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Radix Bupleuri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狹葉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凈莖苗、泥土,曬干。
茈胡、地薰《神農本草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匯精要》
原產中國,主產于湖北、四川等地。朝鮮、日本、蘇聯也有分布。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切段,曬干。全草則在春末、夏初拔起。全草曬干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炮制品貯于干燥容器內,密閉。
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泥沙,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隨即曬干。
醋柴胡:取柴胡片,用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醋吸盡并微干,取出,曬干。(每柴胡100斤,用醋12斤)
鱉血柴胡:取柴胡片,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悶潤,置蝸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柴胡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北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 ,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 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醋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疏肝止痛作用,適用于肝郁氣滯的脅痛、腹痛及月經不調。常與枳殼、香附、川芎等同用。
鱉血柴胡:苦,微寒。歸肝、膽經。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清肝退熱、截瘧功效。常與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強表里退虛熱作用。
大葉柴胡:葉較寬,長圓形或廣披針形,小傘梗細如絲狀。比小總苞長3-4倍。生于林內及灌木叢中。
狹葉柴胡:主根多單生,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2~6 mm,有5~7條平行脈;復傘形花序多數;總苞片1~3,條形,傘幅5~13,小總苞片4~6,花梗6~15;雙懸果棱粗而鈍。
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膽經,具疏肝利膽、疏氣解郁、散火之功效。
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煎服,3~10克。解表退熱用量宜稍重,且宜用生品。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舉陷可生用或醋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②《醫學入門》: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
③《本草經疏》: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