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暗香已壓茶縻倒,只此寒梅無好枝。”古代詩人道出了水仙的特色,每當冰天雪地百花凋零時,水仙花卻以亭亭玉立的秀姿在水石間吹香弄影,悠然開放,此時連寒梅也為之遜色了,難怪從古到今人們視水仙為花中俊物,水中仙女,雅號稱“凌波仙子”,與蘭、菊、菖蒲并稱“花草四雅”。水仙原產我國南方,品種很多,主要常見有十多種。
水仙花為多年生草花,大蒜頭般的球形是鱗狀莖,不是根,根式下面的肉質小白“須芽”。葉從鱗莖頂端叢生,狹長如劍,尖端鈍圓,質軟潤厚,為淡綠色,長一尺余。莖又叫花葶,為管狀,略高于葉,葶端有薄膜似的苞片,花梗由苞片中抽出,薦花三至八朵不等,最多可達十六朵。花為白色,瓣為六枚,尖形,組成碟狀花冠,擴展外翻,碟形花冠中央有黃色或橙色的副花冠,如同小酒杯,無皺褶,杯口平齊。雄蕊六枚,三高三低,花絲短或無,花藥與副花冠同為黃色。
首先學習下他人的水仙作品
王雪濤作品
吳昌碩作品
當代人畫法
水仙畫法
花頭的畫法
水仙花多以雙勾法描繪,講究筆觸的生動性,意筆畫多表現單瓣花冠,避免復瓣。白色花不施濃墨,而用灰色墨“以釘頭鼠尾”線復勾(即一瓣花兩筆勾成)外層花瓣,強調頓挫筆意。再以濃墨勾勒中間杯狀副花冠;也可先畫副花冠,再勾外層花瓣。便于處理花瓣的透視。勾花的要領是畫出每朵花的不同透視方向和每片花瓣的不同轉折,切不可“千篇一律”,面目雷同。
花蕊與副花冠同樣都是黃色,分辨不出,意筆畫中往往將花蕊概括為三個小黑點,點“杯”中,而其他色彩均不及黑色效果明確突出。待花冠各部分墨線干透敷色,花瓣染白色,副花冠施黃色或橙色。
花筒與花柄連結處稍粗壯,為子房部分。筒與柄連結處有個小于90度的折角,好像“7”字形,十分特別。畫成直線連結是錯誤的,這一點常為一些畫意筆的人所忽視。花柄勾畢,接下去淡墨勾出苞片,花柄為苞片包裹,再用濃墨勾畫出的花莖部分。
葉子畫法
葉子采用復筆勾勒,從葉尖端起筆,勾至葉根,兩筆勾成一片葉,線條流暢自如,葉端不太尖,不很圓,介于兩者之間為宜,不可過窄如韭菜,也不要太闊像君子蘭。勾葉的問題往往出在:
①不善密集重疊,沒有前后關系,一條條孤立開來。
②或者是整體造型不美,許多葉在一起組織不當,缺乏姿致,要么過于散亂,要么過于整齊。
③把握不住各種轉折的形態。
葉的顏色需著重交代一下:切忌調成純綠色,草綠、翠綠和深綠等都不好看,既俗氣又火氣,應當畫成粉綠,石綠,具有高潔冷艷之趣,畫成石青色或其中加少許綠有莊重典雅之美。調色用水不宜少,少則干濁,但也不要太多,多又輕淡漫漶,以適度為宜。
有時葉尖稍留空白,趁綠色未干,用淡赭石輕輕填補,像似葉尖枯黃,增加色感,饒有意趣。
根莖
在傳統寫意畫里,畫水仙很少表現球狀鱗莖,常常畫到葉根便“虛”掉,要么鱗莖被石塊或其他東西所遮擋。若畫案頭清供,則暴露鱗莖。鱗莖很像蒜頭或洋蔥,所以古時水仙又稱“雅蒜”和“天蔥”。外層鱗片為膜質,赤赭色,脆易脫落,里面層層白色肉質鱗片緊相包裹。勾鱗莖,同樣用筆注意抑揚頓挫的變化,多用“釘頭鼠尾”描法,鋒芒畢露,靈巧生動。鱗莖多不敷色,只在輪廓外用棕灰色略加勾染,如若賦色,也只是似不經意地罩上一層淡赭灰色。須根一般省略不畫。