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DIC診斷:
1:臨床表現可有或無:皮膚瘀斑、穿刺點瘀斑出血、結膜出血、鼻出血、咯血、便血、尿血等。
2:實驗室指標為診斷依據:
①PLT<100×109/L或進行性下降;②纖維蛋白原(Fib)<1.5g/L或進行性下降;③PT延長3s以上,APTT延長10s以上。④D-二聚體升高或陽性。
上述有4項化驗指標出現3項異常者可診斷DIC。
二:DIC治療:先補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和紅細胞、后抗凝 兩步走
1)補充凝血因子 應盡早補充凝血因子(如新鮮冰凍血漿、纖維蛋原)。
新鮮冰凍血漿(FFP)(包含全部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 PT或APTT>1.5倍時輸入3或6u,1u(250m1)FFP提高凝血因子3%,首次輸15ml/kg(3u),有證據顯示30 ml/ kg(6u)矯正凝血因子水平更完全,要求ABO血型同型輸注,輸注前不必交叉配血實驗,之后再根據監測的凝血指標追加200~400ml,將PT、APTT恢復至正常水平。(凝血因子水平保持在30%以上凝血功能能達到正常)
纖維蛋白原:輸入新鮮冰凍血漿后仍嚴重低Fib< 1g/ L,可予纖維蛋白原濃縮劑治療3 g提高1g/ L
2)補充血小板:血小板<50×109/L,即可輸注1個治療量的機采血小板。1u血小板理論上可提高血小板(10~20)×109/L,輸注1h后復查血小板計數,評價療效。(盡可能ABO同型輸入RhD陰性盡可能輸RhD陰性防輸注無效、無出血血小板輸注閾值為<10x109/L、輸注時間應在30分鐘以上、用標準的血液輸注裝置,已經用于輸血的裝置不能用來輸血小板;輸前病人不應常規用皮質激素及撲爾敏)。
3)補充紅細胞懸液:急性失血血紅蛋白《70g/l或休克時輸入(1u=200ml全血的紅細胞量總量也為200ml)
4)后抗凝:
抗凝時機:D-二聚體顯著升高,在積極補充凝血因子后早期給予抗凝治療。
常用抗凝藥物及用量:
(1)低分子肝素:每日總量100~200U/kg,分2次皮下注射,1次/12h。
(2)普通肝素:臨床主張采用微量泵靜脈泵入給藥,每日總量為1.5~3.0mg/kg。(具有半衰期短和可逆性優點)(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療時APTT監測結果為基礎值的 1.5~2.5倍為宜,也就是60-85秒之間、不在范圍時4-6h檢查一次APTT、在范圍之間1天查一次)
如有活動性出血(如顱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且出血量較大(每日輸注2個單位紅細胞才能維持患者Hb)時停用或暫緩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