡享,思終生弗辱也”。同書的《檀弓上》又說:“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不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

“敬”的原則并非空洞,它具有一些很具體的內(nèi)容,首先在祭祀的疏密上體現(xiàn)出來。《禮記.祭義》說:“祭不欲數(shù),數(shù)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所以說祭祀的安排要疏密適度,過多了形同兒戲,過少了則顯得薄情 義。古禮指出要“合諸天道”,后世則天道、人道并重。每年正旦(農(nóng)歷正月初一)、冬至和每月的逆望,要在祠堂參祖。遇到李目,如元旦、清明、端午、中元(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重陽(農(nóng)歷九月九日)、十月朔、臘月(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除夕都要向祖先獻新食,遇到大事也要行告祖禮。此外,遇到朝廷追贈考妣官司爵,生兒等喜慶之事,皆須行告祖禮。如生嫡長孫或嫡孫,一到滿月就告于祖位,全家序立祠堂前,啟櫝出神主后,家主(宗子)到香案前跪下焚香,酹酒于茅沙之上,伏身兩拜,眾人四拜。主人和主婦分別斟酒點茶,宣讀告辭。告辭呈式如下:

(某)之婦某氏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第幾子,名某,取見。

伏拜已畢,主婦抱孫立于階前,四拜。如果生的是庶孫,則不設(shè)茶酒,僅啟櫝,不取出神主。

此外的“朝夕奠禮”,亦很重要。每天早晨起來。作為宗子的家長要命子孫洗手焚香,自己則衣冠整齊地到祠堂門內(nèi)跪拜焚香。黃昏也是如此。平日出門進門,都要告于祖先,男子唱諾,女子立拜。如果出遠門,或隔夜不回,則要焚香跪告,行這種謁告禮時放神主的櫝不打開。

族譜:生命史的鮮活形態(tài)

一部優(yōu)秀的族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發(fā)源、生息、繁衍的無始無終的過程(如果這個家族從來沒有停止過修譜的話),可以說是一部與時間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譜中的一代代子孫,作為一個文化載體,無不反映出他所處時代的種種特征。這種變化不已的客觀存在,與恒定的家族血緣遞傳,形成了族譜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從中我們可以領(lǐng)悟出一個生命群體的強大力量,一組種族遺傳的神秘密碼,一種超越歷史拘限的闊大視野。

羅氏族譜源流說

家譜淵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實際上《世本》乃是我轔譜牒最早的著作,司馬遷《史記》的世表、年表取法乎此,實為后來家譜宗譜之濫觴。在譜學(xué)發(fā)展史上,經(jīng)歷由專官之掌,演為專門之學(xué),最后變?yōu)樗郊抑V這樣三個發(fā)展(參見邵晉涵《南江文鈔》卷六),修譜也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個發(fā)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說已達到頂峰,有人統(tǒng)計,“宋元以來,清人修譜最多,保存至今的放乘,至少在二萬種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質(zhì)量較高”(《清人社會生活》)。到了民國,修譜之風仍不少衰。“考我國古代社會夙重宗族,自大儒歐陽氏、馴至舉國上下,無族無譜”。寫于民國三十七年的《羅氏杞公戊子族譜序》中的這幾句話,反映了我國清代、民國期間“族族有譜”這一歷史事實。羅姓之有族家乘,當然亦不例外。

羅氏族譜最早者,似修于宋代開寶年間的“豫章羅氏”(俗稱“柏林羅氏”)族譜,羅穎在《源流總序》中稱:“吾祖家豫章,抵穎身,三百馀年”,其間“文獻足征”,因此族譜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羅氏人才輩出的實錄,又記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的贈詩之類,且溯源重黎,以羅君用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羅企生,堪稱源遠流長、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后來宋代大文家蘇軾曾寫詩《羅氏譜贊》云:

至于江西“戡村羅氏”也即以后稱為“秀川羅氏”者,以羅崱為先祖,其族譜始修于宋淳熙元年,廣南西路轉(zhuǎn)運書司主管文字賜緋匯巨濟曾作“慶源圖”而首敘之;紹定元年,朝清郎羅蓬伯又再敘之;以后又多次續(xù)修。宋代所修羅氏族譜,在《宋史.節(jié)文志》上無載,可見當時并未公開流傳,或流傳不廣,我們現(xiàn)在也只能由有關(guān)的“譜序”中窺一斑,卻無法獲得原本而見全豹。就是清代、民國時期的羅氏族譜,也由于戰(zhàn)亂災(zāi)荒的洗動劫和歷次政治運動的掃蕩而所剩無幾,令人感到遺憾。


羅氏族譜的譜法

宋代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蘇恂倡修族譜家乘,最為積極得力。他們不僅親自動手編寫本家的族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歐陽修的“譜例”是:“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原則是以遠近,親疏為別,“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居士外集.歐陽氏譜圖序》)蘇恂的“譜法”是:“凡嫡子而后得為譜,不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他主張一般家庭修譜用“小宗之法”,即只記五世,而政治經(jīng)濟地位比較穩(wěn)定的皇室貴族等,則可以按照“百世不遷”的“大宗之法”來編定族譜。(蘇恂《嘉佑集》)在編寫方法上,他們一采敘述式,一采圖表式。他們雖然在體例方法上有別,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則同。宋仁宗以后,歐陽修、蘇恂的族譜成為宗譜形式的規(guī)范,影響至為深遠。宋紹定元年羅氏《秀川家譜敘》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嚴于譜。譜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天。”“先王制禮,以明宗為大務(wù)。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別,使其派有所統(tǒng)而不紊。又重之以歲時臘祭之會,冠婚喪祭之禮,鄉(xiāng)射燕餉之儀。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蓋所以習其揖讓長幼之節(jié),隆其親親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愛之義,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無澆薄之風。”因此,羅氏族譜的編寫,也基本是效法歐、蘇二氏。但這種效法,不是簡單模仿,而是有所選擇、有所變通的,因為兩者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取長補短的關(guān)系。直至清代、民國,羅氏修譜或“譜體采蘇式”(民國三十七年安化《羅氏族譜》)或“參用歐、蘇兩式”(光緒二十五年瀏陽《羅氏二修族譜》、“集歐蘇兩氏之長”(民國三十年新化《羅氏通譜》)

修譜的主體思想

與其他家族一樣,羅氏修譜也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觀念與目的,以加強家族團結(jié),鞏固家族制度。清代湘軍名將羅澤南在《羅氏墨譜序》中說:“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為數(shù)千人,數(shù)千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為身,則當以祖宗之心不心。一族之內(nèi),俊秀者尊之,象賢者也;孝子悌弟義士節(jié)婦則欽崇之,立身行道,貽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慶之,大吾門閭者也;富者衛(wèi)之,能克家者也;貧者、弱者、孤者、獨者、鰥者、寡者、疾厄者、患難者,相與救助之、賑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視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懼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宗友賴以遞續(xù)者也。”

在長期的宗法社會里,許多仁人志士和有作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觀念推衍成為“忠君愛國”的思想,在國家民族事業(yè)受到空前危難的時刻,更把家族觀念擴展為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移孝作忠,毀家抒難,舍“小我”為“大我”,為國家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華容南山羅氏始遷祖為宋朝宣義大夫、抗元義士羅尚德,其后裔羅楨,抗戰(zhàn)中為“湖南省民眾搞目自衛(wèi)團”華容縣軍事參議,“于茲倭奴入寇,兵氣囂然,猶謀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義遺訓(xùn),昭示族人”,“收抗日自衛(wèi)之功,以慰國人”(《南山羅氏族譜序》)。民國三十年,新化《羅氏通譜》纂成,總纂羅聯(lián)燾在序言中特別希望“族中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堅團結(jié),共體時艱,以發(fā)揚民族精神奠國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縣英武中學(xué)校長羅馭雄,是毛澤東一師同學(xué),國民黨左派,曾任北伐師政治部主任,他對于“敬宗敦族”與“世界大同”的關(guān)系有自己的明確見解:“方今時局劇變,國人對于家族觀念逐漸沖淡,且國際往來愈頻繁,視野愈廣大,天下一家,期諸實現(xiàn)。向之所以愛一家一族者,今兼以愛異族異人。民胞物與,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其理想因時代而進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國治,一國之治,其于家齊;而國為家之積,雖世界縱躋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廢。故敬宗敦族,實乃世界和平之起點,未可以侈言天下一、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視宗族也”。他鑒于安化羅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熱忱、團結(jié)之力最強,因此希望“杞子裔諸君子擴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會,則有裨于民族國家之建設(shè)與隆昌,又何可限量!”(《杞公民國戊子族譜序》)

修譜:家族中名人的義務(wù)

既然族譜家乘在團結(jié)族人,保家衛(wèi)國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務(wù),因此許多族成員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聲望的成員和熱心分子,把修譜當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和不可推卸的義務(wù),“朝夕不遑,熙攘其間,樂此而不疲”(羅馭雄《杞公民國戊子族譜序》)。近代一些學(xué)者,都親自主持或參加纂修宗譜的活動如近代文史學(xué)家、民國初年廣東臨時省議會議員羅師楊,1926年歸里后親自纂修羅氏族譜;近代歷史學(xué)家羅元鯤,與毛澤東一起參加“驅(qū)張運動”的湖南旅京教職員代表羅教鐸,共同于抗戰(zhàn)期間的1941年主修湖南新化《羅氏通譜》。

舊時修譜,有一種陋習,即為了在社會交往中抬高本族的聲望和地位,往往攀援貴胄,附會名緊賢,生拉硬扯地硬指把某某歷史名人說成是本族之祖;有的更出于勢利觀點,富而遠者親之,貧而近者疏之。但湖南瀏陽版貝羅氏修譜時,則堅決反對這種“棄親近疏”的觀點,“溯家法者,重本支也若泛以某處富貴者為榮,某處貧賤者為辱,棄親近疏,必遺幽明之憤恨矣”,“茍僅以攀援附會,固不能嚴宗派、別親疏,抑且厚誣先人耳”(咸豐十年《遷瀏一修序》)。因此這支羅氏所修族譜,“宗支分明,派次聯(lián)屬。疏也,不以富貴而收之;親也,不以貧賤而遺之”(湯興梅《羅氏家譜序》)。在用修譜加強族人團結(jié)、進行社會交往中,能堅持這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值得稱許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祠堂功能說
【知識】祠 堂 概 述
【羅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清豐大寨羅氏家譜】
梅州現(xiàn)有羅氏28萬余人 過半在興寧 培養(yǎng)出多位杰出后代
古代祭祀簡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高安市| 灵寿县| 涟源市| 乌海市| 阿坝| 香格里拉县| 英吉沙县| 延川县| 大石桥市| 东乌珠穆沁旗| 台中县| 舒兰市| 江达县| 闽清县| 望谟县| 清水河县| 天门市| 措勤县| 岳阳县| 鸡西市| 龙门县| 张家口市| 惠州市| 宜君县| 永丰县| 陇川县| 安康市| 陕西省| 普兰县| 大荔县| 武安市| 微山县| 耒阳市| 英超| 卓资县| 亳州市| 涿鹿县| 扎兰屯市| 扶余县| 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